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撒拉”是青海各民族对撒拉人的另一称呼。“尕”是青海汉语方言,其意有二,一是“小”之意,是一种爱称。
用于姓、名、排行等之前,如:尕娃;尕蒋等,或对青海花儿中亲密之人的另一种叫法,如尕连手、尕妹妹等,表示一种亲和、爱慕、亲密;
一、“少”之意,通常表示数量少,如:尕尕,尕尕点等。
“尕撒拉”之称呼“小、少”之意二者兼有,一是人口少,全国也只有14万,并且分散在青海循化、化隆、西宁、格尔木,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
二、本民族自谦“小”,身处汉、藏、回等民族之中,因人口少所以小,也许就是一种“物以稀为贵”的心态,人见人爱,约定俗成,逐渐成了撒拉人的代称。
意思是青海各民族对撒拉人的另一称呼。“尕”是青海汉语方言,其意有二,一是“小”之意,是一种爱称。
“拉”,读音为lá,最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拉”的基本含义为割,用刀把东西切开一道缝或切断,如手上拉了一个口子;引申含义为闲谈,如拉话、拉家常,在日常使用中,“拉”也常做动词,表示帮助扶持,如拉持、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