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字、号、爵、谥的区别

姓、氏、名、字、号、爵、谥的区别

首页角色扮演青莲剑纪更新时间:2024-04-27

一、姓

中华民族有关姓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为了区分不同的母系氏族,姓逐渐形成。《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这句话表明了姓可能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姓经历了许多的发展与演变,故姓的来源有很多种。根据查阅相关资料,经过整理与分类后,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图腾为姓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类都普遍认为氏族是起源于植物或动物,于是就把它们当做是自己的祖先,并将其供奉起来,成为氏族图腾,后来逐渐演化形成了姓。

(二)封国与封邑为姓

商周时期,有的姓起源于当时分封的各诸侯国,例如齐、晋、魏 、鲁 、宋、卫、韩等姓。古人有一部分则以祖先的封邑为姓,封邑不同于封国,邑的范围比国小,据《元和姓纂》载:“冯氏出颖川者,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考冯姓,系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冯城,其后代子孙以邑为姓。”

(三)以地理方位、景物或居住地为姓

有的姓源于居住地所在的地理方位或是所居住的地方,也有一部分是以景物为姓,例如楼、池、柳、东郭、北郭、西门等姓。

(四)以官职为姓

古代有许多种不同的官职,当过官的人,其后代的子孙一般都会以此为荣,所以它们以祖上职官、爵位为姓。例如卜、仓、节、符、宗正、司马、司空等。据《通志·氏族略》载 : 鲁定公把鲁昭公的两个儿子衍、为都封为公爵,其后代以祖上爵位为姓,遂成公姓一支。

(五)以谥号、封号为姓

受到带有褒扬意义的封号、谥号的人,其后代便以此为荣,所以就以谥号、封号作为自己的姓,例如穆、文、孝、武、庄等姓。据《风俗通》记载,周武王为其父姬昌谥号为文王,文王的支庶子孙有以祖上谥号为姓。又比如楚国三大姓之一的昭姓。

(六)以职业为姓

师、祝、史、武等,就是以当时人们的职业来取姓的。

(七)以祖先的名号为姓

公孙、王孙等,就是指其祖先是公或是王。

(八)以少数民族为姓

在与各民族的来往与交流中,产生了呼延、慕容、尉迟等姓。

(九)因事改姓

古人因为要避讳、避难、避战乱等原因,所以需要改姓。还有一部分的姓起源于很多种复杂的因素,难以归类。

由此观之,中国姓的起源既丰富又复杂。

二、氏

姓与氏的区别,往往很难区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有相同的地方,但又不完全相同。据《通鉴·外纪》记载 :“姓者 , 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 ,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这句话明确地表明了姓与氏的区别。最早的氏,大约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氏的出现,成为了中华民族姓名史上的一个新标记,氏,即是由同一个氏族所衍生出来的属于不同分支的氏号。据《左传·隐公八年》记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里表达出氏是一种权利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氏主要用来区分社会地位的贵贱,在周朝时,姓与氏在当时与封建、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命氏的情况较复杂,途径也不止一种,最常见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列国诸侯为卿大夫命氏,若同姓,则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即以其祖父(即公子)的字为氏。如宋桓公的儿子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以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子鱼为氏,称鱼苕、鱼石(《礼记·大传》正 义)。若异姓,则以祖父或父亲的官职为氏,或以食邑为氏。前者如司与氏、司空氏、史氏等,后者如韩氏、赵氏、魏氏等(电影《赵氏孤儿》,而不能是《赵姓孤儿》)。此外,也有以所居地名为氏的,如西门豹、南宫括、百里奚等。也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硚(楚庄王之后,“庄”是谥号)等。可见,氏和宗法制度 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不称姓。如《日知录》卷二十三所云“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 无有也。” 男子只以氏为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字仲尼,故称孔丘,或孔仲尼。反映上古古史的小说《封神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是不合史实的。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便通称为姓。后世所说的姓,即先秦所说的氏。

(一)分贵贱

分贵贱,即“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贵者即社会地位高的才有氏,普通百姓一般没有氏。但有的人因为职业,而有了类似氏的称号,例如“庖丁、优孟”等人,他们的名前加了表职业身份的称号。

(二)婚姻制度

郑樵在《通志》中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当时为了防止同姓之间通婚,而设下了一些制度,例如:如果要对准备出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则要在她们的姓前加上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如果要对出嫁后的女子加以区别,则要在她们的姓上加上她们的氏或所出自国家的名字,如晋文公的夫人齐姜氏,还有晋姬、郑姬、陈妫等;如果要嫁给别的国家的国君,则要在姓上加她们配偶所受封的国家的名字,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等;如果是要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则要在她们的姓上加上配偶的氏或邑名,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等。大部分氏的取法与姓的取法相似,春秋战国时,姓与氏的差别开始缩小,秦汉以后,姓氏基本一样,即合二为一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姓氏,实际上就是指姓。

三、名

古人的“名”也是一种符号,它出现时间比姓氏晚,主要用来区别一个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名与字也是比较复杂的,不是特别容易区分,它们也基本合二为一了。古人的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后,他们的父母就会为他们起个名,即乳名。男子等到及冠之年,即成年了,就会行“冠礼”,这时候再给他们起个名,这个名就叫“字”,也可以叫“表字”。而女子,到了十五岁时,要行“及笄礼”,也会取一个名,这个

