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四无粮仓”精神历久弥新

余杭:“四无粮仓”精神历久弥新

首页角色扮演灵源传说之创世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1

全国首创“四无粮仓”旧址

余杭老一代粮食人不畏艰苦,创造奇迹

现代化的高大平房仓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70年间,余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也是“四无粮仓”创建65周年。65年前,“四无粮仓”从余杭开端,开启了我国粮食仓储事业发展的新时代。“四无粮仓”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底色和底蕴。

近年来,余杭区商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弘扬发展“四无粮仓”精神,高质量做好粮食储备文章,并于近期顺利完成了十年一次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工作任务,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四无粮仓”创建65周年献礼。

1954年 余杭创造了“四无”粮仓的奇迹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余杭粮仓的源头说来久远。仓前古镇原叫灵源,由于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官方在街北建临安粮食便民仓,古以南为前,遂称仓前。当时余杭县是离杭州最近的产粮县,京杭大运河的支流余杭塘河流经仓前,交通非常方便,设立便民仓主要是为赈济而用。民国后,便民仓改为积谷仓。新中国成立后,收旧建新作集体粮仓。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余杭粮仓大都由旧庙宇、祠堂、会馆、民房等旧建筑改建而成,至1953年,余杭县有粮仓80座。

解放初期,余杭绝大数粮食仓库都十分破旧简陋,潮湿阴暗,小而分散,保管工具也只有风车、筛子、扫帚、粮温计等简单工具。简陋的设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虫害。面对被祸害的粮食,老一代余杭粮食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当时,喻传秀是余杭县闲林粮库的保管员,汪柏铭是余杭县城关粮库的保管员,吃住都在粮库,他们在粮库度过了那一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这是他们的坚守和初心。在清洁打扫粮库的过程中,最难处理的是仓板下的地垄。“仓板离地仅一尺高,一排排的桩脚之间也只有一尺多宽,里面潮湿肮脏、发霉发臭,人只能爬进去,边扫边爬才能把脏物去掉。虽然爬进地垄时常会被擦伤,还会被里面的脏物熏得直想呕吐,但大家都在坚持。”汪柏铭回忆说,也有粮食保管员被“地垄”咬住爬不出来了,同事只好用绳子绑在他的脚上把他硬生生拖出来,结果出来时衣服破了、人也擦伤了。

余杭老一代粮食人不畏艰苦、夜以继日地工作,于1953年9月创建了全国首个“无虫粮仓”——全县80座粮仓,有55座粮仓达到无虫粮仓标准,被认为是粮食史上的奇迹,震动了全国。半年多时间里,《人民日报》《大公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对其报道就达30多次。全国和苏联的专家都跑来考察新中国第一干净的粮仓。

1954年,在创造无虫粮仓的基础上,余杭创建出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老一代余杭粮食人用卓越的智慧和努力,创建了“四无粮仓”的“六大法宝”——彻底打扫;剔刮虫巢、粉刷嵌缝;清理仓具、药剂消毒;抓好入库粮质;经常检查、及时处理;依靠群众。全国粮食部门首次提出创建“四无粮仓”的口号,开启了我国粮食仓储事业发展的新时代。余杭作为粮食保管工作的典范在全国进行推广,并引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关注,对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房顶、端雀窝,爬地垄、堵鼠洞,灭鼠保粮、虫口夺粮……老一代粮食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创造了奇迹,余杭粮食人也因此闻名天下,喻传秀、邢福河、汪柏铭等还应邀进京,受到*、*等老一辈*的接见。

“我们中的许多人,从不懂如何保粮到成为亲力亲为的保粮模范,确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我们为留守粮仓,孤独一人在旧庙里过夜;我们用纸筋石灰堵死瓦楞空隙,连续工作10几个小时,从梯子上下来后,头颈都转不过弯来。”但这一切在老一代粮食人眼里都算不了什么,正如汪柏铭所说,“很值得,很自豪。”

