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之花,始于北宋李师师,兴于南宋文天祥,最后盛放在整个大明

气节之花,始于北宋李师师,兴于南宋文天祥,最后盛放在整个大明

首页角色扮演落梦辰灭更新时间:2024-07-20

关于“气节”这个词,从古至今人们都对它都非常热衷。

它像是黑夜里的篝火,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它像是沙漠里的清泉,坚定我们活着的希望;它能让我们在苦难的时候,挺直腰板;它能让我们在绝望的时候,依然刚强。

那气节到底是什么呢?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在本质上,它其实又都一样。它是正义的化身,它是忠贞的代表。

什么是正义?抵御外敌即是正义。什么是忠贞?忠于祖国便是忠贞。而这,便是气节,民族气节。

说到民族气节,我不由得想到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苏武牧羊》。

苏武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太守,当时他带着礼物,奉命出使匈奴,不料在返回时,匈奴上层发生内乱,以至苏武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要求他背叛汉朝,臣服匈奴。

最初单于派卫律游说苏武,并许下丰厚的俸禄,但是苏武严词拒绝。单于见劝说没用,于是就在严冬之时把苏武关到露天地窖,断绝粮食;后来又将苏武流放到贝尔加湖一带,让他牧羊,并对苏武说,何时产下羊羔,你就何时再回去。结果到了地方,苏武发现羊都是公的。

就这样,苏武在匈奴那里,受尽折磨19年,囚禁他的单于死了,汉武帝也死了,但是苏武始终没有投降,没有背叛。终于,他的气节,感动了匈奴,感动了大汉,最后历尽千辛,苏武得以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可见,中国文化里关于气节的观念,早已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溶于我们的灵魂和骨血之中的,不可分割。然而在大多数段时间里,气节这种观念它又都是不“深刻”,甚至有时候会被我们遗忘。除非遇到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节点,它才会被重新激发。

所以关于气节,我们真正深刻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的时候,它应该是始于北宋的李师师,兴于南宋的文天祥,最后盛放在整个大明。

一、始于北宋李师师。

从汉朝大统一到北宋以前,这一段历史时间里不乏有许多民族气节的人物,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民族气节的认同感并不是很高,没有那种血淋淋教训。

首先,从汉到三国分立,这段时间的矛盾主要都是我们民族的内部矛盾,我们很少遭到外族入侵。虽然这段时间里华夏的土地乱,但是在面对外敌,我们都是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的去打击。

所以到最后有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据统计从汉末之乱到三国分立后,我们的疆域反而比以前扩大了。

再从晋到南北朝,这期间经历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前后三百年时间里,中国大地,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我们的政权,一直掌握在少数民族手中。由于他们的文化强行植入了我们的汉文化里,所以我们很难找到原有的民族认同感。

之后是短暂的隋朝大统一,再之后是唐,这时候历史背景是什么?我们强盛,我们宽容,我们开放,我们接纳。所以,我们不必担心,也不太需要去关注民族气节。

接着是唐末五代十国,又是一个山河破碎的年代,持续了将近一个世纪,也大概从这个时候,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终于被激发出来,因为华夏的土地,再也经不起动乱了。

有句俗话说得好:“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

可见战乱带给人们的惨痛,实在是无法承受。

于是,带着无数人的期许,赵匡胤应运而生,在陈桥兵变后,建立了大宋。并且定下传统,重文轻武。也是从这里开始,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汉文化才再一次凝聚。

并且当时还恰好有一个让我们能凝聚在一起的心结,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在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宋人实在是太过软弱,以至南北两宋,那块地方都没有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而且这种软弱,最终还导致了“靖康之耻”。

“靖康之耻”,是一段令人不忍提起却又难以忘怀的历史,他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痛。

