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犍陀罗 俊美的佛造像 西域珍宝在晋博

美丽的犍陀罗 俊美的佛造像 西域珍宝在晋博

首页角色扮演灵梦之尊更新时间:2024-06-16

犍陀罗位置示意图

说到“犍陀罗”这个地名,您一定会觉得很陌生。的确,这是一个存在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老国家。

它的具体位置是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谷地以及阿富汗东北部地区。

可以这样说这个地区不仅是连接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而且也是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心,同时还是印度大陆文明发源地之一,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部分参展文物

现在,我们就通过一部分犍陀罗地区出土的文物,来认识一下这个神秘的古老国度。

羊形陶器(陶 阿富汗北部)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两件羊形陶器,左边这“只”蹲坐侧头,右边这“只”歪头“卖萌”,两“只”小羊的脖颈和羊角都装饰有一圈连珠纹和连珠圈纹。

这两种连珠纹饰都是古波斯萨珊王朝最为流行的花纹,而萨珊王朝被认为是波斯(伊朗),最具重要性和影响力的王朝之一。

徐显秀墓壁画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这样的纹饰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非常流行。其中云岗石窟、徐显秀墓壁画中都出现过这种纹饰。

女神像(阿富汗)

这是三件关于女神题材的文物。其中前两件为木质结构,她们具体的雕刻时间为公元6-7世纪。

第三件是来自于公元前1900年左右,材质为绿泥石的女神坐像。

女神石坐像(石 阿富汗 公元前1900年左右)

说到女神坐像这件文物,别看它只有10厘米高,却有许多的独特性。

首先它的材质是绿泥石,这种含有铁离子的黏土非常稀少;其次在烧制过程中这种黏土对温度要求比较高,收缩变形比较大,成品率比较低;最后以这种造型出土的地母神像极其少见。

另外,从神像所烧制的服装样式来看,这种服饰属于当时苏美尔的传统服饰——卡吾那凯斯。

据专家推测,这件女神像的服饰应该受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文化的影响。

金王冠(金 阿富汗 公元前2世纪~2世纪)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文物是出土于阿富汗地区的金王冠。

这顶金王冠以橄榄枝叶为主题,吸收了希腊艺术的特点,中央镶嵌了阿富汗北部山岳地带开采的青金石。

据专家介绍,橄榄枝在历史上为新娘及处女所戴,象征和平及胜利。

这种以橄榄枝为蓝本制作的金王冠,它的灵感源自古希腊,因为这种式样的头饰在西方文化中较为突出,它常见于地中海沿岸的文化及宗教中。

阿富汗的青金石开采,约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之后出口到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被视为珍宝。

佛陀坐像(灰泥 犍陀罗 公元3-4世纪)

说到佛教,大家并不陌生。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

可以说犍陀罗是片神奇的土地,尽管佛陀生前从未踏入这片土地,但它却结束了佛陀“象征表现”的时代,最早创造出佛的形象。

犍陀罗佛像最早打破了印度早期佛教雕刻仅以象征符号(佛足印、莲花、法轮等)暗示佛陀存在的禁忌,直接以人形塑造佛陀的形象。

而佛最早的形象,也与进入犍陀罗地区的希腊人有关。

佛陀立像(石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现存最早的犍陀罗圆雕佛像出土于马尔坦,佛的脸型、衣衫皆有浓厚的希腊特色,但神态肃穆,颇具佛教精神。

犍陀罗佛像的造型特征大致为:写实性强,面部呈西方人特征,前额宽广,波浪式发型,高鼻深目,眼睑细长,丰颊唇薄,头顶肉髻一般是束发式,身着希腊罗马式披袍,背光大多素面无纹。

佛陀立像(石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我们现在看到这尊佛造像就具有典型的犍陀罗造像特点。

这些特点分别是:波浪发式、鼻梁高直、双目深陷、嘴唇较薄、身体健壮、肌肉发达、通肩袈裟、襞褶厚重、衣纹流畅、素面背光。

这尊佛像整体比例协调,保留着希腊艺术的古典之美。

佛传故事浮雕(片岩 犍陀罗 公元2-3世纪)

本行故事又叫佛传故事,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出生、出家、成道、说法乃至涅槃的种种事迹,亦真亦幻,充满传奇色彩。

此浮雕表现出佛传故事中的四个经典内容:“脱胎灵梦、祈福卜梦、蓝毗尼园、太子诞生”。这件石雕文物整体内容丰富、雕刻细腻,制作精美,堪称精品。

佛传故事

这九件石雕,表现了佛祖传奇的一生。它包括:太子诞生、广学知识、太子成婚、夜半出城、初转法轮、讲经说法、佛陀涅槃、佛陀入殓 、八分舍利。

贵霜帝国地图

说到犍陀罗佛造像的雕刻艺术主要是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

贵霜王朝第四代国王迦腻色迦统治时期,贵霜王朝中心东南移,犍陀罗地区成为统治中心。

这位国王信奉波斯拜火教,同时也赞助佛教,被誉为“阿育王第二”。

犍陀罗石质造像的材质颜色可分为灰青色、青黑色两种。

灰青色和青黑色石材出自犍陀罗地区,其中灰青色片岩占多数。

佛陀头像(片岩、灰泥 公元3-6世纪)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组佛陀头像,除了第4件是片岩雕刻而成,其余4件皆为灰泥制作。

