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望水赏风景 信佛悟道上九华——记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

游山望水赏风景 信佛悟道上九华——记世界地质公园九华山

首页角色扮演灵仙记手游更新时间:2024-05-01

位于安徽池州境内的九华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它是集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有“莲花佛国”之称。占地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由十一大景区组成。

山有九华 秀甲江南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位于池州市青阳县西南,北俯长江,南望黄山,东临太平湖,西接池阳(即贵池),属黄山山脉支脉,主峰十王峰,也是最高峰,高程1344.4米(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8′,北纬30°5′。整个山体,高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地属北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

九华山素有九十九峰之称,其中千米以上的高峰三十余座,出名的山峰七十余座。九华山,自然景观奇特,群峰竞秀,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怪石林立,千姿百态,各具神韵,天开神奇,清丽脱俗,是大自然造化中的精品。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更是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见证。

景区内处处清溪幽潭、飞瀑流泉,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还有云海、日出、雾淞、佛光等自然奇观,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誉。
  气候温和,季节分明,四时之景不同。春天,满山吐芳,百鸟和鸣;夏天,佳木繁阴,谷风清凉;秋天,层林尽染,别富情趣;冬天,琼楼玉宇,超然空灵。

土地湿润,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90%以上,有1460多种植物和216种珍稀野生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梅花鹿、黑麂、白颈长尾雉、云豹、金钱豹等。
  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费冠卿、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是“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的诗句,成了九华山的得名之作。九华山现存文物2000多件,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书院、书堂遗址20多处,其中唐代贝叶经、明代大藏经、血经,明万历皇帝圣旨和清康熙、乾隆墨迹等堪称稀世珍宝。

九华山是佛教圣地。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天下,享誉海内外。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七十五载,九十九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九华山寺庙九十九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尊。长期以来,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朝山礼佛的教徒信众络绎不绝。

历代高僧,人才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现有5尊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目前,九华山的特产有茶叶九华毛峰、中药材黄精、食用菌石耳、野菜竹笋,还有鹰嘴龟、棘胸蛙、东方蝾螈等美食。九华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服务体系,优化提升;“商养学闲情奇”六大旅游新要素,日臻完善。现有宾馆及各类饭店、旅馆,床位20000余张,还有一流的架空索道、地面缆车、环保大巴、瑜伽基地、摄影基地和琳琅满目的旅游特色商品,从不同角度满足游客的需求。
  九华山处在南京、上海、杭州、武汉、合肥、黄山之间,随着合肥~九华山~黄山高速、沿江高速、京福高铁、宁安高铁等交通大动脉相继在九华山脚下交汇,以及九华山机场面向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航班的开通,九华山的外部交通条件充分改善,到九华山旅游观光、祈福祈愿将变得更加舒适和便捷。

地壳运动 亿年演变

在漫长的地质长河中,九华山属多旋回构造运动区。从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九华山与黄山一样,作为皖南的广大地区,处于稳定的滨海或浅海环境。地壳稍有升降,就使得海水进退频繁,但没有超越海域环境,这一时期的沉积保持着连续性和呈整合接触关系,沉积岩的总厚度可逾万米。这一阶段没有显著的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但以各地的沉积岩相和厚度的不同,可反映隆起的和凹陷中心的演变。

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中、晚期),地史上发生了印支运动,它对九华山区的影响很大,不仅发生强烈褶皱运动和岩浆活动,而且让沧海变成了陆地。中生代中、晚期,九华山又受燕山运动干扰,尤其燕山运动二期对其影响最大,不仅断块活动显著,而且岩浆活动活跃,导致地底下的花岗岩体侵入印支期的青阳岩体之中,发生强烈的穹形断块隆起,这样就奠定了九华山的胚胎。

新生代早、晚期,九华山区再度发生显著的间歇性断块运动。尤其是喜马拉雅运动期,九华山发生数度隆起,高度显著增加,使山地形成多层状结构。覆盖在九华山花岗岩体上的沉积岩被冲刷殆尽,原来埋在沉积岩下的花岗岩脱颖而出,形成了九华山的雏形。