宋金联盟灭辽时,说好宋军打下燕京,燕京就归宋。可本就是势在必得的燕京,宋军打了十几天没有进展,于是金人看不下去,上去就收复了。这是宋军,第一次的无能。

接着,宋金战争爆发,在公元1126年前后,金人不到一年时间里,两次南下,围了两次开封城,其中宋人还有黄河天险可守,但依然被人打到家门口两次。

最后,北宋灭亡,割地、赔款、卖女人。重点是卖女人,从来没有一个王朝靠卖女人续命,唯独宋朝,唯独宋徽宗、宋钦宗。于是,在这种极度压抑的环境下,有一小部分人觉醒了。

比如北方的一些城池,当时宋朝已经答应投降,已经答应割让土地,但那些守城的指挥官,拒不受命,拒不投降,哪怕弹尽粮绝,也要顽强抵抗,直到死而后已。

其中最值得我们铭记的,是一个女人,而且还是一个伎女,她叫李师师。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里面有一位关键的角色,叫李师师,她在偶然之下,结识了梁山好汉,浪子燕青,并对他爱意朦胧。之后梁山好汉,为了表达对朝廷的一片忠心,李师师又牵头搭线,安排宋江和皇帝见面。在北宋覆灭后,传说李师师最后的结局是和燕青归隐江湖。

在施耐庵的笔下,他写过很多女人,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一丈青扈三娘,或者潘金莲、阎婆惜之类,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丑化。她们要么像个爷们,要么是个淫妇,可见施耐庵对于女人,是有相当大的成见。但唯独对于李师师,施耐庵的笔下只有尊重

原因是在另一个故事里,或者说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李师师值得这份尊重。

当年金人围了开封城,由于李师师名气大,金国皇帝点名要把李师师带回去。然而李师师非常有骨气,在金国元帅面前,当场拔下金簪,插喉而死,尽显一代名伎的英勇刚烈。

她的刚烈,与当时懦弱的北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皇帝都只顾逃命,只顾投降的时候,李师师却以卑贱之躯,挺身而出,以死告诉金人,我们还有骨气,还有气节,我们的热血,还没有丢。

李师师的选择,是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一道光,然后再用这道光,唤醒了无数个她一样,内心还有气节,还有坚守,还有血腥的男儿。于是,在剩下的半壁江山里,终于涌现出了无数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

所以说,我们的民族气节,在真正意义上被我们深刻认识的起点,是始于北宋,始于李师师。

李师师、燕青

二、兴于南宋文天祥。

如果说李师师的气节在北宋是一枝独秀,那么文天祥的气节在南宋则是一场盛宴。因为文天祥不孤独,因为文天祥有伙伴。

说起南宋,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涌现出来的是谁?我说岳飞,应该没有争议吧?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首《满江红》,写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愤,抒发了整个南宋人的悲歌。

面对前朝的惨烈与屈辱,南宋人配得上怒发冲冠,南宋人也应该怒发冲冠!!

第二位英雄,是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身陷囹囵,惨遭罢贬,长期不得任用,闲居将近二十余年。但是,辛弃疾始终心怀家仇国恨,在信州(今江西),写下了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首词,写出了无数个南宋人的不甘,即便时过境迁,即便怀才不遇,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依然在坚守心中的那一腔怒火。

辛弃疾

前者已逝,后者未至,面对金人的铁蹄,他们不再畏缩,不再怯懦。因为他们埋藏在骨子里的民族气节,早已在前人的勇敢下,彻底被觉醒出来。

完了吗?还没有完。历史的年轮不断旋转,蒙古人崛起了,金人没落了,但是南宋还在。

在蒙古人的所向披靡之下,南宋又坚持了很长时间。虽然最后依然改变不了结局,但是南宋却始终没有输,即便输了也没输。

南宋末代第七个位皇帝赵㬎,他有两个妃子,一个陈氏,一个朱氏。当时蒙古人攻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赵㬎被蒙古人刺死。

于是陈妃和朱妃两人忠贞不二,当即扯下玉带,同身边的两个宫女,一共四人,悬梁自尽。

而且朱妃的衣服里,还留下遗言,一共32个字:

“既不辱国,幸免辱身,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再到南宋第九位皇帝赵昺,也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宋恭帝弟弟,赵昺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8年4月,在冈州即皇帝位。

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战开展决战,宋军全军覆灭,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于是在广东崖山背起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

至此整个宋王朝覆亡,但是他们没有输,因为他们的气节还在。

崖山海战

说到最后,这段文字里的主角该出场了。

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文天祥记住了这句话,于是他选择了重于泰山。

当时蒙古人从结果上,确实赢得了胜利,因为他们打赢了南宋,征服了土地。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当蒙古人看到宋代的皇帝、大臣、妃子、士兵一个个即便舍生跳河,即便悬梁自尽也不愿屈服的时候,他们似乎明白,宋人好像也没输。

但是蒙古人始终不知道,这都是为什么?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同样看不懂的人,他就是文天祥。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在元人的监狱里待了很久,他是在南宋最危急的时刻起兵,组织义兵抗元,战败被俘。

这样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正是元朝统治者们理想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他去做这样一件根本就没有可能达成的事呢?