由于犍陀罗艺术当时已在塔克西拉出现萌芽。但是塔克西拉山谷缺少片岩,人们转而使用灰泥塑造佛像。

灰造像的制作方法是在木头上缠绕绳子,再抹上灰泥造型。

我们看到的这组(1.2.3.5)头像有着整齐的发际线,这种固定形式化的发型是使用统一大模具压制而成。

这几尊佛陀头像保存较为完好,制作精湛,五官线条分明,看起来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希腊风格。

菩萨像

“菩萨”是“菩提萨多”( Bodhisattva)的略称,指普济众生、有天上觉悟的慈悲者。开悟之前的佛陀也曾被称为菩萨。

贵霜帝国时期,大乘佛教在犍陀罗地区兴起,希腊文明特征融入佛教,贵霜信徒接受了西方神像的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开始用以人的形象表现佛陀和菩萨,因此犍陀罗地区被誉为“佛像的故乡”。

在犍陀罗地区,裹头巾、持莲花的菩萨像一般都被认为是观音菩萨。

婆罗门人物像浮雕(片岩 犍陀罗)

婆罗门自古以来就是印度的祭司阶级,他们在作品中的形象通常是头顶盘发,剩下的头发自然下垂。

左手持有装有仪式用的圣水的水瓶,修行者和仙人都身着及膝的简易服装。

通过拄着拐杖的老者们的视线来推测,这应该是表现释迦牟尼的佛传的一个场景。

供养者头像

以上雕像所反映的是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供养者。

其中有头戴配饰的王侯供养者 (2.4.7)、有老年供养者(1)、有童子供养者(3)、女性供养者(5)。

其中,童子供养者的发型,被称为“唐子”,这个少年头像应来自一个对佛教有所贡献的家庭之中。

舍利容器与供养品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舍利容器。舍利就是相传为释迦牟尼佛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泛指佛、高僧的遗骨。

佛教认为,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

这件覆钵型舍利容器质地为石质品,其中内胆还有大小四个分别用金、银做成的圆筒形带盖容器。

这四件内胆套装在一起,分别盛装着金、银、玛瑙、矿石等做成的供养物。

刻有佉卢文的金箔片(公元1世纪初)

另外,在这些珍贵的供养品中还有一件卷着的金箔片,上面刻有一篇用佉卢文誊写的供养文。

而佉卢文的使用是在佛教发展时期。有许多佛经是就用佉卢文记载的,后来这种文字还通过丝绸之路向中亚和中国西部流传。

奏鲁特琴的海神特里同浮雕 吹奏双笛的海神特里同浮雕

这两件浮雕展品也是来自犍陀罗,也就是如今的阿富汗东部以及巴基斯坦东北部,具体的雕刻时间为公元1~3世纪。

这件浮雕中的人物是特里同,他在古希腊神话中是海之信使,他的职能是保佑航海、捕鱼的人们。在希腊神话里特里同也有召唤,诱导死者的灵魂,魂归故里的职能。

两件浮雕中海神特里同演奏的乐器并不相同。一件是鲁特琴也称琉特琴,它是一种曲颈拨弦乐器,最早来源于欧洲。

另一件是双笛,它是发源于小亚细亚的一种乐器,后来经丝绸之路传入犍陀罗地区。

平山郁夫先生敦煌写生作品

看完第三单元的部分展品,我们就要进入最后一个单元《梦回敦煌:平山郁夫敦煌写生作品》。

丝绸之路从罗马、从印度、从天山北路和南路、从西域南道或者从西藏、从俄罗斯,条条路线都汇集到敦煌。

平山郁夫先生之所以向往陆上的丝绸之路,以至憧憬敦煌文化,是因为那里是他的精神故乡。

1979年9月16日,对于平山郁夫先生来说,这是他一生中的大事,因为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敦煌。

敦煌莫高窟(1991年 平山郁夫)

当他来到莫高窟,看到这窟中的一切时,这位画家思绪万千……

从此,平山郁夫先生在敦煌艺术和玄奘法师精神感召下,多次访问中国。

“艺术无国界”,在丝绸之路上,汇集着各种各样的世界文化,为此平山郁夫先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敦煌魅力的作品。

这些色彩醇厚、笔触独特的作品,表现了他特有的宗教情怀和审美眼光。

通过此次展览,可以走进平山郁夫先生的丝路世界,感受平山郁夫先生的中国情怀,领略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文化魅力。

欢迎大家来山西博物院参观这次高水准的展览。

感谢您的关注、点赞!

与文物相约,我们周四再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