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人为何能最终一统天下?《大秦赋》的热播引起不少人对秦人发展壮大原因的探究。其实秦人在迁都咸阳之前,以栎阳为都时已经奠定了各方面基础。
12月21日,“陕西文物探探探”走进西安市阎良区秦都栎阳城遗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队长刘瑞作为主讲嘉宾,实地介绍了秦汉栎阳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和他对秦人发展历程、中华文明进程的感悟。
158.8万人次网友观看了这场视频直播。
1、秦人以栎阳为都34年,刘邦以栎阳为都5年
2020年12月21日,正逢冬至,当“陕西文物探探探”来到位于西安市阎良区的秦汉栎阳城遗址时,考古发掘现场和附近的土地上都有一层霜冻。发掘区被拉线围了起来,可以看到坑内很多建筑基址,发掘深度约两米左右。
刘瑞介绍,栎阳城在西安东北,距西安50多公里,往南正对着秦始皇帝陵。眼前看到的是2018-2020年的发掘区域,位于整个区域的北侧。2021年还将对南侧区域进行考古发掘。
根据文献记载,栎阳是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献公元年在雍城(今凤翔)继位,秦献公二年就从雍城迁到了栎阳。到了秦孝公十二年,又把都城迁到了咸阳。栎阳作为秦都的时间是三十四年。
后来楚汉相争之际,项羽封塞王司马欣为塞王,都城就在栎阳。章邯被封雍王,都废丘。董翳被封翟王,都高奴。这便是“三秦”的由来。当时,刘邦被封汉中,都南郑,称汉王。后来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六个月后回到关中,先把雍王章邯围在废丘,然后就到了栎阳。塞王司马欣投降,刘邦以此为根据地向东跟项羽打仗,栎阳由此就开始成为汉王之都。
刘邦在山东定陶即帝位后,起初准备以洛阳为都,娄敬和张良说洛阳虽地方百里,但容易四面受敌,而关中沃野千里,有崤函之固,是天府之国。刘邦很快就搬了回来,仍以栎阳为都。同时又开始修长安城,长安城修好之后徙都长安。所以,栎阳是汉代的第一个都城。后来虽然搬走了,刘邦的父亲太上皇还住在栎阳,太上皇陵也在这里。所以汉代第一个陵邑——万年邑也在这里。刘邦以栎阳为都前后共五年。
2、栎阳考古发现三个古城,三号古城是秦人都城
刘瑞介绍,栎阳城遗址考古发掘共发现了三个古城,这是比较意外的发现。
1963年1月,有农民在今属阎良区、时属临潼县武屯公社的官庄村南取土时发现一口用瓦片封堵的铜釜,里面竟有8枚金饼。1964年7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田醒农、雒忠如等先生对栎阳城开展了15天的考古调查与勘探。
1980年4月-1981年12月,在刘庆柱、李毓芳先生带领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对栎阳城遗址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确定了栎阳城遗址的南墙、西墙,发现了大量道路、建筑遗址,并开展了太上皇陵考古。因当时地下水位很高,未发现北墙、东墙。但正是在这次考古资料支持下,2001年栎阳城遗址从原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跃被国务院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西安市文物局和阎良区委区政府将栎阳城考古的任务,交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从2013年4月开始,考古队通过大范围勘探、小规模试掘,以1980-1981年考古发现的城址为起点,先后确定了一号、二号、三号等三座古城。
