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篇为本头条号发布的简阳文史35系列文章之二,请点一下“关注”,关注成功本头条号后,系统将自动推送更新,既方便您收文、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东灌工程“放高产”
邓 仲
2019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和朋友驱车前往张家岩水库,去看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碧绿湖水,波光粼粼;旖旎高山,林深草茂;出水洞口,穿山银水卷波浪。我的思绪回到声势浩大的东灌工程,回到曾经的“会战”“放高产”活动。
那时,东灌工程为了赶进度,给节日献礼,指挥部(县)、营部(区)经常组织名为“会战”、“放高产”的工程进度突击活动。这一天,要起得早,睡得晚,还有工地政宣员现场打气鼓劲,民工们整天处于亢奋之中,像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工程进度往往是平时的二、三倍。
民工在龙泉山隧洞工地用钢钎、二锤打炮眼(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供图)
进水隧洞放高产
1971年,我在东灌工程六营(贾家区)四连(高明公社)劳动。六营承担的是进水隧洞,四连是石工连,专门在牛心山上打石头来供应拱洞子。我那时在连队记工分、搞政宣,算半脱产人员。
1971年底,为了赶进度、早日打通进口隧洞,与五营(红塔区)会师,营部发起了“放高产”的活动。
“放高产”那天,隧洞口悬挂着“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宁舍十斤肉,脱下几层皮!打通进口第一段,一分一秒不能移!”等鲜红醒目的标语,广播里播放着激情悦耳的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和“六营指战员好样的!我们要:心往洞里想!劲往洞里使!汗往洞里流!争取放高产的伟大胜利!”等鼓劲的声音。
天刚麻麻亮,星星还挂在天上,放高产的活动就开始了。千军万马干劲十足,声势浩大。
打石头的师傅,甩开臂膀,叮叮铛铛打石头的声音响彻山谷;拉架车的战士,一人一车,要拉三根条石,从山上飞奔而下,有时腾空好几丈远脚才落地。
我和内江知青哥大(蔡重光)属后勤人员,被抽调到隧洞口抬水泥、河沙进洞子。洞子斜度很大,路湿湿滑滑的。我俩头戴藤帽抬着200多斤一筐的河沙或是两包水泥,一手掌着扛子,一手杵着棍子,喊着“哼哟!哼哟......”的号子,小心翼翼往里走。汗水大颗大颗的流下来,只能用衣袖揩一揩。越往里走,空气越差,放炮过后,洞里烟雾弥漫。那时通风的条件很差,通风是用竹子编成的竹笼,外面糊上一层层报纸,再刷上桐油,有的地方还有小洞,用鼓风机将放炮的烟雾排出,烟雾根本排不完。洞里的炸药味和未排出的烟雾迎面扑来,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洞里的人们却干得热火朝天:排险的用钢钎将一块块有危险的岩石撬掉;架厢的迅速地将做好的木拱安上去;石匠师把一块块几百斤重的条石、拱石砌上去,填满片石,灌满灰浆…….那情景让人干劲倍增,勇往直前。
吃过晚饭,又接到了继续放高产的通知,于是挑灯夜战。这天的“放高产”,工程进度是原来的两倍多,鼓舞了士气,贾家营负责的进水隧洞进展神速。
1972年4月26日21时10分,全长6273.73米的龙泉山引水隧洞全部贯通,10月1日试通水成功!
