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平民又奢侈的美食,俘获了肥西人的味蕾?

是什么平民又奢侈的美食,俘获了肥西人的味蕾?

首页角色扮演晴天暴走快刀更新时间:2024-05-27

中年以上的肥西人,记忆里都有一种平民而又奢侈的美食——粉折。说它平民,是因为所用的原料极为普通;说它奢侈,是因为这种美食并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从前的寻常百姓家,只有在临近年关时,主妇才会支起锅灶,摊制粉折,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劳。

晾晒中的美味

粉折的起源

粉折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很难有人说清楚。本地的老人讲,太平天国时期就已经有粉折了。当年李鸿章的淮军里,有不少肥西人,他们把粉折带到了军中,因为携带轻快、食用便捷,很快就成为深受官兵喜爱的"军粮"。不过,在肥西本地,粉折最初却并不叫"粉折"。据《肥西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粉折被称作"豆粉"或"豆酿"。后来,老百姓又把它叫作"粉扎""粉扎子",直到今天,很多老人仍保持着这个叫法。而肥西方言口音很重,"扎"字的发音,很像普通话中的"折",加上粉折晾晒时呈折叠状,久而久之,在书面表述中,"粉扎"就变成"粉折"了。

制作粉折的原料

最传统的粉折有两种:黄豆和籼米搭配的,叫黄豆粉折;要是换成绿豆,则称绿豆粉折。搭配的比例也是有讲究的,100斤米配16斤黄豆,或100斤米配17斤绿豆。为什么是这个比例?乡民们讲不出科学的道理。这是肥西人在制作粉折的烟熏火燎中,历经无数次的口感体验后,所得来的不二心传。

粉折的美味秘笈

早年间,肥西的花岗、柿树岗、山南等地,一进腊月,家庭主妇们就要格外留意着天气,为制作粉折做准备。遇着一连数日的晴天,全家老少便一齐上阵,忙碌起来。

泡制磨浆通常是男劳力的活儿。把籼米和豆子按照固定比例混合,加水浸泡18个小时,待到米粒润白,豆子饱胀,便另舀到盆中,用清水冲掉发酵出来的轻微酸气。料洗净了,磨制成浆,接下来的工序,就该女主人大显身手了。

磨成的初浆

磨成的初浆过于黏稠,是没法直接入锅的,需要加水调制,本地人称作"调浆"。如同做豆腐的"点卤"一样,调浆是做粉折的要紧环节。浆调得怎么样,不仅关系到是否易于摊制,更影响了成品后的口感和保存。

百变的粉折美食

调好浆后就可以下锅了。通常,一张粉折只需半分钟就可以摊好。当锅里的面皮颜色变得嫩黄,边缘微微翘起,并发出一股混合着豆香与米香的诱人味道时,这张粉折就可以出锅了。嘴馋的孩子,早早地便围在灶台旁,不顾刚出锅的粉折热得烫手,指尖捏起一张就忙不迭地往嘴里送去。若是再抹上点儿辣椒酱,那美味,简直是神仙都不换!

摊制好的粉折,趁着还没凉透,折起,快刀切成细条,准备晾晒。晾粉折,讲究用竹筛子,取其透气,易干。把粉折均匀地摊在大簸箕里,腊月里的肥西村庄,或南向墙根,或平房顶上,但凡最易接触阳光的地方,全都晾满了粉折,一家,两家,十家,整个村子变作了一片黄澄澄的海洋。

在三河古镇,有一种形似粉折的美食——扬米面。摄影 / 黄柯

干燥的粉折能放一个月,吃的时候,开水泡软,可炒,可拌,也可做汤,于是,年前年后,口舌间充溢的,都是粉折的味道。外出的游子,对这味道梦萦魂牵,回到家来,怎么吃也吃不够。

烧柴草的土灶弥漫着烟火气,冷寂的冬日,小小的灶房里却喧闹热乎。在那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一张粉折,寄寓了肥西人对口舌之欲的最好慰藉。也成为无数肥西人充盈在口舌间,真切而鲜活的乡愁滋味。

- END -

文丨徐文翔

编辑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肥西》有增减、改动

图书《地道风物·肥西》

本文未署名图片来源于"IC photo"或"图虫创意",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IC photo或图虫创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