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日常用语中,我们不仅有谚语、歇后语、成语等各类“妙语”,也有方言、异读、旧词新说等“妙用”,加在一块儿,有时则会出现更为奇妙的化学反应。
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一波长得不像成语的成语,感受一下中华文化的别样!
上一次,这个词儿出现在大众视野,还是在康辉播报的《新闻联播》中。
一时间,“令人喷饭”这一颇具网络用语观感的词语刷爆热搜。事实上,“令人喷饭”不仅是个成语,还有典可查。
它最早出自大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词义确如大家理解的那样,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可笑到令人喷饭!)不得不说十分有画面感了!
我不说,你不说,这个词还颇有点王家卫电影的风格。它也是一个成语,出自南朝宋乐府的《读曲歌》:
“自从别郎后,卧宿头不举,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
用来比喻人瘦骨嶙峋。从原文里看,这词也可谓“思念成疾”“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这动辄就因为思念而让自己瘦骨嶙峋,堪比药店里“任人宰割”的龙骨药材,实在是不可取。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读曲歌》这一出自南北朝时期的曲辞,是清商曲辞、吴声歌曲中的一种。郭茂倩乐府诗集四十六卷辑录中陈列了《读曲歌》共八十九首,是现存吴声歌曲中保存民间歌辞最多的曲辞。其中,清商曲辞是乐府诗的一类,隋以后又称清乐,盛于南朝。
“清商”因清调以商为主音而得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兴起并在当时音乐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传统音乐。当时晋室南迁,促使旧有的“相和歌”与由南方地区的民歌发展起来的“吴声”“西曲”相结合,催生出这一音乐产物。
清商曲辞有三调,分别为平调、清调、瑟调,其中又以地域分为以建业为中心的吴声歌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西曲歌。吴声歌中以祀神为内容的,独成一类,为神弦歌。歌声常常情致缠绵软腻,多诉相思,以《子夜歌》为代表,多用谐音相关表达心怀情愫,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就以芙蓉相关夫容,莲隐怜。西曲歌声律音节和吴歌不同,多言怀远,格调质朴,较为著名的有舞曲《那呵滩》、神弦歌辞《白石郎曲》、诗艺纯熟的《三阁词》等。
看完药店飞龙再看“酒店猛狗”,这反差萌令人忍俊不禁。而在词义上,前者指个人缱绻的苦诉衷肠,后者却是教领导者识人善任的寓言警示,其内在的反差也值得玩味。
“酒店猛狗”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干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齕之,此亦国之猛狗也。”
晏子像
文章大意是:从前有一个卖酒的人,他用来盛酒的器皿很干净(卫生品质过关),挂出的招牌也很醒目(品牌意识很强),但他的酒却经常卖不出去,堆积到最后变质发酸。酒家很是不解,于是向附近邻里询问原因,邻人说:“主要您家那条狗很凶,它一见到拿着酒器来买酒的人就会迎上来吠咬,把客人都吓跑了,这就是您家酒都酸了还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讲完故事,晏子总结道:“一个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狗,就是那些专权的人。但凡有志之士出现想要面见国君,他们就会一拥而上大肆诽谤,这些人无疑就是国家的猛狗,吓退了多少志士贤人!”