在一次一次的交锋中,蒙古贵族认识到,这个人心中有一样东西在支撑着他,这个东西叫“气节”。

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到,蒙古人也理解不了什么是气节,但是蒙古人清楚,只要降服了这个人,这个东西就可以被打败。

于是,他们换着法子折磨文天祥,从舒适的暖房到臭气熏天的黑牢,从软的好言相劝到硬的严刑拷打,无所不用,但是文天祥始终没有屈服。

并且还在艰苦的条件下,写下来一首千古名篇——《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

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一个人的气节和尊严,正是在最艰苦的最困难的时刻体现出来。

蒙古人贵族们没办法了,只好让忽必烈出场。

忽必烈长期接受汉文化教育,他深知,*掉文天祥很简单,但要征服他心中的信念,则是困难的。

于是,他以一种近乎哀求的语气对文天祥说:“你是真正的人才,留在我这里做宰相吧。”但是,文天祥拒绝了。

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劝说后,忽必烈也没办法,只好问文天祥,你到底想怎样。

文天祥昂着头说:“只求一死。”

于是,文天祥就这样死了。

他在衣服里,同样留下一封遗书: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为何?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肉体可以被征服,但气节不会被征服。南宋最后输了,但输的只是土地,他们心中的骨气,却始终亘古长存。

文天祥

那么说气节这种东西有用吗?我觉得,他有。请看下面一组数据。

蒙古军队当时对各国的攻击,是非常厉害的,他们横扫亚欧大陆无敌手,一路之下,所向披靡。

灭掉西夏,用了22年;灭掉曾经横扫天下的金,用了23年;但是在弱小的南宋面前,蒙古人却用了整整50年。期间还在四川的钓鱼城,硬生生被宋人磨死了一位蒙古的可汗——蒙哥。

而且在屠城的威胁下,弱小的南宋人从不惧怕,从两淮到襄阳再到四川,蒙古人无一不遇到激烈的抵抗。

而这,便是“气节”带给敌人最锋利的武器,如同深夜里的梦魇,可怕至极。

所以,当年北宋丢掉的面子,南宋找回来了,虽然最后免不了国破家亡,但是在文天祥和众多有气节的人物努力之下,南宋从来没有倒下,它始终有骨气的站在那里,始终不屈。

三、气节之花,最后盛放在整个大明。

故事到了明朝,我不得不说,放眼整个华夏两千年的历史,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像明朝那样有骨气。

首先,从明朝的一条祖训说起。

传说朱元璋建国之后,就为自己的子孙立下了一条规矩: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能否认,这条祖训说的相当有气势、有骨气。后来虽然被证实是谣传,但这句话确实也符合明朝的所作所为。

先说天子守国门。

这句话说的是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的故事。燕王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由于一些特殊原因,他夺取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虽然朱棣的皇位来的不正当,但并不影响他是一位有作为有能力的皇帝。明代的《永乐大典》,就是在朱棣的指导下,编撰的。

那为什么说朱棣是天子守国门呢?

我们都知道,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先把首都定在了南京,而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经过一番努力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

还记得前文说过,宋朝人始终有一个心结,但是他们历经南北两宋也未能实现,那就是收复——燕云十六州。

其中的燕州,就是北京。而北京的地理位置,位于燕山以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卡。

简单来说,北方游牧民族想要南下进入中原,只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走山海关,也就是后来清军入关的地方;第二条走山西,过大同,过太原;第三条就是走燕山山脉。

这三条路,异常险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一旦过了关,那么进入中原就可以长驱直入。

所以,这也是当初宋人始终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原因,毕竟门户开着,自己永远也安生不了。然而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宋人始终没有完成这个愿望。

又过了一百多年,一介布衣朱元璋在南方崛起,然后一路北上,扫灭元朝,至此燕云十六州才终于又回到了汉人的手中,前后历经四百多年。

所以,占据着北京,就相当于占据着燕山山脉的控制权,占据着大明王朝的门户。

朱棣把首都迁到这里,也是表明了一个态度,我在,大明江山就在,我亡,大明江山就亡。我皇帝为大家守着门户,你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吗?