名也叫字,但是女子取字的并不多。古人取名也有规定,据《左传》记载:“名有五 : 有信 ,有义 ,有象 ,有假 ,有类。以名生为信 ,以德命为义 ,以类命为象 ,取于物为假 , 取于父为类。不以国 , 不以官 , 不以山川 , 不以隐疾 , 不以畜牲 , 不以器币。”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取名也有很大的讲究。

四、字

男子到了二十岁便需要通过行冠礼来取字,女子到了十五岁就需要进行及笄礼以束发取字。取字,一是为了向外人表示自己已成年;二是便于平辈、晚辈间的称呼。取字之后,称呼对方时一般不喊名而要喊字,这也是给对方的尊称,而名一般只有长辈称呼自己时才能用。古人取字,一般是对名的补充和解释,名与字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又可以称之为“表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意思是相近的。当然,字也有与名相反相对的,例如朱熹,字元晦,“熹”是亮的意思,而“晦”有暗的意思,故“熹”与“晦”是意思相反的。取字也有一定的规律,古人取字时,有时会在字前加“孟(伯)、仲、叔、季”表自己的行辈,如孔丘,字仲尼,表示他在家排行第二。还有的会在字后加“父”或“甫”字来表示性别,一般男子也会在字前加“子”,以表尊称,如颜回,字子渊。取字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例如*,字润之;鲁迅,字豫才。而到了现代,取字的习惯已逐渐没落。

五、号

名、字之外还有号,名、字一般是父母或尊长给取的,而自己不能随意更改。号则是自己或者朋友取的,不一定和名字有联系,取决于人们自身,更能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别号与谥号有区别,这里所讲的号指的是别号或称号,谥号在后面会提到。号多为自己所取,也有一部分是他人所赠的。号有取两个字的,也有取三个字或四个字的。取两个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取三个字的例如李商隐,号玉溪生;取四个字的例如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号有即兴而取的,也有为表明自己的德行与操守的,例如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有以居住地、地望为号的,例如杜甫在长安杜陵居住过,就自号为杜陵野老;柳宗元是河东人,则自号为柳河东;苏轼曾在黄州东坡居住过,就自号东坡居士。还有是他人所取或赠予的称号,也叫外号或绰号,如贺知章赠予李白“谪仙人”这个称号,后人就称李白为李谪仙,李白自己也有号,叫青莲居士,所以一个人可以有多个号,即多个别称。

六、爵

据《说文解字》记载:“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这里说爵是一种礼器,也是一种酒器。爵还有另一层意思,即爵位。关于爵字“爵位”义,清末俞樾的《儿笘録》对引申义“爵位”有着另一番的见解:“古人行爵有尊卑贵贱,故引申为爵禄字。”爵与谥有着很大的联系,《仪礼·士冠礼》强调 :“古者生无爵 , 死无谥。”据相关资料,两汉时期基本都遵循着“有爵则有谥,无爵则无谥”的制度 , 做官有爵位的话则会给谥。西汉时 , 凡被封为侯者都会有谥 , 即不管受封者生前行迹如何,有没有功劳,因为他们有爵位,所以都会有谥。而到了曹魏时 , 则取消了那些仅靠父辈有官爵而得官职者得谥的权利 , 这也是对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古制的一次冲击。到了魏晋南北朝时,生前无爵位的话,要是有立下功德或者德高望重,死后也可以封有谥号。还有爵号,即爵位的名号。例如君主的爵称为“天子”,“皇”“帝”“王”等则是号称。臣的爵位分为内爵、外爵,外爵和内爵均决定着封邑的大小以及人的社会等级。据相关资料记载,外爵分为五等,即“公、侯、伯、子、男”。古人也赋予这五种爵位以不同的含义,即对不同的大臣有着不同的要求。内爵分公、卿、大夫三等,外爵注重先祖的功德,内爵注重个人的才能,外爵可以世袭,而内爵不能。总之,爵位与爵称的出现,不仅更能区分人的三六九等,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七、谥

谥,据许慎(2007)《说文解字》记载:“谥 ,行之迹也。从言兮皿 , 阙。”这里的“谥”的意思解作“行之迹”,即一生的行迹,说明谥与人的行迹有关。谥号,一般指人死之后,朝廷根据他的功德,追封的一个称号。谥号有褒有贬,也有带着同情意味的,一般都是褒义,例如武、文、宣、明、康,就是褒义的;带有同情意味的,例如悼、怀、哀、思、殇;而带有贬义的,例如厉、炀、幽。谥号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以上的。一个字的例如周文王里的“文”,隋炀帝的“炀”;两个字的例如苏轼,谥号“文忠”;还有四个字的,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由继承的皇帝批准;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议定后,报呈给皇帝。谥号有官谥,也有私谥,官谥即经过朝廷评议后得到的谥号,而私谥则为亲属或朋友等人给取的谥号,例如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展禽因其封地在柳下,私谥为惠,故称柳下惠。对于谥号的评定,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规定,最开始还和爵位有关系,例如汉朝时规定列侯死后才能得到受封的谥号 , 唐朝时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受封谥号。

总之,古人的称谓、称呼有很多,弄清楚这些,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对我们认识和学习古代的文学与历史起着很大的作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