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 有些事情留给子孙解决又何妨

品读《资治通鉴》| 有些事情留给子孙解决又何妨

首页角色扮演猎艳三国志更新时间:2024-05-01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

吴王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吴郡人张温,前往蜀汉报聘。于是吴、蜀两国信使不绝。有关重大事件,孙权经常让陆逊直接写信给诸葛亮,并另行雕刻一个印信放在陆逊那里。孙权每次给刘禅或诸葛亮写信,都给陆逊过目,对措词轻重可否,陆逊觉得不妥的,就直接修改,重新誊抄,再加盖孙权印信发出。

蜀汉再派邓芝出使东吴,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两位帝王分别治理自己的国家,岂不是一件乐事。”邓芝回答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地上没有两个君王。如果消灭曹魏,而大王仍不肯领略大汉天命的话,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君主只能各凭德行,而臣子们各自竭诚尽忠,双方势必一战了。”孙权大笑说:“你真诚实,岂不正是如此!”

[点评]

孙权说的话含义很深:一是两国是并列关系还是从属关系,暗含东吴为主,西蜀为从的意思;二是将来一旦两国再次相争,邓芝是什么态度,因为孙权欣赏邓芝,有引诱之意。

邓芝的回答非常有水平,既指出客观现实,又表明了自己忠于西蜀的坚定立场。

再深入分析一下更深层次的逻辑:从当时三国鼎立的情况来看,即使吴蜀联手,想灭掉曹魏也是很不现实的事情,孙权在位时是根本没有希望的,至于子孙后代能否实现这一政治图谋,那是后话,到那时两国怎么办,那是子孙负责解决的事,现在别瞎操心,目前两国最大的利益就是抱团取暖,保全自己。

秋季,七月,曹魏帝曹丕向东视察,抵达许昌。曹丕想要大举兴兵伐吴。侍中辛毗进谏说:“现在,天下稍微有点安定,土地广阔,人民稀少,在这时动用百姓的力量,臣下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先帝 (曹操)多次出动精锐,只能到达长江边便要退兵。先帝 (曹操) 使用精锐部队南征,都是到了长江边就回来。如今兵力并不比当年有所增加,而要重修旧怨,这不是容易的事。今日之计,不如养民屯田,十年之后,再行用兵,可以一战而定。”

曹丕说:“按你的意见,不是将此事留给子孙解决了吗?”

辛毗回答说:“从前,周文王把暴君纣王 留给儿子姬发武王解决,就是识时务之举。”

曹丕不听,遂留下尚书仆射司马懿镇守许昌。 八月,集结水军,亲御龙船,顺着蔡河、颖水,进入淮河,抵达寿春。九月,到广陵。

东吴孙权接受安东将军徐盛的建议,沿长江南岸,搭建木架,外面包裹芦草,做成假城楼,从石头城一直到江乘,连绵数百里,一夜之间,全部建成。又在长江集结战船,紧急备战。

这时江水正涨,波涛汹涌,曹丕到达江边,长叹说:“我们虽有铁骑千万,却没有用武之地,看情形无法攻击啊!”正好暴风突起,曹丕乘坐的御舟,锚链截断,失去控制,随波涛漂荡,几乎翻覆。事定之后,曹丕询问群臣:“孙权会不会亲来?”大家一致认为:“陛下亲征,孙权恐怖,一定举国而应,又不敢把大军交给臣下,一定亲自来。”刘晔说:“孙权认为陛下以至尊的御体为重,不会亲征,他一定把渡江越湖的任务,交给其他将领;而由自己坐镇后方,所以不可能亲来。”

曹丕在江边逗留数天,孙权并没有反应,曹丕下令班师。

这时,征东大将军曹休上书,说投降的人供称:“孙权已到濡须口。”中领军卫臻说:“孙权只仗恃长江,决不敢渡江挑战,这一定是心里畏惧,故意制造出来的假情报。”再审问投降的人,果是东吴守将派出的间谍。

[点评]

