金陵掠影之明孝陵

金陵掠影之明孝陵

首页角色扮演灵珑绘梦更新时间:2024-05-11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这可不是我妄言,而是黑格尔说的。参观明孝陵,了解了一些关于明孝陵的前世今生,不由得不感慨于孝陵建筑的精致,规模的宏大,感概于孝陵不是毁于取代其政权的满清,而是'汉乃一家'的太天军。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洪武14年(1381年),历时25年,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孝陵之名称的由来,一个是因为朱元璋奉行'孝治天下',再一个是因为马皇后的谥号'孝慈高皇后'。明孝陵,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它的规制和模式,无论是在建筑还是文化上,都深刻影响了其之后的明清两代帝王陵墓。


明孝陵依紫金山而建,山环水绕,风水极佳。

孝陵的建筑大体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部分是陵墓的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

明孝陵的神道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石象路神道。神道全长615米,道路两侧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石兽。



狮子:威武凶猛,百兽之王,在佛教中为护法灵兽,陵前置狮子,以示帝王无上威严和权势。


獬豸;又名任法兽,传说中的神兽,熊目独角,如遇是非相争,必以其角触不正之人,把它放在陵前,取'刚正不阿'之意。


骆驼:陵前置骆驼,是明孝陵的首创,骆驼象征着西域,陵前置骆驼,意寓着国家强盛,疆域安宁。



石象:石象置陵前,东汉时即以有之,是沿袭古法之为。



麒麟:麒麟是传说中的一种瑞兽,融虎、狮、牛、龙形态于一体,为帝王仁德才会出现的一种祥瑞动物。也只有在帝王建筑前才会出现的一种瑞兽。


石马:马是皇家仪仗中的一部分,陵前置马,即是仪式也是帝王生前功绩的一种展示。


这些石兽都是用整块巨石采用圆雕技法雕刻而成的。雕刻技法流畅,线条圆润。整体石像气魄宏伟,风格大气,细致处则又写意入真,惟妙惟肖。

神道的石象,即标志着帝陵的崇高、圣洁、华美,也起着保卫、辟邪、礼仪的象征作用。


神道的第二部分是翁仲路神道。神道长250米,依次排列着一对望柱,两对武将和两对文臣。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雕满云龙纹,文臣端庄,武将威严,是陵墓的仪卫者和忠实守护者。


为什么叫翁仲路呢?这还要从一段传说说起。翁仲,即阮翁仲,人物不是传说,是真有其人。翁仲是秦始皇时的大将,勇猛异常,威震匈奴。他死后,秦始皇为他塑了铜像,并立于咸阳宫门外。匈奴人来咸阳朝贡,误以为翁仲还健在,不敢靠近。后来的统治者沿袭了秦始皇的做法,并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塑像称为翁仲。




明孝陵的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大石桥,方城等。

文武方门,即明孝陵的正门。有五个门洞,三拱形二方形。中间三个为拱形门洞,左右两边两个为方形门洞。庑殿顶盖黄色琉璃瓦。粉墙红门,正门上方悬挂长方形门额,竖书'文武方门'四个鎏金大字。文武方门的建筑,很不同与一般江南风格的建筑,倒有一种北方冰天雪里才有的那种浓烈色彩的建筑风格。



这里是碑殿,殿中竖有五座石碑,正中一块石碑由一驮碑龟驮着,此龟形姿端稳,脖子出奇地短,更显憨态。石碑上书'治隆唐宋'四个鎏金大字。这四个字是由康熙帝亲笔御题,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曹寅刻立的。

康熙御书'治隆唐宋'这四个字,意思是赞颂明太祖朱元璋治理国家的方略胜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康熙如此赞颂明太祖,其实是很有政治意图的。大清是由满族人推翻汉人的大明朝而建立的王朝,在王朝建立的初年,遭到了汉人的强烈反抗,虽然武力的高压下,反抗被一次次地镇压下去,但反清呼声和情绪在汉人中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长治久安,不得不采取一些怀柔政策。我们不得不说康熙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御书'治隆唐宋江'就是他的怀柔方略之一。康熙不仅大肆颂扬明王朝,而且他六次下江南,就有五次亲自来孝陵拜遏,而且在拜遏时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被时人誉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又有"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清统治者推翻明统治而建立起自己的王朝,难道这么三跪九叩就可以一笔勾销其过往了吗?没那么容易的,清的怀柔还包括:清反对的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而并不反对明的统治……呵呵,历史啊,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过总而言之,清的怀柔政策还是很有效的,清初的治国方略还是很高明的。当然了,不管是清也好,明也好,都是我们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汉族人也好,满族人也好,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不管是谁坐天下,都是自家兄弟的自家事。

在"治隆唐宋"碑左右还有清朝乾隆皇帝诗碑各一块,东西有卧碑两块,东边一块刻载康熙帝第一次谒陵纪事,西边一块刻记康熙帝第三次谒陵情形。



再往前就是享殿了。享殿是用来供奉朱元璋及皇后、妃嫔的牌位的地方。明初建成时,是一座拥有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木结构殿宇。我们现在看到的享殿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仅有三小间。



位于享殿之前,东西各有一座神帛炉。神帛炉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炉顶为单檐歇山式,正中辟有券门,内有小室,为焚烧祭品所用。帛炉小巧灵珑,甚是可爱。


在享殿正北有道三洞对开的双扉红门,门顶覆黄色琉璃瓦,这就是内红门了。内红门也称阴阳门,是通往陵寝墓主魂灵之地的门。此门将陵宫建筑分为前后两区,即'前朝后寝',的陵宫布局,这在以往的陵寝建筑上是绝无仅有的。


在前往方城的路上,六百多年的围墙,尽显古朴和沧桑。


眼前就是方城和明楼了。方城是孝陵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均用巨型条石建成,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为须弥座。


方城正中是一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由隧道进入方城内部,里面正进行明帝王陵图片展。明王朝共有十九陵,祖陵、皇陵、孝陵、东陵、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景泰陵、显陵。此时我们所在的就是孝陵。






回到进门时的延隧道上,继续前行便走出隧道,迎面便是宝顶南墙。墙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整个宝顶近似圆形,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为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周围用13层条石砌筑,条石厚约一米。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而建,气势宏伟。



沿方城左右两侧步道即可登上明楼。明楼在方城之上,但并不是建于方城城台之上的,而是墙体至方城内部即开始砌筑,是与下部方城城台连为一体的。明楼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互片约有十万余片。明楼东西长39.45米,南北宽18.47米,南面开3个拱门,其余三面各开1个拱门,每扇门上面的门钉为9行,每行9颗,以显示九五之尊。明楼的天花藻井绘有彩绘,色彩以黄、绿、蓝、红为主,图案有团龙彩云式,也有旋转花团式。而外部的斗拱和额方则采用以花草为主的旋子彩绘法。






明楼的外围栏,也就是方城城墙,墙砖上都刻有工匠的名字及烧造时间等信息,据说是为了离清责任,看到此,不由得想到现在有些建筑的工程质量问题,如果都采用这种责任终生负责制,是不是就会少很多的豆腐渣工程?


明孝陵,建造工艺不可说不精湛,规模不可说不宏大,其影响不可说不深远,陵主朱元璋不可说不为一代天骄。可终究是一杯土,掩风流!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黑格尔这句话就写在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扉页上。既然如此,烟尘往事,俱往矣,不妨轻轻松松看明史。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