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龙门石窟神秘面纱

揭开龙门石窟神秘面纱

首页角色扮演龙门剑客更新时间:2024-07-11

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三大石刻艺术宝库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24届全体会议通过龙门石窟为世界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位于嵩山西麓、香山脚下的伊河两岸山崖间。北魏迁都洛阳前后至唐天宝年间(742—756年)营建。南北长1公里,石窟如蜂房,大小窟龛2345个,佛像10万余尊,碑文题记2870多块,各种石雕佛塔50多座。其中造像以北魏(含东魏、北齐)和隋唐为主,北魏占30%,隋唐占60%,其余分见各朝代。北魏孝文帝、宣武帝至孝明帝末年,开古阳洞主尊组和南北两壁龛。孝明帝完成宾阳洞,开始建大烧洞、莲花洞、石窟寺、魏字洞、普泰洞、药方洞、唐子洞、赵客师洞。“佛的姿态由云岗的雄健可畏变为龙门的温和可亲。”刀笔技法由粗犷而趋细致。隋代造像只在宾阳南洞有若干不加龛饰的纪年小龛,如北侧的开皇小龛,南洞北壁的大业十二年(616年)龛,形象较前更加丰腴,衣纹采用圆刀技法。唐贞观十五年(641年)营造宾阳洞,直到永徽四年(653年)宾阳北洞才完工,洞中出现了铠甲装束的武士像。从永徽六年(655年)的“优填王造像”形像,咸亨四年(673年)以弥勒为主尊的惠简洞,上元二年(675年)完工的大卢舍那佛龛(亦称奉先寺),永隆元年(680年)的高平郡王洞等,有的佛像造型达到丰满圆润、世俗化及写实美的境界。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规模最大、雕刻技法最精湛的一组石雕艺术奇观,九尊大像,身份各异,服饰不同,神情不同,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程度,是古代石雕艺术的瑰宝。惠简洞,以惠简住持而得名,以弥勒佛为主尊,是迎合武则天弥勒转世说,为改唐为周作舆论准备的产物。西山摩崖三佛是以弥勒为主尊以结跏趺坐的二佛列分左右。万佛洞是为高宗、武则天及其诸子开凿的大型洞窟之一,方形平顶,布局和雕饰别有特色。东北大万五佛洞,立像弥勒,窟内有佛教西土25代传统谱系像。万佛洞的高平郡王洞,是以连枝五莲花造像的形制。石窟造像集中着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也有道教的造像龛。它冲破了宗教的神秘羁绊,向着中国化、世俗化、世俗美的形象发展。

一、宾阳洞

宾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北部,分中、南、北三洞。宾阳洞指中洞。《魏书·释老志》:从景明元年(500年)到正光四年(523年)六月,用工80多万个。清顺治年间,洛阳县令武攀龙《重修宾阳洞碑记》载:“寻为宾阳,盖出寅宾出日之义”。洞深12米,宽10.9米,高9.3米,穹窿顶,马蹄形平面,地面饰莲花图案,窟顶中间是一朵盛开的大莲花,加之围绕流苏装饰,构成一莲花宝盖,中有八个使乐天人和两个供养天人。主像释迦牟尼,高8.4米,背靠火焰纹背光,着褒衣情带式袈裟;二弟子迦叶、阿难侍立于莲台上,文殊、普贤二菩萨手持法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宝珠于二弟子旁。南北两壁各为一佛、二菩萨立像(菩萨头部被盗去)。在本尊座前左右各一曲腰疾走的圆雕雄狮子。窟内前壁有四层浮雕,南壁为须达那太子本生图,北壁为萨重那太子本生图。第三层左为孝文帝、右为文昭皇太后礼佛图。最下层是十神王浮雕(四层大都被盗)。宾阳洞雕像完整,富丽堂皇,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代表性洞窟。宾阳北洞是为宣武帝做“功德”而凿,洞深12.60米,宽10米,高10米,洞顶穹窿形,地面饰以莲花图案。洞内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本尊阿弥陀佛身高7.55米,着偏袒袈裟,结跏趺坐于由四个托重力士承托的方座上,背光为火焰纹,纹里带有葫芦雕饰。二弟子、二菩萨身躯扁平。洞内前壁浮雕二天王,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双脚合踏一夜叉,为龙门唐窟中最早的天王形象。宾阳南洞,深11.80米,宽8.7米,高9.80米。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佛为阿弥陀佛,高8米,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袒胸,结跏趺坐于迭涩方座上,整个形象上大下小。二弟子、二菩萨立于莲台上,造型拘谨古拙。佛座前二狮子蹲坐,右者已残。北壁两个造像龛,一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思须坊老幼开的结跏趺坐阿弥陀佛像龛;一为大业十二年(616年)河南郡兴泰县梁佩仁造的着通肩式袈裟的立佛龛。小龛造像有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等造像题记。南壁有贞观十五年(641年)开龛造像的豫章公主、岑文本、魏五国监陆、郁久阁等;贞观十六年(642年)的韩方国、石姐妃;贞观十八年(644年)的杨僧威,张君尧;贞观十九年(645年)的张婉妃;贞观二十年(646年)的阎武益、石敬业;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的合十父等人的造像题记。前壁最下层也有十神王浮雕像。洞口北侧有一力士像,高2.7米,造像记刻于力士左肩上部1米处,高45厘米,宽35厘米,楷书四行。为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五日造。

