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在自驱力不足?

为什么内在自驱力不足?

首页角色扮演逆天行者更新时间:2024-05-07

很多人提到自驱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如何提高自身的执行力”,“制定了计划但没有完成”,“心神易乱”,“注意力容易受外界影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里提供一个视角以根绝这个问题。

简单的行为背后蕴藏着复杂的逻辑,最终行为是内心的折射【内化于心的外在呈现】。

首先,看见一问题,我们要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结果?

逆推到我们从小所处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意识形态和从小身处的环境、文化氛围、原生家庭环境有关。真正的改变需要由内而外的改变。大多数人们陷入焦虑之中,在追求一个结果,而真正的改变是需要改变“因”而非“果”,需要向内求,转变内在动“因”,命运的齿轮由此刻开始转动,以此推进,顺水推舟,结果便会随之变化。

“因”便是这个人的性格,精神内核不同则导致二者最终结局不同。

由内而外的提升你的文化底蕴。

文化属性,就是指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基本的文化素质表现)。 这是一种思想程序,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可以形象地说:“你的衣、食、住、行、言,处处都在从侧面折射出你的基本层次”。

比如,在天道中,丁元英详细描述了人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在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背后的人思维惯性上的内在规律。

从古往圣人的言语之中,我们要看见事物自主、自在的状态,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底层基本规律,指引者可以为我们传道解惑,我们要发现自己的天赋认识到自己的性格是独一无二的,找到“我”。

所以人一定要自学自悟,对事物/人性/万事万物、领域的理解,要靠自己的悟性,别人悟道的不属于自己的“道”,要找到属于符合自己内心的那个“我”,然后基于此发展。

得道成佛是自己的事,世上没有救世主,人唯有自救。得道法门也就是找到那个“我”,也只能依靠自己去寻找,因为每个人都不同,性格,经历,家庭,每个人的底蕴不同,生长环境不同,经历的人和事皆不同,看见一件事得出来的结论也会不同,只能靠自己觉知悟之。

即使是同一篇文字、讲演、电影,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同的,唯有自悟,不是靠自己觉知悟之的,不属于自己。任何由别人给予自己的,终究是别人的结果,给了也是消耗品,那是别人的东西,不是属于自己的,终究拿不住,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东西。

之所以一个人可以将一件事情做好,有两个层面的原因,【思维】【心境】。一个是独立思考的逻辑分析能力;另一个是心境上的情绪内核稳定,二者缺一不可。一个人首先要在“心态”上通透,然后做事则可以干脆利落,简洁果断;心态上不通,想不明白的事情,则会出现反复、犹豫,纠缠不清,由于内在不清净,心是如此则做出来的事情也同样如此。因此,必须从“因”入手,心态上首先发生了改变,做的事情才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执行力和高专注由何而来呢?——> 心境通透,对这件事已然悟明白了。于是便会觉得处理起来十分简单,看待问题能够一针见血,找到问题所在的核心。因为命运始于一个人的内在动因,结果是由内而外的呈现。我们总是在纠结那个结果,为什么是那样子?实际上是因为开始的“因”不对。悟便是找到了那个真正的自我,而非由身体控制的那个自我意识,改变了内“因”,于是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所以开悟的时间节点很重要,因为人的时间、生命是有限的,一个人六岁就种下了这个“因”,到26岁的时候已经20年了,而另一个人40岁开悟,所剩的时间寥寥无几,加上各种枷锁,错过了黄金时机,不占天时地利,想要逆天改命,何其困难。

这个“因”起初是起心动念的意识,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而这个“因”刚开始是受到文化属性影响的结果,例如,一个学校环境中的文化氛围,然后逐渐缩小到一个班内环境中的文化氛围,一个家庭中的家庭氛围(夫妻双方的生存状态/相处模式/教育模式/沟通方式等综合因素),家庭是最小单位的文化属性/文化底蕴。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上下一心,统一价值观),都是这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它决定了我们朝哪个方向去走,这便是“因”。而我们的性格,受这种文化属性长期以往的熏陶,儒家文化、消费主义、道德、社会评价等等,我们无意识存在于一个弱势文化之中,而一种自强不息,一切靠“我”决定,找到自己清晰的目标,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因,没有建立起来。更可怕的是,这是存在于潜意识之中的,在早期已经形成的性格中的一部分,像一个程序背后默默运转的机制。

道是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人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效法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自然而然。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所以通过你的行为表现,一眼便能看透你骨子里的东西,你不需要刻意的去掩饰什么,这毫无意义。文化属性对个人来讲,是透视一个人的受教育情况及生存环境情况的理想工具。而社会是个人的放大,个人是社会的缩小。在国家层面,社会的本质是技术、制度和文化的总和。在个人而言,个人的实力,是技能、价值观念和原则,学识和内涵的总和。个人拥有的这些素质,是决定命运不同的根本所在。

因此,关于如何修己修心的方案,天意无私,大道归一,万法汇流,殊途同归。

道家追求心灵自由,推崇人、社会的自然状态,“治人事天,莫若啬。”只有去掉穷奢和过分的私欲膨胀,才能建立人与万物之间互利共生、相互依存、融合无间的和谐关系,理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才符合“长生久视之道”。

《鬼谷子》中本经阴符七术,内修以“盛神” “养志” “实意”:合自然之道,以求养神以通窍,养志以蓄威,实意以储存信息。而后 由内而外运用内在精神,内心的外用:以“分威” “散势” “转圜” “损兑”为主。

持枢描述的是一种回归自然,天然合一的思想。鬼谷子对天道的深刻透析: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

顺天时者昌,逆天行者亡的客观事实,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要因势利导、顺势为之,不可逆道而行的中心思想。

素书中将自我觉知的人生层次分为四个境界:

自然境界:依照社会习惯或者是依照本性而为。跟随天地的运转而运转。
功利境界:明白自己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会努力奋进,以换取更高的收益。
道德境界:为民生谋福利,人是社会,是全体中的一部分,即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在公而不在私。
天地境界:圣人修行,修身修心,在天地境界中“赞天地之化育”,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一切皆顺天道。

境界不同,则人生的见识的世界也不同。

老子《道德经》中修心养性,致虚、守静、复根,心态不平,万事不成。心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

诸葛亮《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曾国藩在家书中曾提到: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一曰慎独则心安……,………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
学》之所谓“自谦”。

各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志,终不失为上策。沅信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工夫,到处皆坦途矣。

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洁身自好,严于律己,节欲莫贪,克己复礼。
节制锋芒,谦和退避;激流勇退,养精蓄锐。
事缓乃圆,好从慢得;从缓待变,应对自列。
惟柔以制刚狠之气,惟诚以化顽梗之民。

无论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爱必兼爱,成不独成”,还是佛教的“真如”“圆融”,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鬼谷子的本经,持枢,素书的人生境界层次,殊途同归。天地万物的本性来自共同的本源。

人生是一场修行,在红尘中炼心,愿你有出世的智慧,和入世的手段。出世之心不着相,内心宁静而祥和,顽铁能炼成的精金,出淤泥而不染;入世之事力求将事情做到极致,看清游戏,遵守游戏规则,享受这一切,通过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能量,战胜种种难关,克服挑战,去经历,去感悟 ,知行合一。

不禁感叹,道理的尽头是大道至简,事情的尽头是顺其自然。红尘凡世间,文化属性的渗透无处不在,个人的修行从修心开始,无论去往何处,你依旧是你。这里便是我们历练的开始,在红尘中修行。

今日湘苹给您分享完毕,如果有什么疑虑可以留言哦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