曹丕二次南下征吴又是无功而返。这也有很多原因,表面来看,曹丕拿孙吴的水军没有什么办法,实质上,是曹丕过于心急,而实力上没有碾压东吴的资本。

曹丕的想法,这里又涉及事留子孙的问题。即使今天,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很多时候都为类似的问题所困惑。

做事应该遵循客观规律,讲求水到渠成。任何凭主观意志划时间表的战略设计都是不科学的。古往今来,国际舞台上都是强权政治,发展壮大自己才是硬道理,当你能真正碾压对手时,可能不用打,他就投降了。为什么最后司马家族能够实现三国归一统,就是势力平衡被打破,吴蜀两国不堪一击了。所以说,要有战略定力,既不保守,也不冒进,有些事留给子孙解决又何妨!

东吴辅义中郎将张温,自幼就以俊才而有盛名,太常顾雍认为当世无人能与他相比,诸葛亮对他也十分尊重。张温推荐同郡人暨艳当选部尚书。

暨艳好为清议,弹劾百官,对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官员考核非常严格,大多贬高就下,降级数等,能维持原有考评和级别的,十个也没有一个;对其中居位贪鄙,志节污卑的,都用着军吏,安置在营府。又喜欢揭发他人隐私过失,显示他洞察细微的能力。

同郡人陆逊、陆逊的弟弟陆瑁以及侍御史朱据都劝阻他不要这样。陆瑁写信给暨艳,说:“圣人嘉善矜愚,忘过记功(对善的,就嘉奖;对愚笨的,就鼓励;别人有过失,就忘记不提;有功劳,则铭记在心),如此,才能成就教化。国家大业,刚刚开始建立,将来还要统一天下,这正是汉高祖刘邦当初不问缺点,只问优点之时。如果一定要把善恶好坏,明显地划出界限,像汉末汝南许邵那样搞月旦评,或许也能砥砺风俗,彰明教化,但是恐怕不易推行吧!应该远则模仿孔子的泛爱,近则学习郭泰的包容,才能有益于大道。”

朱据也写信给暨艳,说:“天下未定,只用清廉,排斥污浊,恐怕不利于劝勉人改过向善。如果一律罢黜,恐怕后患无穷。”

暨艳全不接受。于是遍地都是怨恨和愤怒,纷纷向孙权控诉暨艳及选曹郎徐彪专用自己的私党,爱憎不由公理。暨艳、徐彪都被孙权赐死。张温一向与暨艳、徐彪意见一致,也被逐回本郡,为低级贱役,死在家中。

最初,张温势力最高时,余姚 人虞俊叹息说:“张温才干有余而智慧不足,华而不实。怨恨聚集在他身上,恐怕有破家的灾难,我已经看到征兆。”不久,张温果然被治罪逐回。

[点评]

张温、暨艳是历史上的冤假错案,他们是吏治改革的牺牲品。暨艳见当时郎官选任混浊杂乱,良莠不齐,多数官吏不称职,贪污腐败,于是想区别臧否贤愚,整顿吏治,结果遭到保守派的反扑。《三国志》记载“后艳遇罪,时人咸自营护,信厚言薄,表独不然,士以此重之”。可知暨艳不仅不是坏人,并且还为正人君子所同情。

张温应该是位人才,连诸葛亮都很尊重。从史料上看,没有留下任何“劣迹”及所谓的“华而不实”的具体事实。暨艳自*、张温被废后,孙权才发愤叹息缺少将帅之才,“追思吕蒙、张温”。当时孙权怎么给张温定罪的呢?《吴书.张温传》:“”权既阴衔温称美蜀政,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思有以中伤之,会暨艳事起,遂因此发举。”原来是张温回国后赞赏蜀国政治,孙权怀恨在心,又嫌他声名显赫,妖言惑众,担心“不为己用”,于是借“暨艳案”,说张温素来与暨艳、徐彪同气相连,书信往来不断,于是判张温有罪。

从此事件可见,当时的东吴政治已经陷入昏暗,孙权的识人用人已属昏庸。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