晏子论政
因此,这个词语是以寓言的形式提醒君主要注意“审择左右”,亲贤臣远小人,防微杜渐,慧眼识人。
历史上也不乏有这类“猛狗”出现,比如秦时期的赵高就颇具代表性。自发动沙丘政变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后,赵高“恃宠而骄”,谏言胡亥铲除异己并被采纳,前后接连逼死蒙氏兄弟:蒙恬、蒙毅,*死胡亥的12个兄弟,碾死10名公主,此后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将自己的亲信大量安插在朝中。
这一系列行为加剧了秦朝内部动荡,并直接导致后来秦朝的灭亡。但说起来,“猛狗”可怕,错付奸佞的领导也更是昏庸至极。
说了挺多一本正经的历史,再来看看当下文艺小清新们都不陌生的这句“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原文出自《左传·文公七年》:“鄷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孰贤?’对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杜预注:“冬日可爱,夏日可畏。”
因此,冬日可爱,意指一个人如同冬天里的太阳一般令人感到温暖、亲切;夏日可畏,则是说一个人像夏天酷热的太阳那样令人敬畏,不敢亲近。
晋文公与五贤士:狐偃、赵衰、贾佗、先轸、魏犨
放在当时,这两个词语可谓非常生动的展现了赵衰、赵盾父子俩的地位、性格及施政特点。赵衰早年随晋文公重耳一起流落国外,十九年间居无定所,但他始终不离不弃。多年间,赵衰为重耳出谋划策,多次帮他化险为夷。后来晋文公回国登基后,希望赵衰出任执政,却遭到了赵衰的拒绝。为辅佐君主,他额外举荐了其他有才*同僚上任。晋文公很尊重赵衰的意见,将他举荐的人列为六卿,从此奠定了晋国基本政治生态基础。赵衰胜在自知,贵在忠心,他能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扬长避短,识人善任,待人也极为谦和,不争权夺利,不计个人得失。这样的一个人,国君喜欢,大臣们也爱戴。“冬日可爱”之名,赵衰名副其实,而赵家也自赵衰始,成为晋国公室之外的第一家族。
赵衰卜事公子重耳
晋文公去世前,强行将赵衰提为上卿,辅佐他的儿子晋襄公。但没过几年,赵衰也去世了,自此,其子赵盾走上舞台,被晋襄公任为新上卿。赵盾原本并非正妻所生,但依旧继承族长之位,可见其能力非同小可。但其施政却不像他的父亲那样谨小慎微,颇具铁腕特点。赵盾出任上卿后不久,晋襄公英年早逝,赵盾辅佐幼主登基,代理摄政,成为晋国第一人。
赵盾像
赵盾的强硬作风使得晋国朝堂成为他的一言堂,根本无人敢反对,对外又咄咄逼人,接连和秦楚两国大战,逼迫宋、陈、郑等小国与势头正盛的楚国划清界限,与晋结盟。不得不说,这一系列强硬手段也空前稳固了晋国的大国地位,而他本人也盛名在外,专权但不佞权,为人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政敌们就算对他再不满,也不会在生活作风上指摘他,孔夫子都称他“古之良大夫也”。
只是,由于多年来结怨太多,赵盾死后,赵家的威势不再,晋国内对赵盾和赵家不满的势力纷纷跑出来复仇。赵家险些被灭族,差点一蹶不振。如果不是赵盾得罪了太多人,赵氏很可能像齐国田氏一样独掌齐国大权,而不必同魏氏和韩氏分享权力。因此,“夏日可畏”之名,确指其让人可畏可恨。
从成语的角度看,“女生外向”可不是说女孩性格落落大方,而是颇有讲究。原文出自汉朝班固《白虎通·封公侯》:“以男生内嚮,有留家之义;女生外嚮,有从夫之义。”
旧谓女子出生时面朝外,有出嫁从夫之义。后指出嫁的女儿心思朝外,向着丈夫。这句成语点明了我国历来婚嫁制度里男子娶妻入室,女子外嫁随夫,当然,在多年发展中,倒插门和互不干涉的新型婚姻模式也极大丰富了嫁娶文化。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句“女生外向”其实是父母看到女儿出嫁时一种酸溜溜心态的表现。所以,无论男生女生,出门在外也要常回家看看。
当下,绿色被赋予了各种隐喻,因此每每提起都纷纷敬而远之。而这位少年,不仅“绿”,还是“惨绿”,不由让人心生同情。
实际上,这句出自唐张固《幽闲鼓吹》中的词语,实际是形容穿浅绿衣服的少年,后专指着装讲究,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此处的“惨”,通“黪”,指色彩暗淡。惨绿、浅绿指服装颜色,并不指境遇悲惨,如同现今的“很酷”,也并无残酷之意。
“惨绿少年”还原漫像,图源网络
此外,原文还讲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故事主人公潘孟阳,时任朝中的户部侍郎,其母亲深知儿子没什么真本事,如今窃居高位,早晚都会出事。孟阳不服气,说同事们和自已水平差不多。但他母亲还是放心不下,于是让儿子请他的同事们吃饭,自己则躲在房内偷看。这一看潘母发现果然如儿子所说,大部分都是“草包”,这才放下心来。但潘母同时也注意到,一位坐在角落的名叫杜黄裳的少年,身着浅绿官服(当时浅绿为七品官服色,说明官位不高),气宇非凡,仪表不俗。饭毕,潘母对儿子说这个人和而不同,将来一定大有所为。后来,这个少年果然成为唐中时期的一位宰相。所以,惨绿少年一词指虽身份低微,无华服荣身,但气质谈吐风度依然不俗的青年才俊。
此事也在宋朝钱易《南部新书》、宋谠《唐语林·识鉴》和孔平仲《续世说·贤缓》中均有记载。
可见,历史上的惨绿少年并不惨,见到这个词而目不识丁的我们才是真的惨!
