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稻香、一道城墙、一捧陶片 唤醒沉睡6000多年前的历史记忆?

一抹稻香、一道城墙、一捧陶片 唤醒沉睡6000多年前的历史记忆?

首页角色扮演蛮荒起源手游更新时间:2024-06-03

一座古城

跨越六千年岁月,惊现于世

一抹稻香

从脚下萦绕远古,溯源文明

一道城墙

讲述远古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捧陶片

窥见新石器时代光阴流转密码

《中国考古大会》第八期

带您走进古老的城头山遗址

探秘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

自1991年起

城头山遗址经历15次考古发掘

出土文物一万六千多件

发掘出6300多年前的水稻田

6100多年前的城墙

以及浓缩了岁月沉淀的丰富陶器……

一段沉睡的历史就这样被唤醒

一座年代远超想象的史前城址

重现于世

本期《中国考古大会》中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张舒越

和考古爱好者刘青、马家骏

组成的“考古推广团”

能否顺利完成探秘空间的挑战任务

带领大家

成功解读城头山遗址的文化密码?

起源于中国的水稻

是世界上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农作物之一

湖南道县玉蟾岩

澧县八十垱遗址

彭头山遗址

都曾出土过稻谷遗存

而随着城头山遗址发掘工作的推进

古水稻的踪迹再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这片6300多年前的水稻

究竟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种植的?

我们该如何区分野生稻和栽培稻?

而这两者间的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

先民们掌握了种植栽培稻技术之后

慢慢地可以从山区迁到澧阳平原地区

成熟的稻作农业体系

促进了城头山城的建立

那么澧阳平原上最早的古城垣

与这片古稻田之间

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关联?

随着稻作农业发展

“筑城运动”风起云涌

这又对长江中游地区

产生了哪些影响?

1991年

城头山遗址拉开了发掘大墓

最先发掘出来的城墙

成为当时考古学家研究的重点

历时八年

最终得出结论:

城墙共分四次修筑

那么该如何推断古城墙的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这四期城墙

是在什么年代、如何修建的呢?

而其土层里埋藏的

陶器、陶片等生活遗迹

究竟为后世

留下多少重要的历史、文化密码?

“种下稻谷成了城”

在生产力低下的新石器时代

澧阳平原的先民们

用超乎想象的智慧和毅力

建成了这座传奇恢弘的城

“巍巍城下稻花香”

六千多年前的城头山先民

在这座圆形城池里

究竟是一番

怎样祥和有序的生活图景?

相较农业社会其他时期

他们在空间格局的分区规划、

房屋居住结构和祭祀风俗等方面

又呈现出哪些鲜明特色?

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制作陶器的技艺最早如何起源

虽至今无人知晓

但六千多年前的城头山先民

已将此技艺运用的炉火纯青

城头山目前已发掘的十座陶窑

其中七座位于城址中部

有的专门烧制

用于建筑材料的红烧土块

而更多的是用来烧制各种器具

拌料坑、贮水坑、简易工棚、陶窑……

其完整的制陶区和井然有序的制陶工序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越发清晰

陶器是时光的记录器

城头山跨越五个文化时期

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

油子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

不同时期的陶器风格

有怎样鲜明的特色?

白陶、红陶、彩陶

黑陶、灰陶……

特色迥然的陶器背后记录着

城头山怎样的文化变迁与兴衰发展史?

而我们该如何通过小小的陶器

“读懂”古人的心?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2001年城头山遗址发掘主持人郭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

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

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钟华

将组成“考古专家团”

为我们一一解答

7月15日(今天)20:00档CCTV-1

7月17日(周日)17:30档CCTV-4

《中国考古大会》

邀您加入

城头山遗址史前文化探秘之旅

与先民共踏一方水土

见证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

综合:CCTV4《中国考古大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来源: CCTV4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