新生代晚期至今,九华山的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九华山再度急剧隆起,并在外力作用下,沿花岗岩的断裂、节理等薄弱环节加速切割,导致九华山形成了山地错落、险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特征。

九华山为皖南斜列的白际山系,在大地构造上地处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中部。主体是由花岗岩体组成强烈断隆带,边缘地区除部分为沉积岩外,大部由花岗闪长岩组成的褶皱断块轻度隆起带。九华山外围的低山、丘陵,主要由古生代寒武纪到志留纪的黑色硅质炭质页岩、灰绿色页岩、泥质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灰色厚层灰岩、黄绿色粉砂质页岩、细砂岩等。

该岩体根据岩石的结构和成分可划分三个相带。中心相以粗中粒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过渡相绝大部分为中粒花岗岩,构成岩体的主体,分布面积最广;边缘相不发育,一般宽约数米至500米,以细粒花岗岩为主。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还含少量黑云母和角闪石等。

峰峦如聚 沟壑相连

九华山的隆起幅度,从核心部位向边缘逐级下降,外围山地由硬度较花岗岩为小的花岗闪长岩和沉积岩组成,易被冲刷蚀低。故整个九华山体由众多高度参差、错落有致、大小悬殊的中山、低山和丘陵组成。

中山,位于九华山体的腹地,海拔在千米以上,主要有十王峰(1342米)、七贤峰(1337米)、天台峰(1306米)、中峰(1291米)、罗汉峰(1280米)、宝塔峰(1229米)、莲台峰(1218米)、大古峰(1136米)、上莲花峰(1048米)等。中山多为绝壁危崖环绕,且山巅、坡上多有怪石。究其因,一方面上升幅度大,受外力(气温、雨水冰雪)切割强烈,花岗岩被破坏程度远较低山丘陵为剧;另一方面节理组别多变、疏密不一,沿节理不断向岩体深处风化剥蚀,就形成了多姿怪石。如天台峰腰的“老鹰扒壁”和峰巅的“一线天”,莲台峰的“五大盘石”,中峰绝顶的“大钟”,七贤峰端的七个如人石柱和上莲花峰巅的“出水芙蓉”等。

低山,位于九华山体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海拔五百至千米,组成物质多变,形态也各异。花岗岩组成的低山,山势峭拔,多陡崖削壁。如插霄峰(871米)、纱帽峰(907米)、中莲花峰(937米)、翠峰(738米)、美女尖(590米)等。与花岗岩组成的中山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山体小,山顶和山坡分布的怪石,也明显减少。

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低山,因其岩性软弱,垂直节理组别少且稀疏,故其外形呈岭岗状。个别岭岗顶部宽度窄仄,两侧坡度陡峻,如化城岭(428—580米),属此类型。一般岭岗都顶宽坡缓,风化覆盖层厚,如大岭头(646—820米)、八都岗(663—720米)、平田岗等。

由砂岩、页岩和灰岩等沉积岩组成的低山,多呈连绵起伏状态,主要分布在山体的西南部和北部。如南山(816.8米)、白家山(751米)、灰石壁(833米)、峰尖(589米)、云双山(565米)等。其中质纯、厚层灰岩组成的低山,有幽深的溶洞发育,如九华山南麓的神仙洞、鱼龙洞即是。

丘陵,主要分布在九华山体的南部和西北部,海拔小于五百米,多呈浑圆状态,起伏度不大,风化覆盖层厚达数米,遭地表径流的分割,丘体都很单薄,山体多由土壤覆盖。它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前者组成的丘陵,抗风化剥蚀最弱,高度更显低下,主要分布在庙前、九华和杜村等地;而由灰岩、页岩和砂岩成互层状共同组成的丘陵,主要分布在南阳、沙济等地。

九华山河流受构造或岩性因素的影响,在河流的源头,偶有山间盆地的发育。前者如九华盆地,处于中龙山—九华街断层带,又是印支期花岗闪长岩与燕山期花岗岩的接触带,经流水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侵蚀构造盆地。后者如老常住盆地,位于十王峰和天台峰东南侧,因上升幅度较小,相对地势低,经山坡剥蚀后退和流水冲刷作用而形成,是黄石溪的源头之一。

