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圆顶再次打开,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恢复“视力”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下同)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佘山之巅,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举行“司天修文十轶 赓续传承启新”恢复开放活动。在经历了精心的设计和修缮后,28日起,上海天文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开放。作为天文“小白”,打卡天文博物馆的正确姿势是什么?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上海天文博物馆修缮项目展陈子项目负责人左文文来为大家划重点。
“上海天文博物馆入口处的台阶很宽,适合拍照留念。打卡时,记得把门楣上的立晷带上哟!”左文文说。在博物馆入口处的立晷,一方面是为了凸显时间与天文的紧密联系,同时更是为了致敬天文学先驱者们的付出和智慧。
可以看到,立晷由晷针和带刻度的晷盘两部分组成,通过太阳照射晷针投在晷盘上的阴影就可以知晓时间。若游客是大晴天来参观,也可以让手表与立晷同框——需要指出的是,晷影所指的时间是“真太阳时”,和普通手表显示的“平太阳时”有几分钟的误差,可以通过台阶上的展牌学习如何换算。
走进序厅,就要留意“彩蛋”了。左文文介绍,展陈团队将修缮过程中很多拆卸下的“无用之物”变成了展品。序厅长廊里时间轴上的铁饰,就是从天文台圆顶上拆下来的旧铁皮,用手触摸,能感受到和百年前的建筑在对话。
往里走,游客们能从精心的展陈中读懂三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佘山天文台、天文台为何选址佘山、为何会有曾是“远东第一镜”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过去,传统的布展多是展品和图文介绍,在此次修缮过程中,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展品‘活’了起来。”左文文说,“我们还整理出前辈们在佘山上用过的器具,其中有不少手冲咖啡的工具。”都说咖啡早已融入海派文化的基因,瞧,这儿也是证明!
想知道百年前,佘山天文台刚刚建起时候的模样吗?那就别错过展陈团队查阅大量资料后复原的模型。游客们也可以选择在整体参观完后,再来对比一下“找不同”。在参观时也别忘了抬头,楼顶特意开了两处玻璃,展示不同年代的建筑原貌——这是又一个彩蛋!
路过藏书室,也请停下脚步。事实上,对佘山天文台文献的整理、数字化和古籍修复工作,要比修缮工程启动的时间更早。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信息计算中心副研究馆员贺姝禕介绍,山上保存书籍的条件很不理想,在此次修缮工程中发现不少文献都破损不堪,团队走访了国内多家单位,与时间赛跑展开修复。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整理出有题录信息的文献7000多册,其中1900年前的文献有3000多册,为更好保护已转移到上海天文台徐家汇园区图书馆。藏书室里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蔡尚志创刊编撰的《佘山天文台年刊》,它记录了当时佘山天文台大量的观测成果,目前馆藏的部分天文学文献亦是当年由年刊陆续交换而来。
好了,也该说到“镇馆之宝”——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了!修复团队克服了原始技术资料缺失、佘山顶无法使用大型起重设备等重重难关,让曾经的“远东第一镜”成功“复明”。修复团队还为“远东第一镜”配上了专用拍摄接口,今后可以通过科学级相机,甚至普通的数码相机,将百年巨镜看到的天体影像记录下来,通过打印或邮件留作纪念。据了解,恢复开放后,上海天文博物馆也将不定期组织科普活动,让公众亲身体验“镇馆之宝”的观星魅力。
最后,别忘了体验“印象佘山”多媒体展区,这里巧妙地利用山体岩石作为展示屏幕,呈现从佘山到世界的百年观星问天历程。
“如果要给自己打个分的话,那就是90分。”左文文说,“今后我们还会根据对资料的整理和挖掘,对展陈内容调整、完善。如果正在计划一场周末旅行,佘山之巅的上海天文博物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党委*、副台长侯金良介绍,始建于1899年的佘山天文台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佘山之巅,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天文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第一座拥有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的天文台,也是我国天文研究中心之一,一直承载着科研和科普两大功能。2004年,依托佘山天文台的主楼建筑物及望远镜设备,在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列入上海市年度实事工程,建成了上海天文博物馆,并对社会公众开放。本次修缮工作主要包括建筑修缮、望远镜和圆顶改造、藏书室改造和展陈提升四个部分。经过全面彻底的勘察和修缮,整个建筑的消防系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提升,为这个国家级重点历史保护文物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护。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