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宗祠
杨屋村是杨一村、杨二村的合称,隶属花都区花城街。北有平步大道,南有永发大道,东有建设北路。杨赤线穿越村中心,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在近年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常住人口已近万人。杨屋村还是出名的侨乡,在美国、加拿大、秘鲁、香港等地都有杨屋村后人侨居,其中仅秘鲁就有杨屋村后代200多人。
立村始祖杨大庭
杨屋村先祖溯自杨氏第六十三世杨辂公,其从钱塘江移居到江西吉安吉水,共育九子,第七个儿子杨云宽由盧陵(今江西吉安)移居潮洲海阳,杨云宽的孙子杨仕益则复由海阳移居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珠玑巷。杨仕益取妻陈氏,育四子,杨心学、杨志学、杨幼学、杨勉学。
据说,宋朝咸淳年间,有皇妃逃出宫,潜藏于南雄珠玑巷,巷人皆惊惧,曰私藏皇妃罪莫大焉,将必有诛戮之及。当时,牛田坊五十八村居,数万之众,无不怨嗟惶惶,杨家四子也陷入惊恐,不得不“变谋远徙”,但事起倥偬,恐迁之后各地分居,再无相聚,后代子孙无从知晓自己同出一本,在临行之际,口占律诗一首:“一枝杨柳发四枝,种栽各处须逢时,耕读勤俭无余事,心志幼勉莫迟疑”,四人名字藏在这首律诗里,诗刻于竹,竹子断开四片,四兄弟各执其一,作为日后相见或后代认祖归宗的凭证。
杨家四兄弟腰插刻诗竹片,泪别父母。与九十七家人一道,砍竹结排,顺北江飘流南下。这也是旧时坊间传说中的“九子下江南”。逃离之际,途遇惊涛巨浪,竹排打散,沉水者无数,先祖庇佑,杨氏四兄弟皆幸免,且未走散,南至五羊城,相土而居焉。
杨家四兄弟逃离南雄故土之后,在开平卜地筑居,取妻生子,繁衍生息。杨家四兄弟共生八子,按辈份皆为“龙”字辈,故有”四学八龙“之说。随着朝代更替,四兄弟八龙子也不断迁移,散居珠江三角洲,仅其广东支系就有诗赞:“太祖南雄珠玑巷,枝叶繁衍永绵长;分散远年难稽考,发族开枝各远昌。高明新会香山县,开平肇邑及镯冈。大坳顺德兼仙洞,恩平新化共阳江。仙井容奇连隔涌,登名古博兴塘浪。鹤山米布同东莞,古劳花县蚌湖乡”,诗中的花县一支就是指广州花都区杨屋村里的杨氏家族。
杨大庭是杨姓第七十二世祖,被公认为花县杨屋村杨姓之开基始祖,第一传人。事实上,杨大庭生前家族的最后居住地是番禺米布,其本人从未在杨屋村生活居住过。
杨大庭娶妻二房,各生二子。大房汤氏生二子,杨宣礼,杨宣义;二房(副室)郑氏生二子,杨宣仁,杨宣智。
杨氏宗族南雄珠玑巷迁入珠三角地区分布图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杨大庭一家生活越来越艰辛,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四处奔波,挣钱养活一家老少。据杨氏族谱记载,杨大庭生辰不详,卒于大元某年的——乌石村。既不是老家番禺米布,也不是儿子后来安家落户的狮岭黄竹坑(现杨屋村),魂断他乡是为不幸,更为不幸的是,直到今天,杨大庭的坟墓都无迹可寻。
杨大庭死后,养家的重担落在了长子杨宣礼身上,他带着弟弟杨宣义开始四处讨饭,明洪武二年(1369)途经番禺黄竹坑(即今天花都杨屋村),受村民热情相待。杨屋村三面环山,土地肥沃,适于耕种,河流绕村而过,灌溉水源充足,且民风淳朴,善良勤劳。兄弟俩商量后,决定不再远行,就地垦荒围田,建房造屋,开基创业。待条件成熟之时,再举家迁徙至此。
杨宣礼、杨宣义兄弟俩落户黄竹坑(旧时杨屋村)时,“与百家姓同居,厥后,我两房子孙繁衍”,人丁兴旺,家族不断壮大,而其他姓氏有的后人单薄,越来越少,断了香火,有的迁徙异地他乡。据传,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颜、钟、胡全部改姓为杨,杨姓彻底成为黄竹坑大户,遂改名杨屋村。
门官神位
宗祠堂号“瑞鳣堂”
杨屋村共有三座宗祠,分别是杨氏大宗祠、宣礼杨公祠、宣义杨公祠。