渡槽施工(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供图)
天灯渡槽放高产
由于从都江堰流过来的东风渠水流量远远不能满足简阳的用水需求。1972年,我又参加了东风渠扩渠工程。
我们高明公社,由贾良华*带领全公社一千多社员,到龙泉驿区、柏合乡、天灯大队参加扩渠。我和内江知青蔡重光、成都女知青张雪峰、回乡女知青刘学文,到连部搞政宣。
工程实行军事化管理:公社是一个连,大队是一个排,生产队是一个班。我们把劳动当成作战,把工地当作战场,因此也习惯把社员叫做战士。我们高明公社的工地,足足有两华里多长,其中工程最艰巨的,要数天灯渡槽。
为了提前完成任务,连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打一场“放高产”的战斗。连部领导特别强调:“政宣组的同志们一定要跟上!鼓舞士气,打好放高产的漂亮仗!”我们政宣组研究,这次放高产,决定用快板的形式现场直播,表扬先进,鼓舞大家。
凌晨两点,炊事班的师傅们就起床做早饭了。五点左右社员们就来开饭了。我和张雪峰,扛起喇叭,背上扩音器,对着炊事班就表扬:扩渠工程放高产,后勤工作走在先。工作要艰苦,要数炊事班。每当战友睡得憨,炊事工作忙得欢,刷锅洗菜又淘米,丢下菜刀拿火铲,为了战友打胜仗,菜饭做得香又甜!
我们来到工地,看到七排的班长周家良,一个人冲在前面。当着全排的战士,我们打起了快板:七排班长周家良,天不见亮就起床,拿起箢篼和扁担,迎着晨霜奔战场!
我们看到青年女子班与男社员你追我赶竞争的场面,来了灵感,在广播里,满怀激情地表扬她们:年轻漂亮女子班,飒爽英姿放高产。敢与男儿争高下,硬是顶起半边天。
在那个轻物质重精神的激情岁月,宣传工作,还真的管用,大大地激发了淳朴社员们的积极性。
“天灯渡槽”是我们连工程的重中之重。连长钟国才亲自挂帅,亲临第一线指挥。石工、抬工、土工协同战斗,架架车、手推车,搅拌机一起上,指挥员、战士、男兵女将从凌晨天不见亮,一直干到满天星星的晚上。为此,我饱含深情地写下了一篇《天灯渡槽放高产》的文章:
夜晚,我满怀激情,站在天灯渡槽上。首先,跳进眼帘的是电灯的银河,闯进耳鼓的是机器的欢唱,奔过身边的是人群的洪流,扑到脸上的是大*热浪!这里虽然没有弥漫的硝烟,但有热血沸腾的战旗飞扬!
啊!沸腾的工地,激烈的战场,英雄的水利战士,革命的雄兵猛将!奔忙的脚步把放高产的战鼓擂得震天响,横飞的汗雨把严寒的冰霜化成灿烂的泥浆。好一群猛虎出山林,好一场蛟龙闹海洋。今夜的天灯渡槽啊,正进行着一场关键性的漂亮仗!
工地就是战场,渡槽就是前方!哪里需要,只有一个念头:上!哪里艰苦,只有一个决心:闯!在这里,分不出干部群众;认不清男兵女将。只知道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指挥员高大的身影!哪里有欢笑,哪里就有朝气蓬勃的小伙儿;哪里有歌声,哪里就活泼快乐的姑娘!
在这偏僻的乡村,祖国的脉博照样激烈地跳荡;在这严寒的深夜,战斗的琴弦弹奏着跃进的乐章!人们踏着一致的步调,怀着共同的愿望。合作一致的节奏,朝着共同的方向。辛勤的劳动,一定换来银水渡新谷,渠水绕山冈。晶莹的汗水,必将化作银色的棉海,金色的稻浪。
站在天灯渡槽上,我不由得心潮翻滚,心花怒放!我爱渡槽雄壮而美丽,我更爱祖国美丽又雄壮!
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心灵的语言,写成赞美的诗行;
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缤纷的彩墨, 画出英雄的群像;
如果我是歌手,我要放开嘹亮的歌喉,唱出心中的欢畅!