“在这三个古城遗址中,三号年代最早,是战国中期到西汉前期。二号最晚,时间为汉代,但面积最大,残存城市面积就有9.5平方公里,如果不被破坏的话,要比东汉都城洛阳城的面积还大。一号古城的时间,则介于两者之间。”考古人员在三号古城勘探发现、试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判断其时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前期,正是秦汉栎阳为都的所在地。这个发现入选了“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随后,阎良区区委区政府将三号古城核心区所在的95亩地租地保护,解决了困扰开展进一步考古工作的用地问题。考古队得以根据线索,对三号古城北部区域进行了大面积发掘。
“通过2018-2020年度的整体揭露,目前对三号古城北侧区域进行了较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四号、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建筑,并发现确定了四号建筑东侧向南,是通过十号建筑与南侧区域的三号建筑相连。南侧区域的三号建筑内有一半地下建筑,2021年将继续开展考古发掘。”
“通过发掘,还确定北区六号建筑北侧的东西向墙基,应在三号古城中具有区划意义,目前发掘确定的一系列大型建筑均集中分布在该墙基的南边,而在其北边建筑分布很少。”
刘瑞表示:“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核心区北侧的考古发掘,是多年来罕有的战国中期列国都城核心建筑最重要的考古清理工作。这次考古发掘,第一次在较大面积发掘的基础上,清理出了战国秦汉宫城区域内的‘后宫’区。”
3、修郑国渠抬高地面改良土壤,栎阳城曾是秦人第二大产粮地
据了解,这个遗址埋在地下1.5米-2.2米深。因为埋得比较深,做考古发掘时工作量很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遗址保存得很好。
这些建筑基址为什么被埋得这么深?刘瑞介绍,栎阳城是跟郑国渠有关系的。整个渭河以北,地势南高北低,原地下水盐碱化程度很高,实际上不适于农业耕种。“今天治理盐碱化的方法是降水位、降盐位。当时秦人创造性地治疗盐碱地的方法,是郑国提出来的。”
郑国本是间谍,被韩王派来实施疲秦之策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个很敬业并一直想有所作为的水工。对盐碱地,他尝试通过中和与抬高地面的方法来改造,具体来说就是把黄土高原泾河上游浑浊的水引过来浇地。这样一是稀释,二是一层层的泥长时间积累下来后就抬高了地面,和现在的降水位是异曲同工。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水利工程。在郑国渠修好之后,整个渭北包括渭河北侧的盐碱地都得到了相当的治理,因此这个地方的粮食产量才稳步提高。而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也使栎阳的地位越来越凸显。
上世纪七十年代发掘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仓律”(秦代关于粮草仓的法律)规定,咸阳是十万石一积,栎阳是两万石一积,其他的县是一万石一积。也就是说,当时整个大秦的仓库系统里头,首都咸阳是第一大粮仓,栎阳则是全国第二大粮仓。
刘邦最初为什么选择以这里为都?也和这里有稳定的粮食供应有关。所以刘邦之所以能统一全国,也跟这个地方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当渭北地区的郑国渠修好后,汉代又修了白渠,所以地面就抬起来了。
4、三号古城南侧发现有手工业区,栎阳曾是秦人主要兵器生产地
在三号古城南侧还发现有手工业区遗址。刘瑞介绍,之前各地的兵器上发现有“工”这样的文字,应该是当时负责生产兵器的负责人的署名。这意味着在秦国的时候有比较大的手工业生产,专门做兵器。
但当时栎阳城兵器生产规模多大,之前因文献资料少不清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现了秦封泥,里面有“栎阳左工室”和“栎阳右工室”的封泥。而雍城和咸阳,都只有一个“工室”。
