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九大行星各位应该听到耳朵长茧了,每次都宣布找到了第九大行星,但很可惜都不了了之,次数多了大家有些审美就疲劳,但这次有相关领域的科学关于第九大行星是一个黑洞的推测着实吓了种花家一大跳,这自家后院里居然隐藏了一头宇宙中最为黑暗的巨兽,能不让人脊背发凉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下关于第九大行星的前世今生。
关于第九大行星,我们还得从赫歇尔发现天王星开始说起,1781年3月13日,赫歇尔用自制150毫米的反射镜在双子座内发现一颗移动的星星,通过连续一段时间的观测,赫歇尔认为可能是一颗行星或者彗星,他将这个发现通知了皇家天文学家内维尔·马斯基林,并得到回复,确认是一个圆形轨道环绕太阳公转的天体,但仍然没有确认是否是行星。
天王星
此事在天文界传开后,俄国天文学家安德烈·约翰·勒克色尔估计出它的轨道约为地球和太阳距离的18倍,德国天文学家约翰·波得认为这是一颗行星。在1783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证实赫歇尔发现的是一颗行星,至此天王星的发现被确认。
其实海王星已经被伽利略在1612年12月28日观测并记录,只是伽利略没意识到这是一颗行星,次年1月27日又再次被观测到,由于伽利略望远镜分辨率关系,并没有发现位置的细微变化,他认为这是一颗恒星,伽利略与海王星发现失之交臂。
近红外波段的海王星,大气层中的甲烷带很明显,4颗卫星:普罗狄斯、拉瑞莎、加勒蒂
天王星被发现以后,天文学家在观测天王星的轨道时,发现其与计算轨道偏差越来越大,1821年亚历斯·布瓦根据这个偏差认为天王星轨道以外还存在一颗大质量的天体,在影响天王星的轨道。1846年法国工艺学院的天文学教师勒维耶,根据观测到的摄动,独立计算出了那颗尚未发现的行星轨道。1846年9月23日,海王星被发现,与勒维耶计算的位置相距不到1°
勒维耶发现天王星是牛顿经典力学的辉煌时刻,当然这个辉煌还在持续,因为天文学家发现海王星的轨道和天王星类似,受到一个不明天体的摄动导致其计算轨道与观测不一致。因此新一轮的行星搜索计划开始,这就是是X行星的来历。
汤博来到洛厄尔天文台工作以后接手了这个拍照、对比搜索行星的枯燥又无聊的工作,其实这个方式也是现代搜索小行星和彗星的方法,只不过现在由计算机自动对比,而当时却要肉眼比对两张照片不一样的地方,对于一张照片中无数个星点,这个工作简直就是大海捞针。1930年2月18日,汤博经过一年难以想象的工作后,搜索到了一个移动的星点,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冥王星的“第九大行星”。
既然第九大行星已经找到,为什么还会有第九大行星?冥王星曾经占据九大行星末位的76年之久,但在2006年却被开除出了九大行星行列,尽管还保留了它冥王星的名字,但给其重新编了个小行星序号:134340 Pluto,当然这是有原因的。
这三个参数使得冥王星看上去并不像一颗行星,因为它直径不够大,而且轨道偏心率很高,当然这不是关键,剥夺了冥王星行星地位的是2003年10月31日发现的阋神星,因为局限于当时的观测等,一度以为阋神星直径比冥王星还大,而且早先发现的赛德娜(直径995±80千米)与夸奥瓦(直径1074 公里)等,因此让国际天文联合会颇为尴尬,如果冥王星是第九大行星,那么阋神星就应该是第十大行星,但看来柯伊伯带似乎有一大波和阋神星类似的矮行星,难不成一直给编号,直到太阳系二十大行星?
所以200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冥王星开除出了九大行星行列,这似乎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第九大行星发现者的巨大诱惑又将天文界搜索行星的热情给点燃了。
猜想中的第九大行星?在开始正式介绍第九大行星搜索的计划之前,我们先来介绍几个不靠谱的猜测,因为很多朋友容易将这些猜测和第九大行星搞混
大家对这个天体应该最熟悉,因为在2012年12月21日来临之前,曾经是非常热门的一个传说,一颗名为尼比鲁的行星将回归太阳系,这颗以2万年为周期的行星在一个极椭圆轨道上运行,它的回归以及巨大的质量,将会令太阳系各大行星轨道大幅异动,甚至可能和行星碰撞。
其实这是1976年撒迦利亚·西琴在研究美索不达米亚的的历史中发现存在十二个天体,除了我们已知的九大行星系列,其余的都是我们未知的行星。而玛雅历预测,在2012年12月21日将会有大事发生,因此将玛雅的历法与十二个天体的传闻结合了起来。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尼比鲁子虚乌有,12月21日安然度过,然而又有人提出旧世界已经进入另一个维度,我们生活在新世界的维度中!呸呸呸,你话多,你有理!