二、古阳洞

古阳洞位于西山南部。洞内西北角有“古阳洞”三字,阴刻在北魏线雕供养人上面,破坏了原来的图案,可能是明、清人所刻。光绪年间道徒将释迦牟尼像涂泥,改为老君形象,故又名老君洞。洞深13.50米,宽6.9米,高11米。洞顶穹窿形,窟平面呈马蹄形。正壁雕造一佛、二菩萨。立像释迦牟尼高4.80米,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结跏趺坐于方台上。本尊位置高于二菩萨(座下高台残破,以砖石补砌)。二菩萨头戴宝冠,身着长裙,饰璎珞宝珠;右手持摩尼宝珠,左手提净水瓶,立于莲座上。佛前左侧雕一狮子,狮子前半身雕刻精细,后半身只雕出轮廓,右侧因石质不佳未雕。本尊背后小龛很多,左右菩萨上方各一屋形龛,南北相对,南为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北为正始元年(504年)所造。佛座下高台上有魏正始、永平、延昌、神龟等年间造像龛 。北壁窟顶有造像题记,中间有小佛,每佛旁有造像者姓名。这些龛造像一般为交脚弥勒菩萨,头戴宝冠,身躯修长,帔帛交于胸部。座前有狮子,左右胁侍比例小,立于主像身后。再下为三列大龛,上层有比慧成、魏灵藏、杨大眼等五个造象龛,主象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偏袒右肩,旁刻二胁侍菩萨。龛饰为繁复的图案构成的尖拱形。中层雕刻交脚弥勒菩萨、二弟子、二菩萨、二狮子,龛饰盝顶,饰以流苏。下层龛内雕坐佛或优天王,外有力士。小龛造像有延昌元年、正光四年,永熙二年等字。南壁窟顶为候太妃、郑长猷,稍下有安定王元燮、文思乡等,造像为交脚弥勒菩萨。和北壁相对的三列龛,上层为比丘法生、孙秋生、齐郡王元祜等造像龛。本尊着偏袒右肩袈裟,佛座一般有交龙、香炉、供养人等。中层五个造像龛,中为释迦、多宝二佛对坐,两侧两龛交脚弥勒。龛饰为尖拱、圆形龛,在释迦、多宝二佛对座龛楣上,有完整的佛教故事浮雕图画,以悉达多太子成道为中心,左右有乘象八台,游园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落顶,极喜、阿利陀占相,立为太子,山林之思,遣散仆子等场面。下层有两个大龛,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座旁有狮子。小龛造像有景明、神龟、正光、孝昌、永熙、天平等年间的。全洞大小列龛数百,其中偏袒右肩式袈裟的,则直接继承了云岗石窟遗风,还带有外来的形象。这些佛图,是研究北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奉先寺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处,是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龛深38.7米,南北宽33.5米。主像仁智慈祥的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1.9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头上有发髻,身披通肩袈裟。雍容华贵的文殊、普贤二菩萨,丽装艳服,饰以璎珞宝珠,身高13.25米。神态严肃的二天王身高10.5米,左为北方多闻天王,身披铠甲,手托宝塔,足踏夜叉;右为南方增长天王,衣饰同前。气势汹汹的二力士身高9.7米,上身袒露,下身着裙。二供养人,身高6米,梳双角髻,着长裙,足穿云头鞋。九尊大像,原各有木屋一座,龛又称“九间房”。今崖壁仅留安梁圆洞多个。卢舍那佛座左侧有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补刊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佛龛记》,说明此龛为“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

