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圣源千载寺
魏美智
千载寺位于河南省博爱县城南8公里唐村西北偶的博内路东畔。千载寺原名为“无极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距今约1940余年,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建立最早的寺院之一,是太极养生功的发祥地。东汉末年,曹魏谋士徐庶的母亲曾亲笔题撰石碑一通,内有“祈求佛菩灵,愿大佛慈悲,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佑草木繁兴,鉴忠奸分明,树贤良千秋”之句,据此可判定,无极寺建庙之初的宗旨便是无极养生,由此而下,一脉相承。
千载寺是由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三座寺庙共同组成的三教合一的寺庙群,占地约五百四十亩。寺庙中殿宇巍峨,碑碣林立,古柏森森,既庄严肃穆,又生机盎然。寺庙群的西侧是千载寺。由绩善亭、无极殿、三教堂、天王殿、大佛殿等佛教殿宇组成。殿后侧是练武堂,是历代高僧、道人与俗家弟子演武的地方。
寺庙群的中间是三圣祠,由孔圣殿、伏羲殿、文王殿、女娲池等儒教诸神的堂殿;山门之前是博鳌潭,相传是伏羲观鱼画八卦图的地方。相传潭内有黑白两种鱼,互相追逐,所形成的图形,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八卦图。祠后的运粮河上有座桥,名为女娲桥,是伏羲、女娲桥上相会的地方。寺庙群的东侧是太极宫,由八卦门、太极殿、老君殿组成的道家诸神的殿宇。
千载寺与三圣祠之间是碑林。碑林中的许多碑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东汉末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的母亲撰题的石碑。考古学家认为,三国文物碑全国稀见,中国古代女名人的碑撰更为罕见,属国宝级文物。此外,寺内还有《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北魏僧惠造像碑》、《洪洞移民舍善传拳功德碑》以及道家宗师王重阳、丘处机的撰碑,无极图、太极图碑、司马懿衣锦还乡寻根碑等。
千载寺是我国武术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许多武术文化的源头都可以追朔到千载寺。有史籍可查的有:唐僧十力和尚创造的无极养生武功,即无极拳。有明末武术家李春茂理论化、3系统化了的十三势拳、剑、枪术,有独树一帜彪炳史册的李春茂的《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无极养生拳论》;有李岩李仲陈王庭共同创造的太极养生功即太极拳;有代表太极拳理论发展高峰的经典著作一一一代武林宗师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等。
一、李道子创无极拳
李道子是千载寺的住持僧,是无极养生武功即无极拳的创始人。在千载寺,有一通刊刻于清康熙五十四年的《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碑文是当时的千载寺住持普观根据寺庙中的残碑译撰。据碑文记载:“大唐贞观赐李氏名孺,字道武,游化号十力,河内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度无极经、易筋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研传千载养生医鉴秘决。”《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对十力也有记载:“十力。唐僧。氏里师承不详。通《涅磐》、《摄论》。武德末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樟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佛教人名大辞典》的这段记载有误。《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记载,李道子“晚秋黄业,归故育弟。”是回到千载寺了;《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还记载了李道子,“开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如生,身穿道袍,体盖袈裟,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剑,僧人立左,道士立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
李道子号十力和尚。据《增一阿含经》和《大智度论》对十力的释义:一是知觉处非处力;二是智之进业报智力;三是知禅解脱三味智力;四是知诸业报胜劣智力;五是知种种解智力;六是知种种界智力;七是知一切所道智力;八是知无眼无碍智力;九是知宿命无漏智力;十是知永断习气智力。可见十力和尚是位博大高深的圣僧。十力和尚“功惊武林,诏住京师,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通泉,医游扬州,授贤大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叶,归故育弟。”他与当时的武林各大门派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晚年又回到了千载寺,育弟传拳。十力和尚师道尊严,告戒门弟:“无极养功,严律武风,勿为霸腐,权为民生,三教互尊,养生共修,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以上引文具见《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
