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叶蓝 环球时报记者 陈青青】香港特区政府日前向立法会提交《2024年成文法(杂项规定)条例草案》(下文简称条例草案),对多条条例作出杂项修订,引发香港社会对于推进“去殖民化”的关注。
让香港法律与时俱进
据港媒报道,根据条例草案,相关条例中“女王陛下”“总督”及“立法局”等字眼都将废除。同时建议以“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取代“总督会同行政局”,以“特区政府”取代条文中的“官方”(英文文本内的Crown)。
香港律政司发言人表示,条例草案内的修订建议由不同政策局提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轻微、技术性和无争议性修改,但对更新或改善相关法例大有帮助;另一类是含有法律适应化元素的修改,让香港法例得以与时俱进,以配合香港在“一国两制”宪制框架下现代法治社会的地位。条例草案5月10日已刊宪,将于22日提交立法会审议。
身兼港区人大代表的立法会议员陈曼琪早在2022年9月就曾致函香港律政司司长和立法会司法及法律事务委员会主席,要求加快完成本地法律“去殖民化”。去年11月,她又表示,希望部分条文“去殖民化”工作可以先行处理,例如直接独立删除《刑事罪行条例》第200章第5条“袭击女王罪”。有评论称,只有对这些殖民主义观念和政策进行反省与修正,香港才可能解决社会的深层次矛盾,成为一个真正公平、高效和持久繁荣的经济体。
地名是否应该修改?
法例的修改引发香港社会对于街道名称是否需要更改的讨论。英国侵略者用武力占领香港后以多种方式更改地名,主要有4种:一是用来宣示“占领权”的命名方式,如英国侵略者登陆香港的水坑口被其命名为“占领角”。二是用英国女王和王室贵族的名字命名街道,如维多利亚公园。三是用历代“港督”的名字命名街道和建筑,像香港大学所在地“般咸道”,就是以香港第三任“港督”般咸的名字命名。四是用侵略“有功”的军官和贵族名字命名街道。伊利近(内地译为额尓金)曾率领英军攻入北京并下令火烧圆明园,白加士(内地译作巴夏礼)也是火烧圆明园的始作俑者,“今天,刽子手的名字仍高高竖立在香港的街道上”。
去年两会期间,11位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对香港地名等进行“去殖民化”。他们表示,英国殖民者更改地名是为了在文化上隔断香港与祖国的联系,若不抹去殖民统治色彩的地名,恐助长“恋殖”情结、引发新的政治风波。还有立法会议员提出,可以考虑以中国杰出人物命名香港公众游乐场地。不过,也有声音认为文化层面应尽量宽容处理。香港民建联议员周浩鼎称,香港最大优势是中西文化荟萃,如果这些文化特色都抹去,难向国际展示香港多元包容。也有人表示,“去殖”肯定是要做的,但挑选什么时机、是否从改街名入手,都可以讨论,并建议若改名暂时有难度,那么可以在具有强烈殖民地色彩的街道或者一些位置,立一些说明的石碑,说明争议点的历史事实。
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法学教授傅健慈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香港特区的地名“去殖”有必要性、可行性,但不应“一刀切”。一些有时代特色的建筑、路牌等具有“打卡”观光的意义,是香港文化历史古迹之一,与法律性质不同。他认为,香港地名的更改需谨慎处理,可以在加入中国元素的同时保持国际化特色,彰显香港的包容共存。
进入“去殖民化”快车道
香港商人、全国政协委员杨莉珊2022年12月撰文称,自2014年的非法“占中”及2019年的“黑暴”以来,香港的“去殖民化”一直备受关注。香港的殖民主义遗毒不仅在文化层面对香港的发展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已经突破了文化的范畴,演变成政治议题。香港资深电影导演严浩称,2015年非法“占中”事件发生之后,作家陈佐洱就表示,香港没有“依法实施‘去殖民化’”造成内耗。到了2017年,陈佐洱再次警告,导致非法“占中”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去殖民化”做得不够,这个错误不纠正,对香港来说是个祸。结果两年后“黑暴”就发生了。文章认为,强化爱国教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纠正被扭曲的历史,“去殖民化”绝不是一些人所谓的“消音灭口”,而是为了推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为了港人的切身利益,为了让香港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13日“识港网”的一篇评论称,常有人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若是不去争取人心,任由别有用心之人以“包容”的幌子掩饰港英“殖民主义”的毒害,必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幸,随着“爱国者治港”的稳步推进,“去殖民化”的工作阻力已经大减,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得到逐步改善,例如教育改革、增加爱国主义教育、推行公务员宣誓拥护《基本法》和效忠香港特区、落实选举制度改革等,如今针对法律条例的修订草案更代表上述工作进入快车道。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