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赵匡胤亲征北汉的同时,又传了一个好消息,辽穆宗耶律璟被刺*了。
不过,从这件事情后续的发展来看,辽穆宗之死对于大宋来说,并不是好事而是一件坏事。
而对于辽甚至北汉来说,反而更像是否极泰来。
北汉的情况我们已经知道了,辽穆宗死后,在辽军迟迟不能来援的情况下,最后仗着地利和天时,成功的守住了太原。
当然,北汉之所以能够成功守住太原,不光有地利和天时的原因,导致赵匡胤功亏一篑的还有最后时刻赶来的辽北院大王耶律屋质所率领的精锐骑兵。
此刻的历史仿佛是几条原本不相*河流汇聚到了一起,相互冲击,互相融合,对于未来则影响深远。969年这一年可以算得上风云际会,如果神明站在宋这一方,剧本起码应该这样写:北汉刘钧亡、辽耶律璟亡,宋赵匡胤乘乱攻打北汉,北汉降,宋继续北进,收复燕云十六州,辽向宋称臣,岁岁进贡。可惜,一个叫做耶律贤的契丹人阻止了历史按照这个剧本演绎的可能性。
耶律贤是辽世宗耶律阮的次子,他四岁时,父母就死于祥古山火神淀之乱。辽穆宗即位后,因为没有子嗣,他被穆宗收养。穆宗在位时,辽内部矛盾不断,很多皇亲氏族因谋反被*,耶律贤一则年幼,二则为人低调隐忍,所以没有被牵连。随着耶律贤逐渐长大,他周围聚集了一批拥戴他的文武大臣,穆宗死后,辽内部空前团结的推举他为帝。
一方面,辽穆宗没有后人,这意味着耶律德光这一支不能参与皇位争夺了,而耶律李胡这一支也因谋反被穆宗*的七七八八,从血统上说,只剩下耶律倍这一支能够继承帝位了。人算不如天算,耶律阿保机留下的继承难题竟然这样被破解了。
另一方面,耶律贤为人宽和,辽内部各方面势力都能够接受他也是重要原因。例如,他称帝后追尊耶律李胡为帝,另外,他也不对政敌大肆屠*,不但契丹内部势力拥戴他,汉人高官也拥护他。
于是,宋出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对手,这个对手在辽内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从此辽内部再无继承纠纷;他还重用了一大批汉族官员,将汉制吸收为己用,整顿吏治、宽减刑律,减少徭赋,与民休息;再者,他还重视纳谏,重新设立了登闻鼓院。
景宗即位后,辽政权顺利平稳过渡,没有出现内乱,于是耶律贤得以腾出手来出兵支援北汉,在太原被围两个月后,辽的两支先头部队先后与宋军遭遇,均告失败。不过,随着国内政治日趋稳定,没有后顾之忧的辽的主力精锐部队还是来了,而此时的宋军已如强弩之末,北汉的守军则看到了希望,结果自不必多说。
耶律贤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三个政权的命运,一是辽,他是辽中兴的关键;二是北汉,至少延缓了灭亡;三是宋,对宋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辽重新强大以后,宋一直到被元灭亡都没有收复过燕云十六州,也就是说宋的疆域始终止步于中国北方,更不必说像汉、唐那样逐鹿西域与大漠了。
那么,到底个人对于历史的发展与走向能够起多大的作用?如果承认个人对于历史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历史是否有必然性?就像耶律阿保机对于辽来说,是开创性的人物,那么,没有耶律阿保机的出现,还会不会有辽史?没有耶律贤的出现,历史会不会不同?没有成吉思汗的出现,宋实行的开明专制会不会延续,中华文明会不会有另一种可能?也许现在屹立在世界之巅、科技文明集大成的是中华帝国吧!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也许只是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