天然之风 自然之水

九华山是由南北走向、一字形延伸的中低山所组成的山体,由于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和坡向的不同,因此九华山区各地的风向变化比较混乱。青阳县城以东北到东北偏东为主要风向;桥庵多北风到东北风,其次是南风;九华街四面环山,地势低洼,因而风向混乱;百岁宫多东风和西北风;药材场以东北到南风为主,北风的频率也较高。

九华山无风时间很少。风速大于17米/秒的大风年年都有。九华山还经常出现规模较小的地方性的山谷风,其风向与山谷走向一致。这主要是由于热力原因,山坡暴露于太阳光下,形成空气的辐合与辐散所致。白天风沿山谷向山顶吹,称为谷风;夜晚风又沿山谷向山下吹,称为山风。

九华山的河溪属长江水系一、二级支流的中、上游段,从山体中心部位呈放射状向外流出,镶嵌在山地、丘陵之间。规模最大的为九华河和青通河,它们均为长江一级支流,沿断层和岩层接触带发育。山南以陵阳河和喇叭河规模最大,均向南汇入太平湖,经青弋江入长江。九华山地流出的河流河谷纵剖面呈阶梯状,多裂点、陡坎,形成许多飞瀑,如龙池瀑、九子泉、舒姑泉等。

九华河,起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北侧,属长江一级支流,跨青阳、贵池两县(市)。九华河发源于九华山七贤峰北麓,众多山峰下的涧水汇成溪水,称为龙溪,向北流经九华山风景区的闵园、九华街、乔庵、龙池、二圣,至青阳县庙前镇,始称九华河,入江段又称梅埂河。因龙溪、漂溪、双溪、舒溪、澜溪汇入九华河,故又称五溪河。河道全长39千米,河床底宽30—60米左右,流域面积206平方千米。

青通河,长江一级支流。源于九华山东麓岔家岭附近的芙蓉溪、九子溪。自南向北流经朱备、蓉城、源桥、粽子店、童埠、新河口至铜陵市境内的大通镇入长江,全长53千米。

喇叭河,起源于九华山分水岭南侧,青阳县南阳乡境内。源自天台峰南的黄石溪、清阡溪,经南阳湾,汇东溪、华溪、考坑溪诸水,向东南方向至石台县六都注入太平湖。全长28千米,河床宽8—15米,属山涧溪流河,水位暴涨暴落。

群峰竞秀 山岭起伏

九华山属黄山山脉支脉,黄山山脉是皖南山地的中枢。主干沿北东向南西展布,绵亘150公里,东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内,北与九华山相连,南至屯溪盆地。主要分布于旌德县、绩溪县、石台县、歙县,黟县和黄山市之间,是长江下游与钱塘江的分水岭。

据明·刘廷銮《九华山录》记载“九华群峰之特出者以数十计,争峙其间者以数百计,称九十九峰,亦好事者概成其数,不能缕悉也。”,目前,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

十王峰,位于九华山主干山脉中部,北连天台峰。峰顶东、西两侧危崖叠嶂,怪石欹嵌狰狞。游人由拜经台登山磴道拾级而上,可直达峰巅。

天台峰,在十王峰北,峰顶南北狭长,有青龙背、玉屏台、一线天、大鹏听经、金鸡石、捧日亭、地藏禅林、金仙洞诸景。天台正顶耸立着九华山最高的寺庙。

中天岭,位于十王峰和天台峰之间。西起通天桥,经凤凰松、慧居寺、吊桥直上青龙背;东下“老常住”(寺)止五里亭,与苏姑岭、原始岭相接。此岭陡险,高踞云天,两侧险峰对峙,怪石层出不穷。

钵孟峰,在十王峰西南,孤峰独耸,峭壁崔嵬。峰顶中凹,两崖夹峙,形成一条长30余米的巨壑。登西崖浑圆磐石,上有深0.7米、直径0.6米的水凼,仿佛僧人钵盂。相传,逢久旱不雨,“盂”内天然积水未干,必是风行雨播的前兆。

