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丘_九尾_狐狸的故事

青丘_九尾_狐狸的故事

首页角色扮演聊斋妖神录更新时间:2024-04-30

青丘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个重要的地名,其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文献中有所差异。

我们所熟悉的狐族,在《三海经》中主要集中在青丘,涂山、纯狐、有苏这四大地区。

原文写道: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通常解释为:再向东三百里是青丘山,它的山南多产玉石,山北多产可以制作青色颜料的矿石。山上有一种兽样子像狐狸,而有九条尾巴,叫声如同婴儿,能吃人,人吃了它能不受蛊毒邪气。

青丘国的文化内涵丰富,其中九尾狐是青丘最为著名的象征之一。《山海经》中也提到了青丘山,这座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之一,是蓬莱、瀛洲、方丈等神话地的所在地

《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我们还是浅析一下古时情景: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信息传播并不便利的古时,所有的自然知识几乎就只能靠口口相传。如果一只狐在森林中啼叫,而正好周围又有单独出行的古人,那么就很容易让古人认为:诶,这是密林之中怎么会有婴儿的声音?

这好奇心是天性,难免就会进去看一看……完事就出事了(作者怀疑是被狐狸勾走魂了,虽然不一定出事)。

像这种事情,只要出现一例,那被以讹传讹,口口相传之后就指不定变成什么样子了。在后世之中,九尾狐无论是仙还是妖都会带上一股诡媚的面纱,跟这应该有不小的联系。

请注意描写,能食人和好食人是有本质区别的,就像我们很多人能食肉,但喜食素是一个道理。

但其实九尾先秦之前视为祥瑞,并非我们熟悉祸国殃民的妲己娘娘

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也就是说,九尾狐天下太平时才出现,在先秦时期是祥瑞的象征。

九尾狐作为祥瑞,其内涵有二。一是为王称帝,社稷兴盛之意;二是爱情美好、婚姻幸福之意。

九尾狐图像在汉代十分流行。在数量庞大的汉画像石图像材料中,九尾狐的身影并不罕见,而且它们往往作为西王母信仰体系的一员出现在汉画像中。

【重发】九尾狐特辑 - 知乎 (zhihu.com)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在洛阳卜千秋、河南偃师辛村新莽等壁画墓室中都可以见到九尾狐围坐在西王母身边的形象。徐州汉画馆收藏的墓顶画像,侧面刻绘九尾狐,肩生双翼,身有纹饰,口衔一物

大禹与涂山氏之女

汉《艺文类聚·卷九》祥瑞部下·狐引《吕氏春秋》佚文:“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嗣。辞曰:吾之娶,必有应也。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其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攸昌,于是娶涂山女。”引《周书》:“成王时,青丘献狐九尾”。(这一段好多《春秋》之中都有记载)

讲的大概意思就是大禹三十岁的时候来到涂山,有一只九尾白狐在那里拜访了他,当地有一首民歌说九尾狐,到谁那里做客,谁就能成王。谁娶了涂山氏的女儿,谁就能家道兴旺。大禹有当帝王的思想,于是就娶了涂山氏的女儿,也就是启的妈妈女娇。

《诗经·有狐》

《诗经·有狐》则曰:“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在这里,狐作为爱情的象征意义更为丰满,人们对之加以吟咏歌唱。

《白虎通义》

汉代的班固在《白虎通义》曰:“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鸟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班固在这里将狐视作昭示“子孙繁息”的德兽。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说文解字》

许慎《说文解字》说:“(妖)兽也。鬼所乘之。有三徳: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从犬瓜声。”人们认为狐是鬼怪的代言人,毛色中和,体形前小后大,赋有灵性,死后则会把头朝向出生时的山丘。

六朝时李逻在注《千字文》“周伐殷汤”时,已经将妲己视作九尾狐。在这里,九尾狐有了妖媚惑主的形象。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妖化狐的倾向。

中国的古人有一种观念就是“物老为怪”,认为动物老了之后就能修炼成精。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狐逐渐被妖化。所以到了唐代,开始盛行天狐、狐神崇拜,但这里的狐不是正神,而是妖神,如同未成佛之前的孙悟空一样。

《封神演义》_图

到了北宋,狐被彻底妖化。九尾狐由于其神通较大,故而成为了狐妖的典范,以至于人们一提起狐妖就想到了九尾狐。根据宋人田况《儒林公议》记载,宋真宗时有个人叫陈彭年,其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侯鲭录》

此外,赵令畴在《侯鲭录》中也说:“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由此可见,到了宋代,九尾狐已经完全被剔除出祥瑞家族,成为了狐媚惑主、红颜祸水的代名词。

《太平广记》《说狐》《狐神》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四十七《说狐》、《狐神》中记载:“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还说“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事者非一主。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出《朝野佥载》)”又说“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由于,古人总是善于将乱世红颜视作祸水,让她们背锅,对国家的灭亡担责。人们认为商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因为妲己,所以便将其化妆成九尾狐的形象。这一形象由元代话本《 武王伐纣书》开其源,再由成书于明代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封神演义》而定型。在《武王伐纣书》中,九尾狐吸尽妲己的魂魄元气后,借其肉身化身为妲己的形象。最后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镜照出原形,然后把她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而在《封神演义》中,纣王本是一位开明有为的君主,由于受到妲己的迷惑从而失去了真性,变成了昏君,最后亡了国。姜子牙令军士将妲己斩首,但妲己娇滴滴、妩媚动人的样子把众军士迷惑的“软痴痴摊作一堆”,最后还是姜子牙用葫芦取了妲己的首级。

有一种说法是蚩尤兵败,被斩于青丘。

《初学记 · 卷九》引《归藏 · 启筮》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之于青丘。

《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这些笔记小说就有大量关于狐的故事

《阅微草堂笔记》

清人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说:“人阳类,鬼阴类,狐介于人鬼之间,然亦阴类也。故出恒以夜,白昼盛阳之时,不敢轻与人接也。”他又言:“人物异类,狐则在人物之间;幽明异路,狐则在幽明之间;仙妖异途,狐则在仙妖之间。故谓遇狐为怪可,谓遇狐为常亦可。”也就是说,狐狸是介乎人鬼之间但近乎鬼、介乎仙妖之间但近乎妖的一种动物。

总的来说:

九尾狐演变过程如下:

自先秦时期的吉祥瑞兽,

两汉六朝——西王母的神使与象徵天命、皇权和盛世的瑞兽

唐代——日月宫中的神兽与驱傩仪式上的怪兽

宋代以降——祸国殃民的妖孽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