“雍工室”、“咸阳工室”、“栎阳左工室”、“栎阳右工室”同时存在,应该是几个地方都在生产兵器。按照传统认识,秦汉时期的机关设置,当一个事情比较多就会分左右,比如“左丞相”、“右丞相”。而只有栎阳设“栎阳左工室”、“栎阳右工室”,估计是因为栎阳的兵器生产规模最大,可能要超过雍城和咸阳。
到了刘邦以此为都时,估计这地方依然有非常强的军工能力。当时塞王司马欣是投降的,投降之后军工生产能力就原原本本保留下来了,所以这地方对刘邦的统一来说也非常重要。由此判断,栎阳生产的兵器对于秦汉的统一都起着巨大作用。
5、发现“国君浴室”和“御膳房”,秦人卫生习惯令人惊讶
三号古城中的五号建筑有专门的洗浴设施。
“从这座建筑西边的门进屋后,中间是个大厅,可能是更衣、休息之类的位置所在,南北两边各有一间浴室。因为这里是后宫遗址,在这里洗澡的,只能是秦国国君或王后等人,所以可以称作‘国君浴室’。这个国君浴室面积不大,有几十平方米。洗澡的房间,下面设计有排水管道,水从暗道排出来,院子里头有渗井。”
“因为这些建筑大都是夯土墙,夯土墙水一湿就容易倒,所以房内的墙上贴着陶制的壁砖,地面也铺着陶制地砖。房内地面上还有像漏斗一样陶制的地漏,推测当时地面上应该还铺有木板。水从陶制的漏斗漏下去,通过排水暗道排到房外院内的渗井。排水道则时候由筒瓦、板瓦等结合起来拼成。”
在五号建筑旁边,可以看到这座房子南边的陶制排水暗道通向一个很深的渗井。房子北边还有一个深坑,是一口水井。“5号建筑已经基本发掘完了。通过今年的发掘可以确定,它是个独立的浴室,就是专门盖的用于洗澡的房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秦都咸阳城一号宫殿遗址(被怀疑可能是咸阳宫),也发现有浴室和壁炉遗迹。在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碣石宫遗址(当年秦始皇东临碣石的驻跸之地),也有类似发现。这引出了一个话题,就是秦人的洗浴文明和身体卫生。从考古发现来看,秦人是非常注意卫生的。”
刘瑞介绍,在秦封泥里还发现有“尚浴”的职官名称,应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是专门给皇帝提供洗浴服务的。“这应该是考古人员发现的非常早的浴室。秦人的卫生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汉长安城发掘了那么大面积,实际上只有桂宫里有个小小的地方有可能是浴室,不像这么明显,也没排水设施。”
和五号建筑相邻的四号建筑发现有壁炉。根据发掘资料,四号建筑东西长24.25-33.45米,南北宽8.6-14米。而五号建筑南北长10.2米、东西宽8.2。两个建筑各有各的门。
在这片后宫遗址靠北边的区域,还发现了多个灶坑。刘瑞介绍,灶坑所在区域究竟在院里还是在房内,目前还不好判断。“这些灶很大,持续使用了很长时间。眼前看到的是一个平面,但从考古学来讲实际有4个时期,最早的是中间的那个,晚一些是两边的,再往后的是南边的,最晚的是西侧的两个。这个区域有灶坑的集中存在,很可能是专门的御膳房,也不排除同时给国君烧洗澡水的可能性。这些灶坑是很意外的发现,其他区域之前的发掘虽然也有发现,但规模和集中程度和这些灶坑相比还是有区别的。”
6、栎阳的秦代建筑文明,深刻影响全国
刘瑞介绍,在三号古城遗址发现了槽型板瓦。一般看到的板瓦,弧形的比较多。槽型板瓦之前在雍城有大量发现,在栎阳的考古工作中之前并未发现,只在三号古城考古发掘中有发现。槽型板瓦的时代很明确,就是战国时期栎阳作为秦都这段时间的建筑材料,所以它把栎阳和雍城紧密地连接了起来。
在一些陶器残片上还发现了“栎阳 宫”的陶文。刘瑞表示,栎阳宫应该就在这里。秦人的都城只有到了咸阳以后才称为“都”,在这之前称之为“宫”,比如说“西垂宫”、“大郑宫”等。因此只要写有“宫”,就可以按照“都城”来理解。
在三号古城遗址发现了很多瓦当。瓦当是古代用来保护椽头的重要建筑材料。“栎阳的动物纹瓦当很多,种类很丰富,也很漂亮。有凤鸟纹瓦当、鹿纹瓦当、鸟纹瓦当等等。此外还有带文字的瓦当,有两个瓦当上面有‘公’字,其中一个是鹿纹瓦当,‘公’字出现在鹿的屁股后面。这是我们发现的瓦当上有文字装饰的最早的两例,都在栎阳。到了汉代,文字瓦当就比较多了,比如‘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刘瑞介绍,在这之前的雍城没有发现过带字的动物纹瓦当,迁都咸阳后,咸阳也极少见动物纹瓦当,“所以我们基本上把动物纹瓦当卡在了栎阳。”