莲台峰,在罗汉峰东北,五大盘石高叠成峰,悬石错列,中有“四门”可通行峰腰的暗洞幽窟。峰西摩崖刻“莲台峰”三字。

会仙峰,在莲台峰北,又名小花台。峰顶怪石嶙峋,石柱、“石人”形态毕肖,宛若众仙聚会。

大古峰,位于莲台峰东北,海拔1136米。峰顶光秃平坦,方圆约四五亩,产野生韭菜。峰东南有雪潭、东阳涧;东面多怪石;东北天柱、梅花、双峰、列仙等峰屏立。

天门峰,位于会仙峰西南、清凉台西,峰拔如削,与南西悬崖夹峙如门。探云松、蒲团松劲挺石隙,亭亭如盖。云雾从峰西石廊腾升,如雪浪银涛拍击天门,笼罩清凉台。天门绝险,从古至今尚无游人登峰记载。1987年,花台新景区游览主干线竣工,石级道已将天门、清凉台、会仙峰和中峰连成一片。

莲花峰,分为上莲花峰、中莲花峰和下莲花峰。上莲花峰位于翠盖峰东北,主峰峭拔嵌空,四周崖壁因雨水冲刷风化切割出众多缝隙,远观石瓣玲珑,如菡萏初舒,芙蓉娟秀。中莲花峰在上莲花峰北,主峰突出,峰顶绝险,小峰簇拥,气势雄伟。下莲花峰位于中莲花峰北,峰顶平秃,四周联起诸小峰,形似莲苞。

七贤峰,在分水岭西,顶有七石,端立如人,宛若贤者集会。

九子峰,在五老峰东北,峰上东西排列五小峰,其中两峰形若巨人;南北四小峰成行,状如童子相携。峰东有垂云涧、七布泉、九子岩、九子寺等名胜。

狮子峰,位于五老峰西北,峰形若雄狮横卧。顶有巨岩交叠,裂隙宏深。峰东麓明代建有狮子庵,石门、石墙尚存。

天柱峰,在双峰东,相对高度700米。石谷峥嵘,四周峭壁,如柱倚天,巍峨雄壮。由东仰视,此峰拔地而起,与大古、云外、双峰跻身争雄。东麓有天柱书馆、龙游涧、嘉鱼池、百丈箭瀑布。北麓竹篁拥翠,蔽天盖地。

笔架山,山顶常年云雾缭绕,绰约多姿。因其五峰并主,形似笔架,故名。笔架山系九华山北向支脉。南接花台、狮子、天柱诸峰,北衔莲花诸峰。

芙蓉峰,位于插霄峰西南,与虎形峰遥相对峙。其峰峦崛起并耸者五,清秀如莲花。入夜,月光遍洒银辉,峰峦沐浴其中,如芙蓉亭亭出水。

插霄峰,又名东峰,西南连接芙蓉峰。此峰峻峭高耸,两侧悬崖孤削,横截九华街东。花潭涧和龙溪夹峰奔流,相汇于龙池。峰北冈明代建有摘星亭,今为百岁宫上院;峰南有小观音寺、东岩云舫、锦衣石和幽冥钟亭;北有老虎洞、棋盘石、燕子洞、拴龙石、观音洞诸景。

绮霞峰,在中峰北、猫碗峰东南,其上小峰林立,怪石交错,三面抬空,傍临渊壑,林木葳蕤。

猫碗峰,位于绮霞峰北、大古峰西南,峰顶怪石卓立,其中有大小两石,大者如碗,小者似猫。远观如小猫窥食,形态逼真。北崖陡峭,中有无名洞穴。

大古岭,位于大古峰与猫碗峰之间。东西走向。西起方家冲,尽于东阳涧雪潭下。岭长5千米。岭径逶迤,两侧峰峦积翠。

化城岭,在九华街北。岭峻窄,南北走向,长5千米。自桥庵经一天门、二天门、甘露寺、龙池庵、聚龙寺抵九华街。岭径为宽阔之古石板道,途中时时回首,东北诸峰层出,殊快人心。岭头可望大江如玉带。