2019年 余杭赋予“四无粮仓”新的时代内涵

“人在‘四无’在,‘四无’代代传。”2014年,在“四无粮仓”创建60周年时,国家粮食局在“四无粮仓”发源地余杭,向全国粮食系统发出号召——要传承“四无粮仓”精神,扎实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牢牢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仔细剖析“四无粮仓”精神内核,即为创业、创新、节俭、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大力传承和弘扬“四无粮仓”精神,艰苦奋斗、敢于担当,昂扬向上、勇于创新,为“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再立新功,成为新一代余杭粮食人的重要使命。可喜的是,随着时代变迁,余杭赋予了“四无粮仓”精神更多、更深刻的时代内涵。其中,从“天下粮仓”到“创业良仓”的华丽转变,就是“四无粮仓”精神传承发展的最真实反映。

日前,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会场设在了余杭梦想小镇,让这个由旧粮仓改建而来的小镇在全国的聚光灯下闪闪发亮。仓前有着800多年的历史,余杭塘河横穿而过,紧紧贴着东苕溪。2014年9月,梦想小镇在仓前开建并于2015年3月正式开园,旧时粮仓改建而成了孵化梦想的“良仓”。历史和未来在这里交汇,全球的“追梦人”在这里奋力奔跑。“四无”的含义,已经从曾经“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的“四无粮仓”奇迹,转变为“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创客在余杭创新创业的故事。

“创业、创新、节俭、奉献。”一代又一代的余杭粮食人,始终牢记这八个字的责任和担当。近年来,余杭区持续深化粮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升“绿色储粮、科技储粮”水平,留住、吸引人才加入科技兴粮储粮队伍,加强仓储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增加优质、绿色产品供给,推进粮食工作高质量发展,促进仓储工作再上新台阶,确保余杭区粮食安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余杭区积极探索“绿色储粮”文章,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对粮仓进行改造升级,对粮仓进行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因地制宜改造提升仓储设施功能,提高储存环节的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提高粮食仓储效率,提升粮食仓储质量,延长粮食储存期。“绿色储粮技术不是静态的、单一的技术,它是不断研究和实践中得以更新、发展和完善的。实施绿色储粮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粮食储藏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是确保储粮安全、卫生、环保的必然选择。”区商务局(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余杭区约150位粮食人始终铭记老一代粮食人的精神和嘱托,不怕吃苦,持续创新,收好粮、储好粮、管好粮,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粮,打造真正的绿色高效的“大国粮仓”。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现如今的美好生活,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余杭儿女的倾心努力。一代又一代的粮食人,用艰辛付出,为余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四无粮仓”精神薪火相传。

1953年 1953年冬,余杭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农民生产的粮食除留作口粮、种子、饲料粮外,全部由国家统一收购,粮仓应需而建,管理水平日趋提高。1954年,创建“四无”(无虫、无霉、无鼠、无雀)粮仓。

1987年 1987年,余杭共有粮仓360座,建筑面积71919平方米,总仓容量11.9万吨。其结构大部分为房式仓,共246座,仓容量8.7万吨,占73%。其他为苏式仓16座、拱形仓13座、民房仓17座、简易仓8座、土圆仓34座、方仓4座。

1993年 1993年1月,粮食销售市场放开,粮食在超市、商场、便民粮店都有供应,价格也随行就市。

1998年 1998年,粮管所转制分离,仓库也一分为二,其中收储公司198座。进入90年代末,随着城市化日益推进,旧城改造加速,旧仓库陆续拆除,尚存储粮仓库86座,仍多以老旧、偏远为主。

2004年 为集中储存储备粮,2004年在仓前开工建设2万吨级的现代优化中心粮库,2006年投入使用,2010年因杭州征用拆除。

2007年至今 目前,余杭有良渚、瓶窑、径山三个现代化中心粮库。2007年,为保存原“四无粮仓”旧址,于仓前筹建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2009年7月8日正式开馆。经不断完善,余杭粮食仓储发展脉络得以展现。

余杭现存老粮仓——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

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的前身就是仓前粮仓,在仓前灵源村,南临余杭塘河,紧依梦想小镇和杭师大仓前校区。这也是首批全国“四无粮仓”旧址之一。

塘栖水北粮站 水北粮站位于水北街95-96号,屋内现今还维持着米铺的原型。水北粮站前身是一家名为“广太丰”的私人米厂,开办时间可追溯到民国,解放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广太丰”米厂被国家买下并接手经营,属塘栖粮管所管辖下的一个粮站,“水北粮站”由此而来。

(原标题《余杭:“四无粮仓”精神历久弥新》 新闻来源:余杭晨报 编辑:金子)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