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燕子姐姐”陈燕华在上海浦东图书馆的学习读书会现场,为观众带来一场声情并茂的分享会。陈燕华认为,人们越来越重视阅读或亲子阅读对孩子的影响,事实上,在“读”之前,还有“听”,没有起步的“听”就没有后来更好的“读”,声音可以带来直接的联想,触动内心的想象。
在陈燕华看来,听故事是孩子接触真善美的第一课,是他们构建人际关系,感受快乐忧伤,体验微妙感情的第一课。从孩子一两岁就可以开始。而且好的故事除了展示真善美,也向孩子展示了愤怒、无聊、恐惧、挫折、嫉妒等等各种各样的情感,使得孩子从故事当中认识这些情感,从而逐渐学习掌握和调解自己的情绪情感。
“听”过故事的孩子,将来往往是学习好手。“因为听故事让孩子获得的能力,包括口语丰富了,对语音敏感了,还会激发了解文字知识的渴求,引导他们走上阅读之路,拓展他们的阅读视野,让他们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思考,养成自己的语言特色,不落入语文课本的俗套。”陈燕华说,孩子听故事都是重复的,会一遍遍反复听,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重复,每次听都是新的经验,他们在用自己内心的力量,慢慢地把自己的小房子搭起来,所以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示范性的语言表述、精彩的语言演绎,对他们的联想是有多重要,这是决定性的。她希望通过声音,小心地领着孩子,一步步走进画面,让他们身临其境在声音的描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音乐更是故事的延伸。陈燕华说,以前录制“燕子姐姐讲故事”,后期是别人做的,现在她开始尝试自己为故事配乐,从大量音乐当中摘选出符合故事主题的曲子,讲话的时候音乐在后面轻轻地陪衬,在不讲话的时候,音乐就是故事的延伸。当然,故事是最重要的,音乐一定要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使音乐成为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帮助孩子在熟悉故事的同时,喜欢上古典音乐。
例如《海的女儿》,陈燕华找了10段古典音乐的选段,可是用哪一个来开场,颇费斟酌,最后选择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而《小兔彼得的故事》,最终选用了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作为配乐。陈燕华发现,古典音乐和讲故事的结合,很受孩子们欢迎。有小朋友在听完《小兔彼得的故事》就跟妈妈说,要学小提琴。
“儿童时代很短,是感受期、形成期,非常容易受影响,并且因为时间很短,儿童相对于成人更不能接受平庸之作,更不能浪费时间,并且儿童时代的印象是持久的,这些印象积累起来就成了他们长大成人后表现出来的人格类型。”陈燕华说,童年是一段最自由、最充满诗意的时光,我们要让孩子人生变得快乐,丰富,有健全人格发展,就要给他们最好文学、音乐、电影熏陶,从小培养他们有一双能够辨别的眼睛,会欣赏的耳朵和一颗挑剔的心。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