神光岭,位于九华街西,南北走向。由净土庵西行至肉身殿前转折往南。全长3千米。传说岭南建肉身殿时,岭上空突现神光异彩。沿途楼台高耸,密林藏秀。立岭头可眺天台、十王峰雄姿。

分水岭,在转身洞南。南偏西北走向,岭径为石板道,是古代徽歙香客、游人往来九华必经之路。长10千米。岭险峻,两侧奇峰耸峙,怪石嶙峋,绿树茂密,南阳涧上流随岭南下,奔腾咆哮,轰鸣山峡。岭北为龙溪水源。

文殊岭,东西走向。岭西与摩云岭、凤凰岭径相交。从下闵园文殊洞至中峰,峻岭奇险,沿途书箱、天门、会仙诸峰及异松怪石令人目不暇接。岭长6千米。

齐云岭,岭头位于狮子峰和天蟾峰之间。东西走向。西起广胜村,东尽于九子岩盆地。全长7千米。岭径夹于峰谷中,崎岖盘旋,如龙行云。

九子岩岭,东起双溪寺,西止九子岭前,与齐云岭径对接。岭陡峻,抱石贴壁如龙蛇缠绕,两则盘岩峡谷迭出;垂云涧则如蛟龙挟云裹雾,岭径悬于崖壁,长2.5千米。

地名由来 道教圣地

九华山,古属陵阳山区,号九子山。据清人王琦考证,李白于天宝十三年(754年)冬,应友人韦权舆、高霁的邀请,由金陵上秋浦,聚会于九子山西麓的夏侯画家,互相吟唱,写了《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在诗序中说:“青阳县南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他吟唱的“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成了九华山的定名篇”之作。

最早在九华山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九华山是上古学仙修道圣地之一。据《福地考》载,东晋末至中唐之前,九华山位列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中,居第三十九位,有不少高道在九华山修炼。今天在九华山仍流传着许多与道教有关的故事和诗文,九华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认为葛洪等人修行的遗迹。陵阳县令窦子明,及其后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广为流传的神话,也折射出早期九华山是仙家修行地之一。

九华山道教,在唐代处于兴盛时期。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特许道教信众在九华山营建开元观,并诏以馆名元真。今观冲,即是开元观遗址。天宝年间(742—756年)建有仙坛宫;乾宁年间(894—898)高道赵知微建延华观;南唐大顺年间(890—891年)兴建了保宁观、崇贞观等,在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都得到朝廷赐额。

自唐开元年间,新罗僧盘乔觉卓锡九华之后,九华山被佛教信众崇枣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佛教日渐兴盛,信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道教在九华山的地位渐渐退居其次,在两宋时期,曾兴旺发达的延华观被佛教徒改建为“沙弥庵”,贞元年间(785—804年)修建的“甘贽道庄”也被改建成“龙门寺”。

明清时期,九华山虽然修建了云峰堂、玄夷堂、九华正院等道观,在太极洞、古仙洞、伏虎洞等古老的岩洞处有一些道人聚居,但道教的势力仍是日趋衰微,活动范围日益缩小。在清至民国时期,道教的影响更为减少,还出现了僧道杂居的特殊现象。如据1942年九华山僧道名册统计,九华道院、太极茅蓬、海慧寺、净修茅蓬、西来庵等处共住有道士8人,女冠13人。解放后只有几个道士道姑在九华山一带活动。进入21世纪以后,九华山区又有少数道人恢复活动,但主要仅限于度亡、医卜等方面。

佛教兴起 地藏问世

据旧志载,佛教初传九华,始于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来山创建茅庵,传经布道,但影响甚微,至唐开元末,新罗僧金乔觉卓锡九华,应化为地藏灵迹,遂成道场。从此,僧众云集,寺庙林立,香火不绝,九华佛山日益兴盛。