遗址出土的瓦当中有双龙纹瓦当,纹饰很漂亮。刘瑞介绍,鲁迅博物馆馆藏的拓片里头就有这个龙纹瓦当的拓片,拓片上有“陶斋”二字。陶斋,那就是端方了。端方在清末时当过陕西巡抚,这个拓片留下来后被鲁迅收藏了。这应该是栎阳双龙纹瓦当最早发现并被记录下来的,可以确定是栎阳双龙纹瓦当最早的官方收藏。
刘瑞介绍,考古发现许多建筑文明是从栎阳开始的。栎阳城发现的好多建筑形式,秦统一之后在全国很多地方比如四川、岭南、广西、广东、福建、辽宁、宁夏都有发现。在秦的周围新统治区域的范围里头发现的建筑材料和关中的一样,而关中这些东西是从栎阳开始的,比如巨型 “瓦当王”,最早就是在栎阳。之后还影响到很多地方,比如在辽宁的碣石宫也发现有同样的建筑材料。那是很远的地方,秦人很晚才统治过去,建筑文明也到了那里。
所以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在栎阳城遗址考古中发现的建筑材料、建筑平面、建筑布局,深刻影响着之后的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的相关制度。
7、秦的制度改革,是从栎阳开始的
在三号古城遗址还出土了刻有“栎市”二字的陶器残片。刘瑞表示,“栎市”陶文证明栎阳当时有市场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
“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七年‘初行为市’,秦人的‘市场化改革’就是从栎阳开始的。虽说当时的‘市’和今天的所说的市场是有差异的,但还是有很大的联系。对秦人来说,这是变法的地方,是秦人最早市场的遗物。”
“徙木立信”是商鞅变法时非常著名的故事。这件事就发生栎阳城内市场的南门。由于整个区域的考古发掘还没有完成,当年‘徙木立信’的市场南门具体位置还不清楚,但商鞅变法的发生地就在这里。”
刘瑞介绍,在“春秋五霸”里秦穆公赫赫有名,但事实上秦穆公霸业时间很短,不久就去世了。而秦国当时有很残酷的人殉制度,秦穆公去世后殉葬的有一百多人。殉葬的不是普通人或奴隶,而是把最好的辅佐大臣*了殉葬,在《诗经·秦风·黄鸟》里也有对当时人殉制度的控诉。
“由于当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文盲,知识掌握在极少数知识分子手中,他们同时也是管理人才,这些人被*后管理层一下子就会中断。因此秦穆公之后因为各种原因,秦人一直在走下坡路,并且一直延续延续到秦献公时期。”
“献公元年,就废弃了人殉制度。献公二年,徙都栎阳。献公七年“初行为市”,开始在城中建立市场并设官管理。献公十年“户籍相伍”,将民户以五家为基层单位编著在册,使其相保,以便政府管理和征派徭役。这些改变一直影响到今天,今天的户口制度就是从栎阳开始的。”
“秦孝公继位后准备改革,发布求贤令,欲复穆公之霸业,卫鞅(即商鞅)因此而来。他最终说服了秦孝公,得到了秦孝公的极力支持。商鞅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几年后便从根本上改变了秦人的制度。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所以秦的制度改革,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我们都说汉承秦制,但汉承秦制就是从栎阳开始的,很多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因此如果从历史上讲,秦人的复兴之路是从栎阳开始,秦的改革之路是从栎阳开始,秦的统一之路也是从栎阳开始。”
“人们常说‘百代秦政’,追溯秦制的源头就追到了栎阳。”刘瑞认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就是商鞅变法,所以栎阳对于秦人和秦代的发展,对于中国两千年制度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强军/图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