正应了道德经上面的一句话:“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而这,便是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第二句,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说的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故事。

一个朝代,无论如何兴盛,也终归有灭亡的时候,这是历史规律。然而做为明朝的最后一任亡国之君,虽然人们对其争论很大,但是从他最后的选择上来看,我得给他竖起大拇指,并说四个字,真乃男人。

最后的那个夜晚,当时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士兵跑了,大臣跑了,该跑的都跑了,不该跑的也都跑了。面对此情此情,崇祯能跑,但他没跑。

他先是秘密送走自己的儿子,期望他们能够平安,然后提起宝剑,走进后宫,对着自己的妃子、女儿,或*或废,有砍死的,有划破脸的,有砍残的,反正就是没有保全的。

为什么?因为崇祯知道,亡国之后,等待女人的只有无尽的屈辱,既然这样,还不如先替他们做出选择。

当时有人以为,崇祯疯了,崇祯狂了,但是他们都错了,因为崇祯没疯,他此时很理智。

崇祯平静的做完这些后,他知道,自己也该结束啦,毕竟祖宗的江山在自己手里丢了,自己没有理由继续活下去。

于是,他静静的走上煤山,在一棵老槐树下,解开自己的腰带,选择了死亡。

所以,明朝的皇帝是有骨气的,并且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如开头说的,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从开始到结束,他们始终没有。

既然皇帝都有骨气,那么大臣们有骨气吗?

答案是,当然有。

我们都知道,杭州西湖有一座岳飞墓,他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岳飞墓的旁边还有两座墓,一座是于谦,一座是张苍水。

于谦不是现在说相声的于谦,他是明代朱祁镇时代的一位大臣。当时蒙古也先侵犯边境,皇帝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结果明代二十万主力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也被俘虏。这场战役史称——土木堡之变。

在这个危难时刻,大家乱成了一锅粥,有的说逃,有的说守。毕竟后果显而易见,要守,估计是守不住,大家得做好为国捐躯的准备。而要逃,结局也很明了,三百二十年前宋朝的屈辱至今还历历在目。

于是,兵部侍郎于谦站出来了,对着吵嚷的朝堂大喊一声:“建议南迁者,死!”

其实以当时的境况来看,明朝没有多少胜算,因为明军的主力部队三大营,在土木堡之战中,已经全军覆没,所以现在的明朝已经没有多少部队了,而且他们面对的还是战力强悍的蒙古铁骑。

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但于谦还是选择站了出来,选择舍生取义。

而支持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那个人是他心中的脊梁。他还为那个人写了四句话: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弊,不苟而全。

这个人我前边说过,你可能也猜到了。没错,于谦心中的那个人是文天祥。

后来,于谦经过精心的部署和决一死战的气魄,终于打赢了这场皇城保卫战,打跑了蒙古军,守住了大明的江山。可谓是扶狂澜于既倒,挽大厦于将倾。

而那个张苍水,是明末的一位抗清将领,一直在为恢复明朝做努力。期间的曲折历程我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很壮烈。我这里就直接说结果。

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张沧水见复明无望,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七月十七日,清军通过叛徒找到张沧水隐居地,夜半渡岛,张沧水同部属罗子木、侍僮杨冠玉等人被捕。

九月七日,张沧水被清军*害于杭州弼教坊。当他赴刑场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

至此,杭州西湖又多了一座墓,他们三人并称为“西湖三杰”。

还有一些人的名字也需要记住,例如萨尔浒之战中,与努尔哈赤拼死决战最后牺牲的两个人。一个叫杜松,一个叫刘綎。

例如为大明续了几十年命的孙承宗,还有独自在山海关守了努尔哈赤好多年的熊延弼。

还有很多人,我都想说,但是我说的够多了,就这样结束吧。

四、一个乞丐的归宿。

1645年,清兵打到南京,文武群臣全跑光了。好多文臣武将在这之前曾经宣誓,咬牙切齿的说要怎么效忠朝廷,结果等到最后清兵一来,为了保全性命,保全富贵,一个个的都跑了。

但是在南京有个叫百川桥的地方,这里有一个要饭的乞丐,在清军打进来的时候,他拿起笔在桥边上写了四句话,然后跳河自*了。

那四句话是:“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留在卑田院,乞丐羞存命一条。”

本人是文化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文化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