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有这样的“六一”

在西安,有这样的“六一”

首页角色扮演六一老王无限刀更新时间:2024-09-03

西安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今已跨越600多年的历史,它始终是西安城市版图的中心地标。

钟楼社区距离钟楼不到200米,本文的主人公姚六一,就是这里的社区民警,也是我们今天的采访对象。

社区民警千千万万,为什么采访他?因为,他是一个这样的人。

同事说

他的心和群众在一起

姚六一今年51岁,1989年入伍,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5年由部队转业到碑林分局南大街派出所工作,在钟楼社区当片警,一干就是16年。

南大街派出所副所长董致远说,六一刚转业我们就在一起工作了,相处时间比较长,我有发言权。

“六一熟悉群众、理解群众,工作都是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 董致远告诉《法治日报》记者,六一对社区居民比较了解,下社区的时候无论见到谁都有话题,像朋友一样拉家常。这些看似平常的交往,是他经年累月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其实非常了不起,一般人很难做到。

钟楼小区流动人口多,人员情况多样,还住着一些患有精神疾病的特殊群体。但不论是什么人,在姚六一面前都能敞开心扉。

南大街派出所民警王文元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

居民老王是位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病情发作时会在楼道里泼水、烧垃圾,晚上把音响打开播放音乐,严重地干扰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很多人因害怕老王而有意无意地躲开,可姚六一见到他,总是会递根烟后还要聊两句,如果发现老王衣服开了,也会帮他拉上拉链,系好扣子……

老王的家人想把他送到精神病医院治疗,但怎么拉都拉不去,只好找到姚六一:“老王只信任你,你说话他肯听。”姚六一二话不说,像老朋友一样,亲自陪着老王去精神病院就医。

现在老王病情稳定了一些,逢人就说:“姚六一是我伙计,他让我配合医生,好好吃药。”

孙晓红、胡书敬是新入职的辅警,现在同姚六一一起工作,她们对姚六一充满钦佩:“姚警官对我们影响很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人怎么样让别人感觉他好,有时候两个人面对面心却远隔天涯,两个人远隔天涯,心却在一起。群众把六一看成自己人,他的心和群众在一起。”董致远说得很动情。

群众说

离开他,我们就没有依靠了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小小的社区办公室挤进来七八位社区居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有诉不尽的姚六一的故事。

六一在社区里,称呼可谓五花八门。老人叫他“小姚”,同龄人喊“六一”,还有人拿他的名儿当了姓儿,喊他“刘哥”。

有人说姚六一是微笑警官,他不管见到谁,都点头微笑,慢慢地新来的住户也都知道社区有个姚警官了;

有人说姚六一是没架子的警官,他可以召之即来,家里没电了也给他打电话、需要安灯泡给他打电话、邻里有矛盾里给他打电话……他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并去解决群众的难题;

还有人说姚六一是管闲事警官,他从派出所到社区,走一路问一路帮一路,见到什么管什么,看到老人凳子不够稳当也要过去扶一下;

住在九号楼的姚永梅阿姨说:“可不敢让姚警官离开社区,他要是不在社区干了,我们就没有依靠了……”

住在四号楼的张淑贤老人今年87岁了,她说姚警官这娃对人好得很,只要找他,他就来。

社区居民提到的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

2018年3月的一天,三位60多岁的老人来到南大街派出所,一句话没说齐刷刷跪在了姚六一面前。

原来,兄妹三人平时都不在86岁老母亲身边,老人独居且身体常年有病,行动不便。姚六一就把自己当成老人的儿子,经常到家里陪着老人拉家常、做家务,还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老人的电话机旁,以方便老人有事时可以随时拨打。

不上楼的时候,他每天经过老人的窗前,俩人都会摆摆手打个招呼。一天下午,姚六一又一次走到老人楼下,却没有见到和自己打招呼的老人。他觉得不对劲儿,就给老人打电话,电话没人接,敲门也没人应答,他赶紧给老人的儿子打电话。老人儿子赶来打开门后,老人已经倒地昏迷。姚六一又帮忙将老人抬上救护车,送到医院。据说,连120的医护人员都感叹,民警能做到他这个份儿上也真的是到头了。

后来,老人去世了,走得很安详。安葬完母亲,三个子女没有忘记姚六一,专门来到派出所:“六一做到了我们子女都没做到的事情啊!”

