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争夺生存资源的最后手段,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从未停歇过。由于战争胜负对战斗双方的生存发展都起着转折性作用,因此,在人类社会文明史上,对战争的记载史不绝书。西方向来认为战争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因而对待战争的心态较为持平;而中国自西周以来就普遍确立了“兵者不祥”思想,对待战争始终持反对态度,不到生死存亡关头轻易不言战。抛开战争血腥的一面,下面来聊聊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中的斗将、斗阵和斗法。
斗将、斗阵和斗法,都是战争进行过程中的一种战斗方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自东周以来逐渐形成了较为详细的载记历史,对战争的描述也慢慢从浪漫转为写实。而东周前后两段(春秋和战国)的战争形态却截然不同。春秋时期的战争规模较小,而且往往是一战定胜负。战争形式更接近于竞技比赛,双方基本上是持相同的兵器,按同样的套路互为攻防。如春秋时期的车战,双方都乘坐(站)在由两匹马或四匹马拉着的战车上,一人驾车,一人持弓远射,一人持戈近击。双方约定各先派一辆战车出战,或同时令全部战车出击,一战而定胜负。史书常说的“春秋无义战”,主要是指诸侯之间的战争绝大多数未经周天子许可而自启战衅,违背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最高原则。事实上,春秋时期的战争,双方基本上都能遵守共同认可的规则,如公子城与华豹之战中,华豹一箭射公子城不中,又想赶紧射第二箭,被公子城大喝一声“咦!不要脸”,华豹羞得停手让公子城也射一箭,结果被公子城射死了。正是共同遵守的战争礼仪,使得斗将成为当时战争中的典型战斗方式,也使战争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文明的破坏较小。
进入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从战胜对方转为最大限度地削弱对方实力,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场面越来越血腥。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而大败,沦为诸侯笑柄,战争礼仪已弃之如敝履。与此同时,在诸子百家中,兵家成为独特的一家,战争理念发生根本性转变,各种战斗技巧不断涌现。这一时期的战争,既有大规模的*,也有残酷的攻城战;既有传统方式的斗将,又出现了“兵行诡道”的斗阵,而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对冲攻防。所谓斗阵,就是双方将队伍按不同兵种配置成各种阵型,并通过阵型转换,以实现对敌方的最大*伤。斗将仅是鼓舞士气、宣示军威的手段,逐渐让位于更有实效的斗阵。而史书更关注的往往是战争结果,对双方战斗阵型大多语焉不详,因此,后世对战国时期的斗阵场面也难有详解。战国时期的战争还出现了大规模的*俘案例,这在春秋时期是不可想象的,战争的破坏力逐渐凸显出来。
斗法,是一种极为另类的战斗方式,在唯物论者眼中,斗法纯粹是后世好事者杜撰出来的。中国自秦以降始有术士之称,两汉之际佛教始传入中国,所谓法术在春秋战国中皆无从谈起。如果非要强而为之,也应是基于古人对天文(日月星辰)、气象(风雨雷电)、地理(山川林石)、人文(神仙鬼怪)等自然和人文现象的不同理解而产生认知差异,从而在战斗中适时运用而战胜对方的一种手段。随着唐传奇的兴起,特别是明清小说在社会底层的流行,斗法成为民间故事中最引人入胜的战斗场景之一,直到当世仍然为人们津津乐道。
起于底层的明清小说,大多是落魄文人根据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故事编撰成书,其中叙述古代战争的一类称为金鼓小说,以《三国演义》最为有名。作者罗贯中,虽然经历了元末乱世,但并未参与过其中的某一场战斗。因此,对战斗场景的描写,更多的是根据历史知识和民间传说糅合而成。《三国演义》中,对斗将、斗阵、斗法都有极为精彩的摹画,而且往往是三种战斗方式交相辉映,可以想见,当时的说书人一定能够博得阵阵喝彩。同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点睛之妙,如关羽“温酒斩华雄”,赵云“大战长坂坡”,诸葛亮“借东风”、“八阵图”等等,将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听众和读者眼前。这些故事经过几百年民间演绎,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真实场景,而不再纠结于其真伪。而真实的古代战争中的战斗方式,则消失在历史烟云中。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