李道子所创的无极拳在焦作地区和全国都有流传。博爱县的义沟、贵屯、西中道、冯竹园、九府坟、北里等数十个村都有流传。也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大家。贵屯村有一位郜姓老者乳名叫宁,因脚有残疾,人称骨朵宁,善八极拳、通背拳,他一辈以拳为妻为子,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术家。李道子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他对无极拳理论的重大贡献。《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把无极拳的创拳理论归纳为“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这是迄今为止对无极拳、太极拳创拳理论的最完备的阐述。目前,在太极拳理论界对创拳理论大多采取各取所需的办法,谁宗哪一派就用哪一派的理论去阐述他。如武当派就宣传太极拳是道家所传。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所创所传。并把古老的易经文化归结为道家文化,这是非常片面的。《易经》是中国古文化的最高经典,他不是哪一家那一派的,而是佛、道、儒、三教九流共同遵守、共同利用的经典。
李道子的创拳理论就是以释、道、儒三教的理论、中国医学的导引养生与《易经》相结合而创作的。至圣先师孔夫子就十分推崇《易经》,他读《易经》,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以致“纬编三绝”。可见孔子对《易经》的重视与推崇。
众所周知,儒家经典的核心是“中庸”。太极拳讲究“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都是讲的这些道理。在技击上讲究“舍己从人,以柔克刚。”
道家的精髓是阴阳、动静。《十三势行功歌》就贯彻了道家导引养生的思想。如“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闾中止神惯顶,满身轻利项头悬”等等。在千载寺还有一块《导引图》就是教导习武者如何循经走穴,畅达气机,实现大小周天的。
佛家讲求对立的统一,如开即是合,合即是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家的这些理念实际上是我们常讲的对立统一,阴阳转化。如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过无不及等等。
所以,李道子的创拳理论是千古不衰的,1500多年来他的理论一直照耀着我国的武林。
二、李春茂创《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
什么叫十三势?李仲的《十三势释名》对十三势有过十分明确的论述。李仲说,“: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可见,十三势不是指的哪一种、一路拳术套路,而是对无极拳、通臂缠拳等拳术的武术概念的科学总结。适用于各种武术种类。
李春茂是唐村李氏第八世。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春茂字廷璧,号叶臻,配赵氏、辛氏,行一,生四子,长李伦,次李仲,三李俊,四李信,万历贡生,生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四书五经,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拳、剑、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传拳晋鲁陕浙湖广名焉,善观星象推八卦,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焉”。
李春茂是个有远大志向在武术理论和实践上造诣颇深的著名的武术家,又是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的壮年正是明崇祯年间,这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他并没有变得浮躁起来,在取得贡生以后,没有走科举取士的道路,而是重新回到千载寺深入研究《易经》和三教经典,创作出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这些不朽的武术理论著作。被后来太极拳的习练者引以为太极拳的经典理论。
什么是无极呢?他说,“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逆运之理,只有练了无极养生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
无极养生功自传于唐朝李道子以来,没有人对他进行科学的总结。只有李春茂用三教的理论与易经的理论相结合,才能总结出如此科学的结论。
他的《十三势论》现在被太极拳研究的理论家们和太极拳的爱好者称为最高经典。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烫(荡)神宜内敛(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虚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这个《十三势论》只用了短短的不到200个字,六句话,就把练十三势的方法、要求、技巧、效果等都说得清清楚楚。是练好无极拳、太极拳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他的《十三势行功歌》用通俗的语言,把练十三势要旨用歌诀的形式记录下来: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视神奇。势势存心揆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间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这首行功歌朗朗上口,易懂易记,形象直白,是练好无极拳、太极拳和各种武功理论经典。
三、李岩李仲陈王庭创太极拳