除了上述颇有看点的成语,那些乍看去不像成语的成语,还有很多——
一龙一猪:比喻两人高下判别极大。(试问谁想做那只猪呢?)
破马张飞:形容一个人手舞足蹈、张牙舞爪、风风火火的样子。(张飞表示:???)
君子豹变:形容君子经过自己修养、求知,最终像成年的豹子一样,矫健而美丽,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豹在这里作为一个程度副词和“令人豹笑”是不是有点关联?)
大人虎变:比喻身居高位的人行动变化莫测。(方言里说你这个人真“虎”,看来也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古人也颇擅长给生活事物造些别致的成语。比如,无肠公子是对螃蟹的别称,出自晋时葛洪的《抱朴子·登涉》。青州从事是好酒的代称,而劣酒、浊酒又被称为“平原督邮”,二者皆出自《世说新语·术解》。
看到这里不得不赞叹一句,还是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成语简史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们不禁思考,到底什么是成语?什么样的词会被判定为“成语”呢?
“成语”一词,最早被称为“成言”,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六朝时,它又被称为“陈言”“成辞”。到了宋代,又称“全语”“成语”,明清沿用。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钱大昕在《恒言录》中都设有专篇对成语进行收集汇总。
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并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如今仍被灵活运用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份,而其主要以四字格的形式出现,也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文学文化的角度而言,《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它以一套符号系统描述了自然人世状态的变易,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易经》中的卦爻辞多以四字格的语言形式出现,如在坤卦上六的爻辞为“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水雷屯上六的爻辞为“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风天小畜的卦辞为“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风地观卦辞为“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等。《周易》在当时虽是作为一部占卜性质的书,但其语言表现形式对后来《诗经》语言的形成起到一定影响。《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形式为主导方式,这也极大影响了后世对于四字格表意的推崇。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从语言审美的角度而言,汉语审美把四字格作为文字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它同时也“最具有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的庄重典雅的形式,最符合汉文化中以‘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
后来,伴随文学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成语出现在各类书籍作品中。如出自《周易》的“各得其所”、出自《诗经》的“惠然肯来”、出自《尚书》的“如丧考妣”,出自《论语》的“当仁不让”等,在今天仍然常用。
史书中也根据历史故事贡献出许多成语,如《史记》中的“兼容并包”、《三国志》中的“变生肘腋”、《汉书》中的“豺狼当道”、《资治通鉴》中的“老奸巨猾”等,都生动揭示了当时的历史情境。
此外,更多成语则出现在各代名家的文学作品中。他们要么源自文学创作,要么指称民间典故,凝练成四字格的成语,更能体现成语以及我国文化中“言简意赅”的特点。
成语故事:分庭抗礼
除了“本土自产”,随着历史发展进程,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充分汲取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也会体现到成语上,如出自印度《维摩话经》的“不二法门”、出自印度《妙法莲花经》的“昙花一现”、出自法国诗人拉封丹的《猴子与猫》中的“火中取栗”、出自《旧约》中的“诺亚方舟”、以及西方传说“达摩克利斯之剑”、希腊神话“特洛伊木马”和基督教用语“三位一体”,在今天也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常用词汇。
维摩诘云: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
虽然大部分的成语出自古代,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文化意涵的多元,也有许多成语在现代被创造。如“力争上游”“一穷二白”“漠不关心”“分门别类”等,也都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语境。 在当前,如果问起年轻一代最熟悉的“成语”,可能他们第一反应的都会是“火钳刘明”“不明觉厉”“细思恐极”等网络热词。这也反映了当前年轻一辈的主流文化样态,但不得不说,我国发展千年的历史文化,更值得继承与发扬光大。比如再看今天这些不像成语的成语,是不是顿觉古典文化的别样意味,而我辈还需继续努力呢?
参考文献:
豆瓣网友、@豆豆说新浪微博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年版。
李大农:《成语与中国文化》,《南开学报》,1994 年第 6 期。
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宗凡《与成语四字格》,《阅读与写作》,2009 年第 11 期。
郜默或:《成语研究》2016年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安丽卿:《成语的结构和语音特征》,2006年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