四、药方洞

药方洞位于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因窟门两旁刻有古代药方140多个而得名。洞深7.6米,高4米,宽3.65米,平面方形,窟顶做莲花藻井,周围环刻四个飞天。窟内造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壁主像结跏趺坐于方台座上,身躯粗壮,敦实厚重,颈较粗而有横纹,鼻短而翼宽,眉稍低重,面形浑圆,平而突颐,挺胸腹,两肩较齐。二菩萨身躯粗壮,挺胸腹,下肢短,冠带、宝缯很长,颈粗有横纹,两肩宽平,面方平而颐突出,身挂璎珞,中有方壁垱。佛和菩萨造像衣服宽松,褶纹稀疏。

五、北市彩帛行净土堂

北市彩帛行净土堂位于路洞南半山腰,窟楣上刻有“北市彩帛行净土堂”字样。窟深2.58米,高2.25米,宽3.15米。长方形,窟为平顶,窟平面有一∩形坛基,台高23厘米、宽50厘米。洞内造像已毁,坛基上留有痕迹。西壁北侧有王宝泰、赵云责力等造的《西方净土佛龛记》,南侧有《佛说菩萨呵色欲经》。

六、大万伍佛洞

大万伍佛洞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洞南侧擂鼓台上。同南北毗连的两洞,合称擂鼓台三洞。窟额刻“大万伍佛像龛”字样。龛深7.7米、高5.7米,宽6.3米,穹窿形窟顶,中央为莲花藻井,周围有坐佛、乐伎、金翅鸟等,马蹄形平面。正壁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和二胁侍菩萨。主佛背光呈坐靠背形状。右侧菩萨左手持一花瓶。窟内壁上方布满排列整齐的小坐佛,下层南、北、东构成“冂”形饰带,浮雕身着袈裟、足穿云头鞋的25尊罗汉,并有各自名位及其铭文。洞内前壁基刻《佛说阿弥陀经》和《金刚般若波密经》。

七、看经寺

看经寺,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洞北侧,为东山最大洞窟。周围有砖砌院墙,正面有二层砖楼,门额刻“看经寺”三字。窟方形平顶,有浮雕莲花和环绕的飞天。窟深13.9米,宽11.2米,高8.3米。窟内三壁基为“冂”形饰带,高12米。正壁高浮雕罗汉11尊,身高1.8米,身着袈裟,足穿云头鞋。左右壁各九尊,共29尊。各有不同程度的残损。窟内壁面多无雕饰。南壁九排小千佛,北壁除小千佛外,尚有一些供养菩萨。洞口外两侧各有一高浮雕力士像。

此外,另有古代外国僧人造像遗迹多处和北魏的造像题记(俗称“龙门二十品”)以及佛龛碑多通。

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对龙门石窟进行了多次整修。1999年7月,中共洛阳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筹资6亿元人民币,集中对影响石窟环境的不协调建筑物进行彻底治理。8月15日开始,龙门景区居住多年的716户农民先后拆掉房屋,迁出故土。两个多月后,48个责任部门129项治理工作全部完成,对石窟影响较大的93处建筑物全部拆迁完毕。累计拆除供电通讯线路5.36万米,制瓦厂3个,公墓5个,采矿场538家,砂场6家,石灰窑163个,碎石厂7家,个体商户700家,清理河道25万多平方米,清运垃圾1000余立方米,关闭伊河上游污染企业91家,扩修伊河大桥,绿化景区环境,使龙门石窟周边环境大为改观,并倾力打造“山水龙门”和“文化龙门”,努力提高龙门石窟景区品位,推动景区向“世界一流”的目标迈进。因而取得了“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的称号。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