1984年和2010年,两个古生物研究团队通过生物灭绝周期研究发现,5亿年来的的生物灭绝周期大致在2700万年左右,为解释这个说法,两个天文团队分别提出太阳黑暗伴星的说法,认为太阳存在一颗褐矮星大小的伴星,根据灭绝周期推出这颗伴星的近日点为一光年,远日点为三光年。
其实太阳黑暗伴星的说法挺有道理的,根据恒星从星云的金斯不稳定性坍缩到博克球状体开始,有可能会在内部分裂诞生2-3个坍缩区域,每个区域都可能诞生一颗恒星,一般原生的双星或者三星系就是怎么来的,而且银河系中双星比例很高,如果分裂的区域质量不够,诞生褐矮星也属正常,因此推测太阳存在一颗黑暗伴星的理由是成立的。
当然伴随涅墨西斯星的传闻是各种末日谣言,不过如大家知道的那样,都没有发生。涅墨西斯星说法也随之销声匿迹。
堤喀的的说法是1999年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的天文学家约翰·马泰塞和丹尼尔·惠特迈尔提出的,据他们对长周期彗星的轨道不规则研究,认为在太阳系边缘存在一颗巨型气态行星,不过遍历NASA的广域红外线巡天探测卫星(WISE)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后,并没有发现类似的踪迹,因此堤喀的说法也被排除。
第九大“行星”是一个黑洞?最近英国杜伦大学的物理学家雅各布·舒尔茨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杰姆斯·恩温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因为各种观测都没有发现这个影响柯伊伯带天体的公转的“行星”,很有可能这就是一个无法用普通技术手段观测到的黑洞,而且他们根据对天体扰动的规模,计算出这个黑洞的质量大约为地球的5-15倍,距离太阳约为300~1000个天文单位,周期约为3万年。
根据这个质量计算,它的史瓦希半径约为45毫米,和一个橙子差不多大小,当然尽管可以计算史瓦希半径,但它却不发射任何信息,而且距离遥远,稀薄的物质形成的吸积盘微弱辐射,我们难以观测。
黑洞假说解决了难以观测的问题,但这个黑洞说引出了另外几个问题:
原初黑洞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初期,超高的物质密度,任何的扰动即可达到局部坍缩形成黑洞,这些黑洞可以一直在宇宙中存在而保留到现在。当然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原初黑洞是否存在,但有科学家怀疑LIGO首次探测到的引力可能来自原初黑洞的合并。
不发射电磁波,我们不能用可见光波段观测,吸积盘X射线可能极其微弱,我们没法用X射线波段观测,射电波段的局面也类似。唯一有的手段就是引力透镜,这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预言中的引力弯曲光线的原理,而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了很多事实上的引力透镜,现代天文中已经将引力透镜作为重要的辅助观测手段。
另一个观测手段就比较有趣了,因为原初黑洞诞生和暗物质可能相关,因此在这个原初黑洞周围可能会存在暗物质晕,有一种理论是暗物质湮灭模型中,暗物质可以湮灭成光子!2014年12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对来自英仙座星系团及仙女座星系的X射线进行了分析,研究人员在X射线光谱中发现了一种微弱的非典型性光子发射的信号,它们无法归因于任何形式的普通物质。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假想中的暗物质粒子:“惰性中微子”湮灭时发出的光子。
理论上这个原初黑洞周围的暗物质晕密度可能会很高,因此我们观测到这种湮灭的机会也会增加,不过这比起引力透镜来,似乎难度上更高一些。
这个黑洞对地球有影响吗?太阳系后院的黑洞,绝对是一个令人惊悚的话题,不过从理论上来看,如果和太阳之间存在稳定的圆形轨道,其实没啥大影响,但如果是一个离心率极高的轨道,那么它的近日点可能会到达冥王星轨道以内,很显然这种影响将会极大。
不过却不是黑洞的因素,而是其质量,可以想象下,这个大质量天体经过柯伊伯带附近后时就如一只大象闯入了瓷器店,这些脏雪球会被扰动会成为周期彗星,好处是我们可能经常看到彗星,坏处是上一次是恐龙灭绝,这次是可能是人类的灭绝。
不过每次第九大行星的传闻出现,总是伴随这个中惊悚的话题,也许此次黑洞假说论也会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被再次否决,当然这对于围观群众是天大的好事,但横亘在天文学家面前的依然是那个悬而未决Planet X!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