五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以后,中国汉地佛教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时盛时衰,但“衰”是其趋势,而九华山佛教却“衰”中见长,影响与日俱增。其特点和原因概述于下。

地藏大愿的感召力,使九华佛山名闻遐迩。地藏,是大乘经中所说的他方世界的菩萨。《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故名“地藏”。他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发下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人们尊之为“地藏大愿”。据《神僧传》记载,佛灭度1500年后,菩萨降诞于新罗王家,名金乔觉。他出家后航海来九华,“遂证道于斯”。其后,佛子们认为地藏菩萨“应化在阎浮东土之九华,此东土众生莫大之幸,更九华莫大之幸也”。并颂扬地藏“功德无量无边,名号亦无量无边”。故地藏在民间有众多的崇拜者,如明嘉靖《池州府志》所言,九华“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叫呼膜拜,不绝于道”。此外,不少达官贵人,乃至旧上海青红帮头子,也“至诚”来九华朝山进香,捐款建寺,修桥补路,以期“赎罪积德”。

佛教思想的广泛传播,统治阶级的多方护持,寺院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九华佛教赖以生存的基础。九华山的庵堂寺院多为私人募建,虽无皇家直接敕建的寺院,但历代统治者往往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粉饰太平,也给予多方面的关注和扶持,促进寺院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战乱和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九华山佛教也受到冲击,轻则香火冷落,重则寺院遭毁。据记载,元末明初四十年内寺庙无和尚。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陷池州、青阳一带,随后占据九华山,庙宇几乎全部烧光。抗日战争时期,日军进山扫荡,九华山佛教再度濒临绝境。建国前夕,寺庙一片残败景象,昔日“莲花佛国”之盛况,已不复存在。

佛教文化 千年传承

九华山现存寺庙共104座,化城寺等9座名刹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寺院;小天台等30座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寺院。各庙宇的海拔分布呈现两个集中趋势,分别是50—270米和540—810米,其中27座寺庙修建在山峰,大多集中在天台景区,如百岁宫和华严海慧寺;另外77座寺庙修建在盆地,主要集中在九华街盆地和中闵园盆地,如化城寺、海会寺、大觉寺等。

真身,又称金刚不坏之身、金刚舍利、全身舍利、肉身菩萨等,指已经得道的高僧大德在圆寂后不腐朽,被弟子信众供奉,继续教化人间的十分完整的遗体人像。汉传佛教早在晋代、隋唐和宋朝时就零星出现过肉身菩萨,到明清两代则更多,但迄今依然供奉的极为罕见,唯有九华山。自唐代开元年间,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人为焚毁七尊(其中有三尊道士真身),现在依然有6尊供信徒顶礼膜拜,成为九华山佛教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为这座佛教名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九华山存有历代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500多篇。除以诗文赞美,还留有摩崖石刻数百处,分布于全山各景点。九华山藏有唐代贝叶经,清康熙、乾隆墨迹等2000余件珍贵文物。

九华山庙会,亦即地藏庙会,是为纪念地藏菩萨生日而兴起的大规模民间朝觐节日活动。七月三十日是指农历,如果该年没有七月三十日,就将地藏生日定在农历七月二十九日这一天。

九华山传统庙会内容丰富精彩:唱目莲戏、傩戏,举办龙灯狮子灯会,举办阴骘大会、水路法会、地藏法会等各种经忏佛事活动,山上一时云集土特产品,成为商贸的集散地。七月三十日当天,朝拜信众涌向地藏肉身殿,燃香膜拜,祈福许愿,不分昼夜绕着地藏塔打转,口念佛、菩萨名号。

九华山传统庙会于1983年恢复,并连续举办了29届,已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十二个对外公布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于2006年12月登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登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台景美 天台景奇

花台景区作为九华山核心景区之一,更是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核心地段,位于九华山中部,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以奇峰怪石、云海雾凇、花的海洋而著称,素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每年的四至十月份,有我国品种最集中和稀有的高山杜鹃花争相绽放,红、黄、白、紫等各种颜色的,争奇斗艳,镶嵌在山野绝壁中,宛若“天街花市”;奇特的地质地貌“天然睡佛”,成为一道风景;登临花台顶,一览九华全景,更可以“亲近睡佛,聆听佛音”,与神奇的“睡佛”零距离接触。

