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侠小说爱好者来说,有几大憾事,一是古龙先生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47岁;二是金庸先生过早封笔。
喜欢武侠小说的读者,大多数会有彻夜通读的经验,手捧一本《倚天屠龙记》,不读到最后一页不能放下,很多人大概还有被窝里用手电看书的记忆。
即使重读一遍也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特别是金庸先生的小说,经得起多次复读。
可金庸先生写完《鹿鼎记》后选择了封笔,在这一年,金庸不过才48岁。
这个年纪,原本应该是创作的高峰期,但金庸从此不再创作新的作品。
尊重金庸的选择,但对于喜爱他作品的读者来说,看不到新的大作,或多或少总会感到一些缺憾。伤感之余,也不禁会产生困惑,好端端的,为何突然封笔?
不是因为岁数大了,没有精力继续创作。
很多著名的作家,在年龄很大的时候,仍然保持着创作的激情,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并不少见。
如,2012年5月,75岁的黑田夏子获“第24届早稻田文学新人奖”,可谓日本文学史上最高龄文学新人奖的获得者。她的获奖作品《累成体明寂》描写了两代人在战后几十年的生活经历。2012年,74岁的藤崎和男获得日本最大出版社—讲谈社主办的“第55次群像新人文学奖”优秀奖。61岁的桐衣朝子获得“第13届小学馆文库小说奖”。
在48岁时,乔治·R·R·马丁才刚刚发表他最著名的作品《权力的游戏》。
英国小说家毛姆在70岁高龄时,创作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杰作《刀锋》,这也是他创作生涯晚期最重要的作品,老作家创作力之旺盛令人感佩不已。
中国的著名作家谈到自己的高龄写作时,也仍然精神气十足。
86岁作家王蒙不服老:还要继续写作下去,还要当创作的劳动力
还有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的汪曾祺,他出生于1920年,在近60岁时,重新提笔开始创作。
在80年代以后,进入创作高潮,发表《受戒》、《大淖记事》等许多描写民国时期苏北乡土民情的小说,引起了文坛的轰动。1982年,汪曾祺新作不断。1983年,汪曾祺的创作更趋活跃,在全国各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近20篇。
可见,对于已经用精彩作品证明过自己博学多才的金庸来说,年龄并不是在他创作过程中的障碍。
为何封笔,金庸曾经给出过详细解释:他写到后来感到人物情节的重复,本来他力保每部小说人物形象,情节故事尽量不同,写完《鹿鼎记》,他无法保证下部新作能较以前有所突破,而长期以来,读者对于金庸给予厚望,他担心读者失望,倒不如激流勇退。
关于他的封笔,另有一种说法,也有一些道理。因为对黑暗感到失望,也确实会让人感到无力,更想抽身远离。
他老人家在60年代到70年代这十几年间,他写了半天,他发现自己写的在人世间都有,这是非常让人恐惧的,尤其是从最后一部《鹿鼎记》可以明显看得出来,对从《笑傲江湖》到《鹿鼎记》,最后说,你们还真这么干啊,我在当初可是当一个反而人物虚构着写的,结果,你们真这么干!
其实,在《鹿鼎记》后记中宣布“封笔”时,金庸表达出的意思基本上断绝了读者还想继续等待下一本的期望。在现实中,“特殊意外”也没有发生。
如果没有特殊意外(生命中永远有特殊的意外),这是我最后的一部武侠小说。——金庸《鹿鼎记》后记
实际上,除了那著名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也有其他的创作意图,付诸纸面的有一本,那就是1970年出版的《越女剑》。或许有人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有这样一部立意迥异的作品,既不能归结某个系列中,也与金庸武侠世界的大体风格略有不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金庸本意为“卅三剑客图”各写一篇短篇小说,最后只完成了头一篇《越女剑》,亦没有包含在对联之中。
任渭长挑选了《唐宋传奇小说》中的一些奇人轶事,绘制而成《三十三剑客图》,其中《虬髯客》、《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四个故事广为人知。
卅三剑客图中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再经过金庸的妙笔生花,变得更有趣味。
可惜无缘得见金庸改编其他剑客的故事。
在金庸创办《明报》后,他花费了很多精力为《明报》撰写社评,一写就是二十余年,以“左手写社评,右手写小说”传为美谈。
可见,报纸是金庸的主页,在报业发展顺利,且武侠小说方面已经取得非凡成绩后,金庸失去了以前的创作动力。也就是说,总的来看,封笔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功成名就,导致金庸不愿意另起炉灶,突破自己。
正因为金庸这座大山横亘在前,古龙才另辟蹊径,苦心求变,创作出具有鲜明古氏风格的武侠小说。
一心突破却才力未逮,几近走火入魔的温巨侠
在这个时候收山,无论是对金庸本人还是读者来说,未必完全是损失。
对照来看,乔安娜·罗琳在完成大名鼎鼎的《哈利波特》系列之后,还出版过其他不同的小说——很多人完全不知道。
至于史诗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计划共有七部,但在出版第五部《魔龙的狂舞》之后,其他两部遥遥无期。
然后就有了恶搞的图片...
“如果《凛冬的寒风》在2020年7月29日还不能问世的话,你们(粉丝们)可以把我扔进监狱。”
关于乔治·R·R·马丁的“坑”,有一个比较好玩的事情。马丁的拖延使无数粉丝失望,被称为“坑王”,而马丁自己又是神剧《迷失》的头号粉丝,因为《迷失》挖了美剧史上最吸引人的大坑,让马丁同样非常失望,这算不算是一种报应。
现在后两部迟迟未出,马丁已有太监之嫌;而因为才思枯竭或创作动力不足,国内的不少网络作家更有太监之实。
没能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对于作家来说就是一场失败,也是没有人想看到的结果。
因而,功成身退,既是自知之明,也是一个稳妥的结尾。
否则,最恶劣的例子就是那一匹有名的丑马。
乔治·R·R·马丁没有提前完成小说,以至于不能与电视剧的制作同步,两个能力不足的编剧自由发挥,将一部完成一半、制作精良的大作活生生地变成涂鸦,沦为笑柄。
假如马丁有足够的时间把最初的构想变成文字,也就不至于会出现“为何布兰能当王”的神奇解释。
铁王座没了,这时候选一个自带座椅的人当王是最经济的做法.
一个能看到过去、预见未来,经历了身体残缺,亲眼见证着史塔克家族乃至整个权游世界的兴衰沉浮,等同于先知的男孩,结尾居然如此荒谬,这种荒唐事,就出自神编剧的异想天开。
这样的新闻,当然不愿意看到发生在金庸先生身上。
另外两件小事,记在后面作为结束。
一个传闻故事可以说明金庸在东南亚巨大的影响力。据说在越南,金庸的武侠小说是被翻译得最多的外文作品,所有金庸的书都有越南文译本,而且是畅销书。
上世纪70年代初越南国会议员们吵架,一个骂对方“是搞阴谋诡计的左冷禅”,对方就回骂说:“你才是虚伪阴狠的岳不群”。
记得后来还看到过一本作者是金庸的小说,其中有一个武林高手黑拳僧,不合情理地照顾少年主人公,现在想来应该是伪作,写作水平根本不能与其他相比。
总之,虽然非常遗憾,但现在看来,金庸先生的封笔也是一件好事,让人感到意犹未尽,又恰到好处。
〈完〉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