杨氏大宗祠建于清朝光绪六年(1880),距今136年。方位坐东向西,与宣义杨公祠并排建造,父左子右,正门略有南偏,而宣义杨公祠正门略有北偏,偏幅极微,仪器测知,肉眼几无觉察。个中原缘后人无从知晓,但毋庸置疑,先人必是请过堪舆名家精心设计,定是兴家族旺后人的风水布局。
杨氏大宗祠堂建筑群由主祠堂、衬祠、青云巷组成,主祠形制为一路三进三开间,两侧建有青云巷和衬祠,呈中轴对称。旧时,除祭祀、庆典等活动外,祠堂大门紧锁,想入祠堂则须由两边青云巷进内。现在则全部敞开,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跨进主祠大门,是一片宽敞阔绰、通光性极好的天井,一具四扇双面雕花屏风,将祠堂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屏风后面则是一小天井,跨过小天井是后堂,主要是祭拜祖先的祀厅,“入门三踏到神前”,祀厅贴后墙设木造开放式雕刻神龛,分层供奉着杨屋村先祖的牌位。感念先祖恩泽与庇佑,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重。
祠堂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瑞鳣堂”是杨氏大宗祠堂号,旧时珠三角一带,杨姓族人聚会时,凡提“瑞鳣堂”皆指花县杨屋村宗亲。同时也是杨屋村人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标志符号。其源自祖上汉时杨震“三鳣堂”演变而来。牌匾悬挂于屏风顶端,是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位置。
祠堂格局严谨,三进三出,地理方正,像一台时光机,默默诉说着自己久经沧桑;朱门、青砖,木梁,飞檐翘角、对联、楹联、巨匾高悬,夺人眼目,彰显着曾经的繁华;祠堂内雕梁画栋,杨氏历史人物活灵活现,仿佛向后人展示着杨氏家族的传奇身世。
精巧的木结构
宗祠墙壁主体砌青砖,基础垫麻石。前堂中堂屋顶有灰塑雕像。中堂四根梁柱为坤甸木,其余均为钢筋混凝土,地面铺设花岗岩石。整栋建筑除部分青砖和坤甸木、灰塑还记录着祠堂建造时的辉煌外,其余构件已呈八十年代修缮时的经典元素。比如:钢筋混凝土梁柱、磁砖拼连的壁画,以及壁画所讲述的“八仙过海”、“杨家将”、“百鸟归巢”、“完璧归赵”这些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无不在拉近祠堂与我们的距离。
屋脊上灰塑
听杨屋村老人讲,坤甸木是从印尼的加里曼丹岛首府坤甸市运来的,故称为坤甸木,是当时珠三角一代造船、大户人家建造祠堂常用木材。杨氏大宗祠原来所有的柱和部分梁均由坤甸木建造,见证着当年杨屋村族人家业丰厚,富甲方一方。
杨氏大宗祠在历史上曾有一段时间做学校之用,后来随着学生增多,房屋不够用,则在1978年推倒主祠堂左边的衬祠,在原址上建成二层小楼,当时称为杨大庭小学。直到今天,左边衬祠仍是二层小楼,成为村民食堂,同时也对外营业。右边衬祠则仍保留原貌,作存放杂物之用。现在的杨氏大宗祠已列为花都区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村里老人活动中心。杨屋村原村委干部杨权正介绍说,不少旅居海外的村人,还时不时会打听老祠堂的现状,祠堂已成为维系散布在世界各地杨氏后人的纽带。
大名鼎鼎杨屋人
洪拳传人杨星郎。杨星郎是狮岭杨屋村人,1830年出生,从小师从于朱福之子朱子儒,朱福是洪熙官的第一批徒弟,岭南洪拳“前五虎之一”同时也是广东天地会早期的核心人物。1854年,杨星郎随朱子儒参加花县天地会起义,反抗满清。战场上屡立战功。1894年农历6月24日,清兵进犯三元里牛栏岗,被杨星郎的单刀藤盾队伏击,解除了对江村天地会总的威胁。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念其有功,任星郎为右军先锋。1857年,天地会出现内奸,不久,抗清失败、太平天国灭亡时,杨星郎的师傅朱子儒遇害,杨星朗则秘回花县杨屋村,以授洪拳为业,开馆授徒,分别在杨屋村、花山镇大珠村开武馆,传授洪拳至终老。被后人亲切称为郎公。据《狮岭镇志》记载:“狮岭镇杨一村德滋里杨绍堪(也有文作“湛”)老人家中保存了六代曾叔祖杨星郎使用过的腰刀。这把腰刀曾在起义战斗中使用过,特别是在三元里牛栏岗伏击清军总兵崔大同时立下战功。”现此刀保存在官禄布洪秀全纪纪念馆里。还有一把八十多斤重的大刀和一双军靴,已失联。