《李氏家谱》关于李岩、李仲、陈王廷三表兄弟创太极拳的记载,在其序言、人物条目中都有记载。另外,李氏族人还保存有李氏第八世李春茂所作的《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李氏第九世李仲所作的《十三势行功心解》,第十二世李鹤林所作的《太极拳论》、打手歌等,使目前在全国、 全世界广泛流传的不朽的太极拳理论著作都有了母本。唐村的这些新发现震撼了整个太极拳界,这些新发现使多少年来太极拳流源之谜找到了明确的答案。也使多年来一些人认为陈王廷没有太极拳理论的说法得到澄清。
从唐村《李氏家谱》的记载和陈家沟有关陈王廷科考*人案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岩李仲陈王廷创太极拳的年代是在陈王廷科考*人案发以前。2004年笔者陪同明史专家王兴亚先生到温县陈家沟实地考察,问及陈王廷科考案发生的年代,陈家沟党支部*、村委主任张蔚珍说,据村内先辈传说陈王廷科考*人案在崇祯六年或崇祯九年,这两年究竟那一年还没有深入考证。结合《怀庆府志》的有关记载,如在崇祯六年或崇祯九年(丙子年)作一选择的话,陈王廷科考*人案似应发生在崇祯九年,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因为那一年取士最少,说明可能出现了异常的情况。另据《李氏家谱》记载,李岩、李仲等人于明崇祯九年逃到开封杞县姨母家避难;陈王廷则逃到李际遇农民起义队伍中避难,也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由此可得出结论:李岩、李仲、陈王廷创艺太极拳的创拳地点在河南省博爱县(怀庆府河内县)唐村千载寺;创拳时间为明崇祯九年(1636年)前。
那么,三表兄弟所创的太极养生功是不是太极拳呢?我们先来看《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的说法:“创艺无极养生武功”。这里的“武功”是什么?如果这种功法是为了养生,他是为了提高自己本身的修为和内功,不是拳,那么何来“以柔克刚,舍己从人”之说?怎样柔,怎样刚,怎样舍己,怎样从人?再看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很显然无极养生功是一种拳术。三是从《李氏家谱》的记载看:该谱序言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庭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十三势、通臂功”,这里的通臂功是指108势通臂拳;再看对李氏第十世李元祯的记载:“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十三势拳、剑、枪功。”很明显,这里的功就是指拳术、剑术、枪术,而不是什么养生的功法。功,在我们怀庆府还表示武艺的意思。这里的武艺是包括武功修为和拳术层次的高低。从这里可以看到,功,就是拳。三表兄弟所创的太极养生功就是太极拳。
四、李鹤林创《太极拳论》《打手歌》
李鹤林是继李春茂以来的一个太极拳理论大家,他的《太极拳论》《打手歌》被认为是太极拳的一个理论高峰。
据“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秋七月既望之吉”李元善所修的《李氏家谱》记载,“李鹤林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丙申五月初五日”是李氏家谱上所记的最后一人。是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是李春茂的玄孙,李仲的曾孙,清乾隆年间贡生。一代武林宗师。他继承了李岩、李仲、陈王庭所创的太极拳并把它发扬光大,他所创作的《太极拳论》《打手歌》被研究者们认为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讲清了太极拳的理论渊源,是指导我们习练太极拳,应用太极拳进行实战的好教材。
《打手歌》与《太极拳论》是姊妹篇。从落款的时间上看,他们是李鹤林同时期的作品。《打手歌》、《太极拳论》的落款,都是“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这说明这两篇学术论文都是李鹤林同一天讲演的作品。
《打手歌》与《太极拳论》的内容是互相依存的。《打手歌》的第一韵为“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这一韵的重点是第二句“上下相随人难进。”怎样做到呢?《太极拳论》给于的回答是: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勿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打手歌》的第二韵“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则有“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打手歌》第三韵“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太极拳论》则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第四韵“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太极拳论》则有“有力打无力,手快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自能,非关学历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能何为。”因此可以这样说,《打手歌》是取之于《太极拳论》的精华;《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理论化、系统化了。《打手歌》是将《太极拳论》用之于实战;《太极拳论》则是将《打手歌》的实战经验进行总结,从实战经验上升到理论。
五、李如松创八法五步。
雍正元年李如松创八法五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