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上古时候,这⾥没有⼭,是⼀望⽆际的草原。在这草原上,只有姓闵的⽼汉⼀家。闵⽼汉率领九个⼉⼦,⼀家⼗多⼝⼈在这⾥开荒种地,务农为⽣。过了许久,闵⽼汉的九个⼉⼦个个长⼤,都是⼈勤⼿快,他们⽇夜⾟劳,使这⼀带成了五⾕丰登、风景如画的地⽅。
九华山的神奇传说——带你一起了解九华山
九华山风景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九华镇九华街,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峰形似莲花,有九十九峰之称,千米以上的高峰20多座,最高峰是十王峰,海拔1342米。
九华山的99座山峰中,天台、十王、莲华、天柱等9峰最雄伟。
安徽九华山主体是花岗岩体组成强烈断隆带,它的边缘地区有部分沉积岩,其余的都是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
九华胜景在天台,主峰是天台峰,海拔有1300多米,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里山路,沿途还会经过很多的风景点,天台峰顶部可以看到四周群山匍伏,还可以远望九华街,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峰上面还可以观看日出,“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据史料记载,公元401年(东晋)天竺僧杯渡在九华创建茅庵,佛教文化开始传入九华山。
公元503年(南朝),有僧人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朝开元年 间,有僧人檀号来此修行。
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 到清朝未年,九华山寺庙一度增至一百五十余座,僧众多达三、四千人,香火之盛,甲天下。
简单的说,九华山始自南北朝,唐中期初创,唐后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发展,明清达到鼎盛。
金乔觉为古新罗国僧人,生于公元696年,圆寂于公元794年,俗称金地藏。金乔觉在24岁时削发为僧,携白犬“善听”,于唐开元、天宝年间渡海来华,遍访名山,卓锡九华,居住东崖峰的岩洞中(后人称之为“地藏洞”),苦修数十载,感动众多善男信女。
唐至德二年(757年)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数人结伴登山,对苦修的金乔觉肃然起敬,于是共同筹划兴建禅舍,供养地藏。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庙宇建成,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
地藏的大弟子率众垦荒,劳动自给,坚持苦修。又因池州太守仰慕地藏,加上郡内官吏豪族,纷纷以师礼皈依,金乔觉一时声闻遐尔,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继渡海来华随侍。
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 有声,如撼金锁”。
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 场,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
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费冠卿、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 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