花山镇大珠村人武举欧阳清是杨星郎的高徒,其后人欧阳泉、欧阳券被推崇为大珠村洪拳师祖。他们练的铁线拳、三线拳、快拳、连桥拳、双攻拳等拳术套路,以及长棍、大刀、三齿耙、双刀、藤牌刀等器械套路均授传于杨屋村的杨星郎。直到现在,杨屋村、大珠村仍有一大批武术爱好者痴练洪拳,开设武馆,培育后人。很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没人敢公开练武,拳术套路,特别是器械套路因此而失传,特别是杨星郎的关公斩蔡阳刀法失去真迹。
后人为纪念杨星郎为其建庙一所,位处中华里,起名郎圣庙,后人常有拜祭,香火不断,文化大革命时被当成“四旧”破坏。
旅美华侨杨活正。清朝末年,美洲加州发现了黄金,大量华工加入淘金队伍。杨活正六兄弟的祖父就是最早一批加入淘金的华人。像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年轻的祖父辞别亲人,用“竹升”(即扁担)背着行囊,从黄埔古巷登船,踏上寻金之旅。杨活正祖父吃尽苦头,同时也创造了传奇,不久将其儿子杨祯明也带去了美国,后来杨活正六兄弟先后去了加州。
民国35年(1946)前,杨屋村杨章瑛建私塾,对村里孩子进行儒家教育。解放后,该私塾改名为杨屋小学,地址设在杨氏大宗祠堂西衬祠内,后来,村里又零星建几所小学,均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孩子求学需求。1978年推倒主祠堂左边的衬祠,在原址上建成二层小楼做小学校舍之用,当时称为杨大庭小学。不足几年,随着学生的增多,校舍又出现紧张。
正当杨屋村人为择址建校资金不足而一筹莫展时,杨屋村旅美华侨杨活正回国省亲,顺便考察之前捐款修建杨一村中华里排水渠等灌溉水系设施建设情况。
当杨活正了解到家乡建造小学缺乏资金,当场表示非常愿意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事。返回美国加州后,杨活正六兄弟开始筹款,并委托香港同胞、同为杨屋村的杨章瑛带回建校。在杨氏兄弟的捐款资助下,1990年杨屋第一小学落成。后来,六兄弟又陆续为学校的体育馆、教师宿舍楼、电教楼的建设筹款,前后共计捐款人民600万元。
祠堂重修誌
为感念六兄弟的无私捐助,杨屋村第一村小学的体育馆、教学楼均以杨活正父亲杨祯明命名,分别为“祯明电教楼”、“祯明体育馆”。同时,学校墙壁上也悬挂有六兄弟头像,以及“美国————加州文化中心杨氏宗亲功德无量、千古流芳”的刻字。后来,杨二村小学建设时,杨活正兄弟又捐资30万美金。
奥运冠军杨伊琳。杨伊琳的家位于杨屋村草弄二十一巷2号,像众多城中村一样,巷道逼仄,狭窄深幽。听村干部说,杨伊琳获世界冠军后,花都区政府奖励其家人两套商品房,所以旧屋现已无人居住。出生于1992年的杨伊琳,遗传着杨氏族人特有的的精练、机灵基因,如同她的老师评价“从小就显露天生体操潜质,身体线条优美、动作流畅,空翻舒展,动作连接和转体姿势漂亮”尤其是高低杠,无论是外形还是动作,被称为“小霍尔金娜”。
2001年,杨伊琳在广州市第13届青少年运动会上,与队友配合获得团体冠军,而她个人在高杠上获得第三名;2003年加入省队;2005年在云南举行的全国青少年体操锦标赛上,她一人独得跳马和高低杠两面金牌;2007年进入国家队;2008年体操世界杯天津站高低杠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女子全能、高低杠铜牌,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金牌;2010年杨伊琳担任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广东省广州市首棒火炬手;2012年9月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系;2013年,杨伊琳等多名运动员光荣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