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洁|三联生活周刊
现代人紧张的神经已然绷到了随时需要舒缓的程度。在风靡全球的指尖陀螺(Fidget Spinner)热度消散之后,又一种减压大法被越来越多人青睐。他们在视频网站上乐此不疲地听陌生人对着摄像机说悄悄话,或轻轻击打、揉搓某种日常用品,进而感到头皮酥麻,催眠般的放松感蔓延全身……
最近,一段“看别人吃腌黄瓜看了一分多钟”的小视频在国内社交网络上火了一把,这种被称作“颅内高潮”的体验瞬间引起了众多网友共鸣。(没看过的请自行戳→https://v.qq.com/x/page/m053335k99k.html)
“颅内高潮”的实际名称是ASMR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是一种对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其他知觉,颅内、头皮、后背以及四肢等周边部位受到刺激而产生愉悦反应的感知现象。
实际上,“ASMR”这个词并非专业临床术语,而是2010年由美国人Jennifer Allen“创造”的,并以此命名了一个Facebook群组。随后YouTube上涌现出百万量级的ASMR视频,以及越来越多的全职ASMR创作者,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国内某视频网站的ASMR专题
耳语、手触和视觉等感官上的行为都有可能触发这种感觉,而其中,以听觉最为常见。看一下视频网站里ASMR专区五花八门的声音类型吧:捏爆气泡膜,翻动书页,咖啡豆的摩擦,碳酸饮料倒入玻璃杯,咀嚼橡皮糖,咀嚼泡面,咀嚼仙贝……这些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忽视的声音被仔细采集、放大后,竟能使人无比愉悦舒爽。
目前为止,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这个现象尚未能给出权威的科学解释。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类似于偏头痛的综合症式的存在,而低声絮语、轻柔地触摸等动作与声音,都与我们童年时期被父母照料、保护的感受相通。对于ASMR爱好者的调查结果则显示,受访者在看过视频后的一段时间里,情绪和精神状态都有所好转。
而在多年研究声音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看来,“颅内高潮”再次确证了声音的奇妙之处——从根本上看,它让我们感觉到与世间万物的“血脉相通”。
科学家曾经按照强度等级排列了最容易引发ASMR的三种刺激信号:首先是触觉,然后是听觉,最后是视觉。声音的奥秘就在于它介乎触觉和视觉之间,兼具二者的优点:它有着触觉的亲密性,但又不需要依赖与身体的直接作用;它像视觉那样,有着自身相对明晰的结构和秩序,但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身体和对象之间的距离。
“声音是一种’修补’的力量,在视觉和理性制造间隔和裂隙的地方,它重新编织起万物之间的亲密因缘。”姜宇辉认为,“颅内高潮”或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尽管它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感受,但并不是退化或返祖,通过这种强烈的体验,我们能感觉到与世间万物的早已失却的血脉相通,和对世界、对肉体、对他人的归属感与亲切感。
关于“颅内高潮”的有趣延展还有很多——
专注地看一个人写字、画画为何也能让人头皮发麻?
有人将颅内高潮比作“胎儿身处子宫内”的安静感觉,实际上,子宫里面是安静的吗?
除了直接感官信号的刺激,抽象的符号——如一首诗也能带来冷水直浇脊背的体验?
