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问题”,克里米亚战争的始末

“东方问题”,克里米亚战争的始末

首页角色扮演米亚大陆福利版更新时间:2024-06-10

由维也纳会议所建立、由神圣同盟所维护的欧洲政治秩序,是对法国大革命的一种反动。这种反动秩序既企图扼*方兴未艾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又强行压制各民族的意愿,粗暴地分割和合并各国领土。因此,它为自由主义所不容,也为民族主义所不容。

在一段时期里,欧洲的国际关系常围绕着维护或打破维也纳体系而展开。19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终于把维也纳会议所遵奉的正统主义原则摧毁,也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旧的政治格局。

希腊争得独立、法国七月革命推翻正统王朝、比利时成为独立国家、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意大利实现统一、德意志实现统一、奥匈二元制帝国的成立等等,将维也纳体系完全粉碎了。

20年代在国际关系中曾出现过的那种现象,即神圣同盟为维护反动原则而举行国际会议并决定由某国出兵镇压革命运动的现象,成了历史的陈迹。

最终证明,所有各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决策的依据,并不是什么神圣的原则,而是自己的利益。

维也纳会议后影响国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殖民扩张的狂热。在这一活动中最为典型的英国,在制定其对外政策时遵循的完全是民族利己主义

对于欧洲大陆,它坚持维护均势政策。还在维也纳会议期间,它所设计的欧洲大陆政治格局便是均势:在俄国和法国之间建立起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作为缓冲地带;而在德意志内部又维持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的势力均衡。

后来欧洲局势发生剧烈动荡,维也纳体系被打破,但它的均势政策仍在坚持着,而且同争夺海外殖民利益结合起来。

1833年俄国利用援助土耳其对埃及作战机会,迫使土耳其同它签订条约,取得俄军舰自由出入黑海海峡的权利。条约为期8年。英法两国对此深感不安,明确表示不予承认。

不久,英法两国为争夺在埃及的利益发生矛盾。英国为反对法国在埃及占有的优势,同时又想接近土耳其,阻止俄土条约1840年期满后再延长。

于是就挑拨土埃关系促成了1839年第二次土埃战争的爆发,英国趁机拉拢俄、奥、普等国共同支援土耳其,于1840年与土耳其签订了伦敦条约。

条约规定,土耳其需要时,列强共同保护黑海海峡和伊斯坦布尔。还规定埃及总督(帕夏)应承认土耳其素丹的最高统治权。埃及总督(同时兼管叙利亚)在法国支持下拒绝了伦敦条约。

英国联合奥地利于当年9月进攻叙利亚,于11月将统治叙利亚的埃及势力赶走。同时英国海军又直接进攻埃及,强迫埃及承认了自己是土耳其的藩属。

在这场角逐中排斥了法国之后,英法又联合起来对付俄国。1841年7月,在由英国倡议召开的伦敦国际会议上,英、法、奥、普、俄5国签署了海峡公约,规定由各大国共同保护土耳其,在和平时期一切外国军舰均不得通过黑海海峡。

这就将俄国已得到的权利予以取消英国在维持东欧、西欧的均势政策中,为自己争得了利益。

从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争夺海外殖民利益是国际关系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列强间互相防止任何一方过于强大,是国际关系中又一个特点,以黑海海峡为核心的所谓“东方问题”,是列强间的矛盾焦点之一。

所谓“东方问题”就是列强为争夺已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而引起的国际争端,其中以争夺黑海海峡为核心。伦敦条约和海峡公约就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出现的。

在争夺中失意的俄国仍然强烈地盼望称霸巴尔干地区,因而竭尽全力要取代奥斯曼帝国。1844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访问英国时,在会谈中就公开地说:“土耳其已是垂死之人了…它一定会死掉”。

他主张在进行瓜分时,由俄国控制黑海海峡,英国控制爱琴海。英国则表示对埃及感兴趣。1848年革命的爆发使“东方问题”暂时搁置下来。

俄国在革命中充当了欧洲宪兵的角色,帮助奥地利镇压了匈牙利革命,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这次革命后不久,俄国重新提出东方问题。

俄国要独占海峡和伊斯坦布尔并称霸巴尔干,这是英国不能允许的。法国也不能容忍,而且还反对英国占有埃及。

正是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了克里来从50年代开始的关于巴勒斯坦“圣地管辖权”的争端,成了引发冲突战争的爆发火索。

“圣地管辖权”是指对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保留下来的著名基督教圣段教堂、钟楼和某些帮免权的管辖,教堂钥匙是管辖权的标志。长期以来,天主街会和东正教会在“圣地管辖权”问题上一直存在争执。

沙皇尼古拉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三世为达到自已的政治目的而分别支持那里的东正教和天主教,致使冲突愈演愈烈。1853年初,俄、法两国都对士耳其施加压力。土耳其素丹在法国压力下被迫把圣地教堂的钥匙交给了天主教会。

尼古拉一世立即出面指责土耳其政府迫害东正教徒。他一面动员军队,一面派出特使,要求土耳其素丹承认其境内的1200万东正教臣民受俄国保护。土耳其在英、法支持下拒绝了这一要求。

1853年6月,俄国派军队侵人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10月,土耳其正式向俄国宣战,俄土战争由此开始。

1853年11月30日土耳其舰队在黑海南岸的西诺普被俄国舰队击遗。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于1854年1月4日把联合舰队开进了黑海。3月28日英、法正式向俄国宣战。

这样以俄国为一方,以英、法、土(后来又有撒丁王国参加)为另一方的克里米亚战争便开始了。

英、法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在东方的侵略需要,另一方面是为阻止俄国势力的过分扩张。但是它们还要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因而并不想给俄国毁灭性打击。于是,在把俄国打败后,很快就同它议和了。

1856年3月30日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主要内容是:

交战双方互相归还所占领土,共同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素丹保证臣民的信仰自由,各国不得干涉奥斯曼帝国内政;土耳其与任何一方发生冲突时,将由其他各国进行调停;关闭达达尼尔和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中立。

沿岸禁止建立军火库;多瑙河航行自由,摩尔多瓦收回被俄国占领的比萨拉比亚南部,摩尔多瓦与瓦拉几亚两公国仍臣属素丹,但由各大国共同保护,塞尔维亚仍保留素丹驻军,但由各大国集体保护;阿兰群岛中立化;恢复俄土战前两国在亚洲的边界。

克里米亚战争是19世纪中期欧洲最重要的国际战争,巴黎和约是对沙皇俄国的沉重打击。

一方面使它国内的矛盾尖锐化,不得不走上改革道路,另一方面也结束了它在国际舞台长期占有的“宪兵”地位。国际关系中的旧平衡打破了,法国在欧陆占优势的新格局建立起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