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两个时期最为中国人骄傲,一是唐初、二是西汉时期。这两个时期中国武力强盛,万国来朝,更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实力。提及唐初强盛之势,人们能说出许多名将,但有一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被我们遗忘。他就是王玄策,出使西域为印度所辱,一怒一下从尼泊尔借兵不足一万,竟差点灭印度一国,最后印度赔礼求和才退兵。
王玄策出使之路与搬兵之路
唐初时期,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印度半岛建立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其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三是看看我们的文成公主生活过的怎么样。但此时的印度发生了政变,别忘了,那时候没卫星,也没手机,只有信鸽和邮差,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于是照常上路。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2000人马半路伏击,除王玄策、蒋师仁外从骑皆遇难,王玄策被擒扣押。
王玄策
虽远必诛王玄策被抓了,王玄策又逃出来了。他怎么逃出来的史籍未载,大约就是月黑风高之夜,他和蒋师仁趁看守不备,夺关下钥而奔,逃出生天。
这时一般人的选择是从速回到唐境,向太宗汇报一切,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正确处理这一外交事变,可是王玄策却没这么做。
王玄策精明强干,性格刚烈,他觉得身为大唐使臣被叛臣所虏,是人格和国格的双重羞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又觉得如果回到唐朝走外交程序来雪耻实在太慢了,于是他和蒋师仁商量——
这点小事,我们自个了解了,不要替国家添麻烦!
二人再次渡冰履雪翻过喜马拉雅山脉,经历九死一生,回到了泥婆罗(尼泊尔),由于吐蕃的松赞干布同时迎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泥婆罗的赤尊公主,所以当时的泥婆罗王那陵提婆大约可以算是唐太宗的干亲家。
于是王玄策就以松赞干布及唐太宗的名义向尼泊尔王借兵,经过一番如簧之舌的东拉西扯,尼泊尔居然借给了他七千骑兵,王玄策又命蒋师仁入吐蕃,向松赞干布借兵,又借来一千五百兵马。
王玄策同时还檄召临近处各大唐藩属国,以大唐讨逆之名征招人马,这次又征来一千人,此时王玄策属下的部队已经近一万,没有一个是唐朝人,是一支地地道道的联合国军。
描绘印度社会的壁画
一雪前耻王玄策就带领这支杂七杂八的部队*回印度,以天降雄师之姿所向披靡,从北向南横扫一切印度国的阻挡力量,秋风扫落叶一般直取阿罗那顺所在的都城茶鎛。
阿罗那顺惊闻王玄策*来,迅速集结六万兵马防御,其中一部分是有印度特色的象兵。
象的躯体魁伟庞大,生性聪明,通人性。它们虽行动缓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
公元前600余年,印度就开始训练「象兵」,群象冲来,黑压压的一片,刀枪不入,势不可挡;敌军往往惊慌失措,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象兵
在甘地斯河畔,阿罗那顺又试图以象兵的强大威力,碾压掉王玄策的联合军团。
谁知王玄策早有准备,他效仿田单的火牛阵,征集了数十条水牛,在牛角上缚上兵刃,尾上缚苇灌油,以火点燃。火牛冲进象阵后,引得大象纷纷惊惧奔跑,结果反而冲进印度军阵,把阿罗顺军踩得一塌糊涂。
王玄策趁势挥兵掩*,结果包含象部队在内的阿罗那顺军战死三千,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毙的则有一万之数,被俘虏者至少一万一千人,败势之惨可谓落花流水。
火牛阵
阿罗那顺无奈,只好收罗残部死守茶鎛城,王玄策率兵围城,就地打造的云梯,弩车,用上了唐军的各种攻城手段,这一国之都城竟然三日即告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
阿罗那顺逃到了东印度,从东印度王尸鸠摩那里搬来救兵,企图反攻。
王玄策设分兵用计引阿罗那顺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那顺残部,活捉阿罗那顺。最后,阿罗那顺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阿罗那顺的部从一部分被做战利品带走,“余众尽坑*,远近城邑降五百八十所,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天竺震惧”。
中印度由此平定。
由于东印度援助了阿罗那顺,王玄策准备乘胜追击,此时他已经率军从北印至中印到东印打了一个对穿 ,整个印度的北部都被他的军锋扫过,他的声势把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连忙送马万头、金银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王玄策这才罢休。王玄策救出被俘的其他外交官员,将阿罗那顺披枷戴锁装进囚车,带着战利品回国述职。
王玄策凯旋而归,他去印度时只有三十人随行,去尼泊尔仅以身免,他执阿罗那顺至长安时带回了牛马大象等,以及一万名战俘,金珠贵物不计其数。他以一人之横扫半个印度,被后世称为一人灭一国,其时唐书中将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天竺,所属有几十个王国,王玄策之师连平印度中,东二部,所灭之国又何止一二!
当他献逆王阿罗那顺于长安时,唐太宗大喜过望,得意洋洋的教训阿罗那顺说:“夫人耳目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原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你道德败坏本来我懒得管,可谁叫你得罪我的使者王玄策,不然你至于当了俘虏吗?
当时的国家势力图
唐太宗对印度颇有野心,在太宗至玄宗年间,印度遣使朝唐频繁,唐*载:“乾封三年,五天竺皆来朝。开元时,中天竺遣使者三至;南天竺一,献五色能言鸟,乞师讨大食、吐蕃,丐名其军。玄宗诏赐怀德军。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可见贞观之后,唐王朝的威摄力已经渗透进整个印度半岛,印度人以天朝衣冠为荣,国威兴隆至此,王玄策对印度征战之震摄不可忽略。
名将枯荣同雄主王玄策不用国家一兵一卒,一人征服印度的功绩令人惊服,可是他并没有成为唐史中名声彪柄的英雄,两唐书没有为他作传,对他的记载也杂乱零星,那场横扫印度的“灭国之战”,更是数笔略略而过。
究其原因;单从中、印两国博弈的层面来看,这场战争的确容易激发起民族主义者的自豪感(让人感觉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就“征服”过印度)。但结合到当时的地缘政治结构,这其实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因为作为帝国使者的王玄策,出使印度所执行的任务实际上和张骞类似。是为唐帝国在吐蕃背后的印度寻找战略盟友,以牵制吐蕃(虽然这时唐、蕃两国是暂时的蜜月期,但远交近攻是古代外交的通则)。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帝国使者在吐蕃的帮助之下,攻击了这个本该合纵连横的对象。就唐王朝而言,这不一场战略正当的战争。
看到这段历史,已被震撼的无法言语,一人灭一国。不仅让我们思考,唐初为什么实力如此强大,名将为何如此之多,或许其经验亦可供现在借鉴。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