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活佛是中国南宋时候的高僧,他扶危济困和惩奸除恶的传说流传很广,是佛教高僧在民间影响力最强的一个。他的这些故事被后人编写成各种小说,用评书、戏剧、影视剧等形式广泛传播,直到现代仍旧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其实我国古代高僧不少,很多著名的僧人在地位和学识都不在济公之下,可最终却无法达到济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这一直是很多佛教学者讨论的话题。他们总结了各种原因,在我看来都没有抓住重点。我认为济公之所以受到老百姓欢迎,其根本原因是他不只是佛教的高僧,也是道教的真人。
济公以疯癫的形象行走于民间,那破衣烂衫的外表成为其标志。而他在这个过程中为百姓排忧解难和惩奸除恶,因而受到了大量百姓的爱戴。很多人认为百姓们爱戴济公,是因为受到了济公的恩惠,所以才将济公的名声流传很远。其实这只是表象,从根本的原因来看,济公对待百姓的态度与别的僧人大为不同。
在南宋的社会环境下,济公可以说是佛教僧人中的另类,他的行为方式与庙里的和尚完全不同。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讲经说法,遵守三皈五戒刚正严肃,而是疯疯癫癫的行走于民间。这种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理念,本身便是与当时的佛教格格不入的。
而济公之所以高出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并非他突发奇想,也不是对佛教经文有什么开创性的理解,而是走的道教的路子。这种路子与喜欢开发会,搞大集合的佛教不同,而是深入到了贫苦百姓之中。就连济公的那身破衣烂衫和酒肉和尚的形象都与贫民窟环境非常和谐,反倒是高高在上的广亮僧人形象与老百姓差别极大。作为贫苦老百姓自然会清净济公这样的僧人,而对高高在上的大德高僧敬而远之。再加上南宋时经济发达,很多庙子风气不好,所谓的大德高僧们利用权利帮助豪绅富户敛财,自然得不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道教有句话叫,盛世闭门清修,乱世下山救人。济公所处的年代虽然不能算乱世,但老百姓生活也很辛苦。尤其是在面对北方金国的战争压力时,南宋不得不让更多的民间资源投入到防御之中,自然使得百姓生活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普通的和尚在做什么呢?
他们利用南宋给佛教的特殊权利和待遇,帮着各地的豪绅富户聚敛钱财,然后分其利润,过得脑满肠肥。济公故事中的灵隐寺监寺广亮便是其代表,一袭僧袍就价值四两银子。要知道宋朝经济最繁荣的年代,东京汴梁的小贩一月最多就两贯钱的收入,抛去火耗不足二两银子。
济公虽然是破衣烂衫,一身估计不足两个铜钱,可他做的事情却是救人危难的。他会医术,能免费给人看病,还能化缘筹药。他利用自己在民间的名声,搞众筹,让贫苦百姓互相帮助,抱团取暖。他也利用僧人的特殊便利,为受到官府和豪绅欺压的老百姓出头,被人称为活佛。
两相对比,很显然济公对老百姓的付出比广亮等人多得多,自然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而济公的出发点除了慈悲这一佛教概念外,更多的却是道教乱世救人的高风尚。这种风尚实际上并不是当时佛教寺庙提倡的,在当时的大多数寺庙看来"各人自扫门前雪"才是合理的做法。
因此随着济公在民间声望的日渐增大,反而在灵隐寺内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很多僧人以济公不守清规戒律为由,要将济公赶出灵隐寺。其实这只是他们嫉恨济公而做的操作,因为济公的扶危济困阻断了这些和尚们的财路。和尚们利用佛教教义和神仙故事,忽悠老百姓大量掏钱供奉,却根本没能解决老百姓面临的困难。而这些困难被济公以低廉的支出,甚至免费的方式予以解决,这让很多寺庙和和尚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打击。他们找理由把济公赶出灵隐寺,其目的就是为了报复济公。
按照济公的师傅瞎堂慧远禅师的说法是:"佛门之大,岂不容一颠僧!"这种说法并没有反对众僧,而是以疯癫之名为济公开脱,却不能够解决济公和寺庙其它僧人的冲突问题。慧远禅师在灵隐寺当住持的时候还能庇护济公,但是慧远禅师去世后,济公就被迫离开了灵隐寺。
他到处游方,为人排忧解难,最后在静慈寺落脚。在这期间他留下了不少传说故事,而这些故事成为后来《济公传》、《醉菩提》等小说的素材和原型,也让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高大。然而这并不能解决他被其它僧人排斥和歧视的问题,因此他也只能替人念经、作火化工,或者是当*僧。
可以说济公虽然是一代高僧,却并不是在寺庙中地位崇高的僧人,而是老百姓心里推举出来的高僧。他的所有行为与寺庙格格不入,反而与道教入世救人的做法相似,所以更容易打入老百姓的群体中。他的极为擅长写诗,南怀瑾认为济公的诗词水平不下于范成大、陆游等著名南宋诗人。
从济公留下的诗词中我们发现,他超脱于凡俗的风度,以及佛道双修的至高成就。这些成就在他的自序诗中表现得更为彻底,"削发披缁已有年,唯同诗酒是因缘。坐看弥勒空中戏,日向毗卢顶上眠。撒手须能欺十圣,低头端不让三贤。茫茫宇宙无人识,只道颠僧绕市廛。"
这首诗写得极好,有着超脱于凡俗的雅致,是一幅活脱脱的"游戏人间"的自画像。然而熟悉佛教诗歌的朋友能有所感觉,这其中透露出来的并非佛教庄严肃穆的氛围,而是道教飘逸潇洒的人生态度。而这种敢于超脱弥勒佛、毗卢佛的大气,不是坐在庙里念经的和尚能够做到的。而将自己自比为唐代高僧"三贤"的自信,也体现了他的惊才绝艳。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济公并非单纯的佛教僧人,而是佛道双修的真人,这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境界。他超脱了两教之间的隔阂,形成了独有的哲学观,这是佛教传入中原后极为罕见的。
济公是台州人,出生在天台山麓。这里既是佛教兴盛之处,也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为他领悟佛道两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在国清寺出家,拜在瞎堂慧远禅师门下,可谓是名师出高徒。而天台山作为全真教南宗的祖庭,紫阳真人张伯端成道之处,让济公有了接触道教文化的机会。而济公从小求学的赤城山瑞霞洞也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相传是原始天尊说法之处。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同时学习了佛道两教的知识,也使他成为佛教内独树一帜的高僧。这样的人生历程,也为他后来在佛学、文学和民间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与济公相比,号称三教一家的全真教教主王重阳就大为不如了。王重阳也是号称佛道双修的道士,据说对释儒道三教都有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从遗留下来的文史资料看,王重阳的佛道双修只是面子货,本质上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大杂烩,这其中的东西算不上高明。
然而济公则不同,他虽然是佛教高僧,却将两教融入其中,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和理念。这些理念并不是坐在庙里念经获得的,而是爱游戏人间和扶危济困中所领悟。因此这些理念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切实落地帮助老百姓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济公无愧于活佛的称号,而王重阳这个真人接近于忽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