如果你想得到以上问题的独家解答,如果你希望进一步探索更多关于声音的奥秘,在聆听中得到疗愈,通过听觉更好地与世界、与自我共处,《姜宇辉•“听”见幸福》音频专栏将是你最贴心的陪伴。
他是华师大哲学系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是学生口中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姜帅”,也是国内跨界研究声音哲学与声音艺术的先行者。在走出过萨特、福柯的巴黎高师进修期间,姜宇辉开始对于声音从理论到作品进行深入了解。彼时,用“586电脑”作曲的他已成为中国实验电子乐的早期参与者。在今年的上海双年展上,他与声音艺术家殷漪联合策划了 “声音的面容”理论剧场,引发轰动。
在这个专栏,你可以抛开传统音乐的窠臼,聆听国内外最酷的声音艺术作品;你将跨越艰深晦涩的理论和概念,近距离一窥声音哲学的样貌;你会了解到噪声的历史,寂静的深意,幻听的体验;你还将知道在文明的历程中,音乐如何汇聚民众、形塑社会……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一种与世界相连、与自我共处的新途径,真正“听”见幸福。
在这一年的陪伴中,声音的探讨与当下的文化热点相连,学科之间的狭隘边界不再成为障碍,关于文化、艺术理解的惰性将被一一克服。或许你对声音的大千世界依旧茫然,来这里,每一讲犹如一场约会,姜宇辉将用富有磁性的嗓音为赴约的你打开一片新天地。
订阅用户这么说
以声音为主题探索相关问题非常有趣,也突破了我们以往以视觉为主的习惯和直觉。相信和姜老师一起探讨后,大家会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关注声音的作用。
——龙缘小禹
姜老师从大家喜闻乐见的电影艺术切入,讲解视与听与人类的感知,很生动。
——Sophie fu
老师抽象出一个结构特点和形态归类——充满古典理想的声音风景艺术,这个思维方式很有趣……关于ASMR,有点像声波的头腔内按摩,比起血液冲击心脏的感觉,更加丰富,细腻,充满未知和自由。
——合光
节目不错,姜老师是一个通透又充满灵气和激情的学者。
——無字天叔
姜老师讲的内容引发了我对声音更大的兴趣和好奇。声音不是平时听音乐、环境声音等经验这么浅白,而是和我们内在的生命有着关联,只是不知道也不懂得聆听。
——island-岛屿
很好的内容,感觉启发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姜老师的讲课风格生动、活泼、有趣。
——陈恺泓
主讲人简介
主讲人 | 姜宇辉
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法国哲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与艺术哲学。专著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与《画与真:梅洛-庞蒂与中国山水画境》。译著有《千高原》与《普鲁斯特与符号》。
专栏介绍
《姜宇辉•“听”见幸福》为“音频 图文”专栏,每周三、日两次更新,全年52周无间断。104期的节目将围绕声之“思”,声之“悦”,声之“动”,声之“境”四条线索展开。
本专栏将涉及到的部分书籍、电影、乐曲、声音类型等包括(内容以实际讲授为准):
导言/开篇:米歇尔•希翁《声音》
电影中的声音:米歇尔•希翁《视听》,吉尔•德勒兹的《时间-影像》
参考影片:《假面》,《喧哗与低语》,《银翼*手》,《言叶之庭》,《鸟人》,《狐狸猎手》,《消失的爱人》,《英国病人》,《现代启示录》,《乡愁》,《东京物语》
文学中的声音: 声音意象,声音叙事与聆听之境,保罗•策兰,兰波,中国古代诗词作品,唐•德里罗《白噪音》
其它艺术类型中的声音:如绘画,雕塑……
环境声景(soundscape):戈登•汉普顿《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乔治•普罗尼克《追寻宁静:于喧嚣的凡尘中倾听真意》
声音与精神体验:乔纳森•高曼《声音也能治病》,奥利弗•萨克斯《幻觉:谁在捉弄我们的大脑》
噪音系列:加列特•基泽尔《噪音书》,迈克•戈德史密斯《噪声的历史》
寂静系列: 约翰•凯奇《沉默》,道家聆听哲学
声音与空间:隈研吾《建筑的声音》,贝克曼•格雷《音爆:声音的场景影响力》
虚拟空间的声音: “神经漫游者”三部曲,《黑客帝国》,《第五元素》,游戏《辐射》,居伊•德波《景观社会》
历史与社会中的声音:《单声道:城市的声音与记忆》,《声的资本主义》
流行音乐中的聆听体验:灵魂乐,说唱,实验爵士,后摇,电子……
福利
订阅专栏后,你还可以加入“姜宇辉读书会”线上微信群,获得姜老师关于哲学、艺术等方面更多的阅读推荐和交流。专栏中涉及到的音乐、影视等作品,入群即可获取准备好的欣赏链接,无需再费时费力搜索。(入群方法:私信中读微信服务号,晒出订阅专栏截图后,邀请加入)
▼点此→下载中读写读感
or 识别图中二维码,下载『中读』APP
温馨提示:
中读APP已升级至5.2.2版
请各位用户及时更新APP
or 关注中读微信号:lifeweekerclub
"中读"现已全面上线,请到各大应用商店下载!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