在社区采访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今年83岁的陈安定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他专门赶来,说不为别的就想给姚警官点个赞。后来得知,姚六一帮他解决过家里的难题。

家人说

敬他 爱他 学他

姚六一的父亲是一位老兵,一生为人正直,对子女要求严格。尽管身患严重的心肺病,但从不向儿女诉苦。2013年12月31日,农历癸巳年的最后一天,正在工作的姚六一接到家里电话,说老父亲病重,让他赶紧往回走。姚六一向同事交待好工作后,就往泾阳老家赶,刚刚走出社区南门,家里人又打来一个电话,告诉他父亲已经故去了。老父亲临闭眼的最后一刻,自己却不在老人的身边,没能见上老人最后一面,这成了姚六一心中永远的痛。提到此事,他已泣不成声。

可是六一的母亲,姚老太太却说:“你是公家的人,就要把公家的事情干好!”

社区居民的事姚六一记得很清楚,可是在家里,他有时候却很糊涂。2018年6月,儿子高考,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提前和孩子一起去考场踩点,姚六一把孩子送错地方了,好在两个考场离得不远,最后还是孩子自己找到的考场。

姚六一的儿子,今年在哈尔滨读大三。我给他打电话,让他讲讲自己的父亲。他说:“我爸很少在家,只给我开过两次家长会。他的一些事我还是通过新闻看到的。”

“还有其他的印象么?”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他告诉我说:“我觉得我爸对小区居民很像老师对学生。”这个比方还真是特别,仔细想想确实很贴切。

姚六一的爱人赵大姐告诉我们,在六一眼中,工作始终在第一位,家里的事得往后排。居民有事来了电话,他二话不说就出门赶过去;有老人半夜去世,他起身穿上衣服就往居民家里奔;甚至听到消防车的声音,他都条件反射一样给社区打电话问问……这些年、这些事数不胜数。

“我们夫妻感情很好,虽然六一一心扑在工作上,其实他很顾家,只要有空他就会尽量弥补,做我和孩子爱吃的饭菜,羊肉泡馍、水盆羊肉、油泼面,这些他都很拿手。”赵大姐说。

不过,赵大姐和姚六一也曾经发生过矛盾,也是这么多年两个人唯一的一次争执。

赵大姐回忆说,有段时间六一血压不稳定,戴了监测仪。那时候我很担心他,就提出能不能和所里领导说说减少出警。“这个事不要再提,少个人太影响工作了”因为这,六一和我发脾气了。

“我也是一名党员,明白他肩上扛着的责任,理解六一,也支持六一,我也得向他学习。”说到这,赵大姐既心疼又自豪。

记者手记/Notes/

让群众满意不是靠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社区民警姚六一,并没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正是那些小得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值一提的事,他天天做,时时做,长年累月堆积起来,形成了群众对他的信任、爱戴,甚至离不开。

然而,因为工作,姚六一却无法享受孩子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也让妻子为他的健康担心不已,甚至失去了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虽然有遗憾,但是姚六一并不后悔。正如他所说:“群众事,无小事。我懂得最简单最朴实的道理,那就是你跟群众不隔心,群众就把你当亲人。”

确实如此。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社区居民对姚六一的满意和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居民看着他时,笑逐颜开;居民说起他时,赞不绝口;居民和他告别时,都如同亲戚般拉手告别,而非握手。

一位老人还特意对我说,“谢谢记者来采访我们六一。”

这一声“谢谢”,这一个“我们”,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剑峰 通讯员 胡滨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渠洋 常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