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水利战士,但也感到无比幸福,无尚荣光!因为我用自己的双手,把家乡打扮得更加壮丽,更加漂亮!因为我用自己的汗水,把伟大祖国浇灌得遍地绿茵,遍地春光。
是,我怀着满腔的热情,美好的理想,又转身投入到了人群的洪流,放高产的热浪……
张家岩水库施工(成都市东部新区水务监管事务中心供图)
张家岩水库放高产
1974年3月,张家岩水库主坝出现了渗水的现象。简阳灌区工程指挥部,立刻调集贾家、石板等5个区的民工上千人,组成5个区指挥部,开展了一场“整治张家岩病害工程”的大会战。
贾家区指挥部由樊体全担任指挥长。樊体全,结实英俊,高高的鼻梁,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走起路来精神饱满,说起话来声音洪亮。他是朝鲜战场上尉连长转业,身上有一股打不倒压不垮的精神力量。解放前,他毕业于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大家都说他是双料大学生,他敢打敢拼,很有组织能力。
1972年5月1日,全县在简阳召开“龙泉山隧洞全线胜利贯通庆祝大会”,樊体全当时在六营(贾家区)任副营长。他精心挑选了100民工,组成“贾家隧洞仪仗报喜队”。这100人的水利战士,头戴工程安全藤帽,身着崭新的工作服,脚蹬亮哗哗的长筒水靴,肩扛打隧洞的长钢钎,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激情飞扬。在樊体全的指挥下,仪仗队由彩车、宣传车、彩旗队引导,迈着正步,高呼:“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的口号,绕简阳城区一周,向简阳人民报喜。仪仗队矫健的步伐,嘹亮的口号,雄伟的阵势,再加上樊体全刚劲有力的指挥声,仪仗队轰动了整个简阳。简城万人空巷,人们纷纷涌上街头,夹道欢庆,观赏这难得的盛况。从此,樊体全在全县出了名。
为了抢工期,东灌指挥部决定在国庆前搞一场“放高产”的大会战。
1974年9月28日,天还没有亮,贾家区的全体民工,就在大坝上集合了。樊体全指挥长,用他宏亮的声音在作动员:
贾家区的全体指战员同志们:
国庆节快要到了!我们要用突出的产量,优异的成绩,向祖国献礼!大家知道,我们贾家区,历来在工程上就是第一名。近来兄弟石板区攻势很猛,他们增援了民工,派来了拖拉机,要与我们一决高下。我们要发扬敢于吃苦,敢于打硬仗的精神,保住我们的第一名。大家有没有决心?
“有!有!有!”民工们振臂高呼,声音响彻山谷。
樊指挥长鼓舞大家:如果今天大家完成了任务,拿下了第一名,我到区上去搞肉,给大家打牙祭!
大家非常兴奋,报以热烈的掌声!
樊指挥长最后说:今天,我们区指挥部的全体人员,也要参加放高产,我也和你们一起参加战斗!
这次放高产,贾家区指挥部分兵三路:一路是水路,用木船装泥土;一路是旱路,用架车拉泥土;一路是机械化,用手扶拖拉机运泥土。
樊体全指挥长,上穿着背心,下穿着短裤,肩上搭着毛巾,拉着架子车走在最前面。他拉中扛,我和高亚夫随他左右拉“飞娥儿”。上坡,他喊着号子,奋力向前。我们也拿出吃奶的劲,大步大步往前走,绳子在我们的肩上勒出了一条深深的红印记,汗水大颗大颗的滴在了路上。下坡,樊体全一个人牢牢的抓住车把,飞奔而下,有时要跑五、六米脚才踮一下地,我们飞快的奔跑都撵不上他。迎面而来的指战员都为他鼓掌叫好。指挥长亲临前线,身先士卒,大大激发了贾家指战员的激情,人人奋勇争先,个个不甘落后。
一位姓夏的师傅,是拉架车的高手。他一人拉一辆架车,每车有2立方土左右。他拉车不是在走,而是在飞。他在高高的坡上,拉着架车往大坝俯冲而下,整个人高高地悬在了空中,全靠双手掌握平衡,有时飞奔十多米脚都不落地。到了大坝,一个180度的漂亮转弯,车尾稳稳的停在了坝上。看夏师傅驾车,就像在看杂技,是一种享受。
晚上九点,大会战结束了,贾家区获得了第一名。我连夜写了一篇广播稿鼓舞士气,在喇叭里广播。
樊体全指挥长没有食言,第二天,他就到贾家区供销社搞回了几百斤猪肉,每人半斤,大家美滋滋的打了一顿牙祭!
本文作者:邓 仲,曾任贾家教办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阅读写作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任简阳市老年协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