花台景色,四季变幻。春季,鸟语花香,一片生机勃勃,“鸟语伴钟鼓,云雾现奇松”;夏季,雨后的梦幻云海,有如发怒的大海,汹涌澎湃;有如一缕轻纱,在山腰间飘荡;秋季,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冬季琉璃世界,纯洁肃穆。

天台景区为九华山高山游览区。区内奇峰突兀,危崖层叠,怪石嶙峋,以“雄、特、奇、神”为特征,又称天台正顶,海拔1306米,在九华山的九十九峰之中仅低于十王峰、七贤峰。坐落在峰顶的地藏寺,古名天台寺,来九华山的佛教徒,多到此朝拜,称之为“中天世界”。

古人赞曰“由天台以望群峰,如儿孙绕膝。....阴晴雪月,旦暮异观,出没云霞,变化万状。凡九华诸峰之奇,必登天台而后能毕见。故游九华而不登天台,如未至九华也”。到九华山的人总想攀登天台峰,以偿登峰造极、目尽万里的心愿。

站在天台寺前,左有龙头峰,右有龙珠峰,对面为十王峰。龙头峰下有青龙背,因骄立如屏,故又名玉屏峰。龙珠峰,又名天台岗,上有一颗巨大滚圆的岩石,名“龙珠石”。传说九华是“活的龙脉”,青龙即居此高处,这颗“龙珠”,则是它戏耍的宝物。十王峰迎面而来,谓之“十王朝地藏”。

天台寺前岩壁上,有“非人间”等巨字摩崖石刻。寺门在龙头峰、龙珠峰间的渡仙桥下,由桥底登石阶十余步,即进入寺内。拱形桥上的横梁镌“中天世界”四个大字。

主要景点:十王峰、蜡烛峰、天台峰、一线天、大鹏听经石、道僧洞、吊桥庵、观音峰上院、古拜经台、天台寺等。在这儿还有“九华十景”之一的“天台晓日”胜景。峰顶有万佛寺、捧日亭、云峡,沿途寺庙多,风景好,游人和香客都尊它为九华之首。

大愿圣地 闵园景区

大愿文化园景区位于九华山风景区北麓柯村,景区由99米地藏菩萨圣像及配套景点和服务设施组成,占地1500余亩,是集自然山水与佛教文化于一身,融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礼佛朝拜、养生禅修、休闲观光的旅游胜境。

园中的建筑主要包括殿堂厅馆、亭桥廊榭、塔台楼阁等。为充分彰显佛教特点和地域特色,设计者在传统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汉唐建筑的雄浑风格巧妙地融入其中,表现出唐风徽韵的独特神韵。

夜晚大型佛教文化主题演出《大愿如愿》会盛装登场。这是一场没有声光秀的实景呈现,一段祈愿与观看、地藏文化与行为艺术完美结合的人文阐释,一篇穿越时空的质朴对话,在地藏圣像前,裸心的审视自我,重新认识人生的价值及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将给游客带来愉悦的精神享受。

闵园景区,位于天台景区西麓,与九华街隔峰对峙,为南北走向的大峡谷,面积约远平方公里,是一个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型游览区。据传唐代这里有一户姓闵的,产业丰盈,这方圆百里都是闵员外的。金地藏初来九华山时曾向闵公借地,“一袈裟地”的故事流传至今。后来闵公父子皈依佛门,闵氏没留后代,直到今天,九华山没有一户姓闵的人家。闵园景区,这里田园山庄秀美,环境清幽,四季宜人,是疗养、度假理想之地。

这儿的景点主要有闵园至拜经台索道、闵园竹海、凤凰古松、闵园民居、闵园尼庵、香山茅蓬、胜鬘精舍、九华莲社、九莲精舍、接引庵、慧居禅寺、华严洞、龙溪等。

摩崖石刻 九华十景

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文人雅士除以诗文赞美,还留有数百处摩崖石刻,分布于全山各景点,最具代表性的有:

“佛” 楷书,字长66厘米,宽53厘米,镌于下莲花峰观音庵遗址前石崖上。落款字迹模糊,隐约可见“淳熙己酋重阳前三日章浩石应孙章耒来此”字样。

“固我山河”楷书,每字长134厘米,宽134厘米,署款字径35厘米,镌祗园寺东山石崖上。1937年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题。

刘冲石刻群,位于柯村东少微峰下刘冲盆地。盆地狭长,面积约1平方公里。唐代进士、青阳人费冠卿辞不应诏,绝迹仕途,长期隐居于此,筑有“费拾遗书堂”,著有咏九华山诗员卷(收入《全唐诗》)。后世寻访其遗踪、追仰其高风的隐逸名流不绝,留下众多赞誉的诗篇。北宋青阳人,著名隐士和学者刘放曾长期在刘冲的观音岩读书写作,著有《九华拾遗》圆卷,曾誉满国中,诗僧希坦称他“胸藏万卷书”。刘放在宅旁岩壁上刻有“清隐岩”3字,字径约1米。当年拜访和后来凭吊者多有诗文题刻于石上,以致形成了刘冲摩崖石刻群。刘冲明代以前的石刻大都风化剥蚀。现存有明清石刻12副,其中有施达寻访陈岩遗迹的摩崖诗刻、吴钟云波书:“摩崖诗刻、吴光锡摩崖诗刻、柯磊摩崖诗刻”等源方,字体苍劲,刻工精细。刘冲石刻群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览众山小”楷书,每字长37厘米、宽45厘米,镌刻于天台山顶岩壁上。署款“光绪辛丑年东至谢徽、怀宁马琨游天台题”。

“中天世界”楷书,每字长32厘米、宽24厘米;镌刻于天台渡仙桥下岩壁上。署款“大清××光绪××重建××题”。

“非人间”楷书,每字长73厘米、宽37厘米,镌刻于天台寺渡仙桥下“桥洞”形成的巨大石门岩壁上。署款“康熙五十六年季春月观察使三韩人朱作鼎题”。

“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扩”隶书,每字长78厘米、宽57厘米。镌刻于天台青龙背岩壁上。署款“孙元良”。

这些摩崖石刻,笔力苍劲,字体秀美,具有名家风范;署款的有高僧,有军人,有名士,还有普通游客;石刻气势磅礴,文采飞扬。

“倚栏石刻”位于罗汉墩东南岩壁。这是一方摩崖石刻。文为“春来莫忘重到此,倚栏侧目听松风。”款识:庐阳(今合肥)人。隶书,笔力遒劲,是一帧品味较高的石刻作品。我们身置云涌松涛之中,体会“听松风”3字,当别有一番韵味。

此外还有:憙云深处、云舫、别有天地、飞身处、天梯、江南第一山、即是仙界、渐入蓬莱、为善为宝、东方极乐、南无阿弥陀佛,我来目爽心胸扩等。

九华十景是九华山最著名的自然景观,包括:

天台晓日:位于天台峰,是观览云海日出的最佳地点。

桃岩瀑布:位于碧桃岩,是九华山第一大瀑布。

舒潭印月:位于翠盖峰下的舒姑泉和舒姑潭,是赏月胜地。

九子泉声:位于九子岩,以泉水声如洪钟大鼓著称。

莲峰云海:位于莲花峰,是观赏云海的最佳点。

平冈积雪:位于平田附,是观赏雪景的好地方。

东岩晏坐:位于东峰,相传为金地藏修行宴坐处。

天柱仙踪:位于天柱峰,峰巅陡峭,峰旁有五老峰,如仙人踏云漫游。

化城晚钟:位于化城寺,钟声悠扬。

五溪山色:五溪包括九华山的五条溪流,山色秀美。

此外,九华山还有其他著名景点,如龙池飞瀑、闵园竹海、甘露灵秀、摩空梵宫、花台锦簇、狮子峰林、青沟探幽、鱼龙洞府、凤凰古松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