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天龙八景”,你见过吗?

这样的“天龙八景”,你见过吗?

首页角色扮演青云九天更新时间:2024-05-09

天龙山,

太原市文化地标之一。

据汉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上柱国李恽

撰《天龙山千佛楼碑》云:

“夫龙者,潜即勿用,飞即在天”,

故名天龙山。

全山蜿蜒起伏,盘曲环绕,

上有石窟,下有禅林,

林木茂郁,溪水长流,

空气清新,香花遍野。

自古以来,

它就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名胜之地。

本期推出的是,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副馆长吴鹏程文章:

话说天龙八景

崇山环翠

“梵宫形胜四山围,崒跖龙蟠势自巍。”进入天龙山景区,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松柏树,就是这些精神抖擞的松柏树装点了天龙山灵秀壮观的门面。天龙山是有个性的,别致的,它的看头首先在于它作为风景与环境的永不退色的生命风貌。这样看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天龙八景”之一的崇山环翠,一定是我们首先要领略的绝妙风景。

天龙山一年四季,佳景不断,风格各异。尤其是夏秋两季,更是别具特色。在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演变之后,这些松柏已成为天龙山不可分割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他们互相照应,互相影响,鼓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甚至还有文化名流,达官贵人。

▲北峰全景

春天到来时,柳丝吐绿,松柏返青,山间万物生长焕发活力。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简直就像正在演奏着一曲曲动听的交响乐。

夏日的天龙山是令人难忘的。他从来都不会显得娇气,越是酷热难耐的时候,他越显得从容镇定。绿油油的松柏树是他天然的消暑解热剂。天气酷热的时候,松柏树显得绿意盎然,精神焕发,雨过之后,更是空气清新,凉爽之至。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在此时观光游览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七松坪

秋日的天龙山是醉人的。他比不得龙山红叶那样漫山遍野,却甘愿独守自己的一寸心田。阵雨过后,大雾四起,若能凝神远眺,或许你会发现有仙人在此谈天论道,教化世人,此时的天龙山简直就是人间仙境。此时的松柏树就是通往仙境的云梯,人间天上浑然一体,陶渊明所说的人间仙境也不过如此。

▲秋天,沿着天龙山网红公路盘山而上,道路两旁的红叶与公路对比鲜明。

一到冬天,大雪过后,白茫茫的一片。天龙山的松柏为了能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为了能让世人欣赏到大自然的坚强与美丽,他们的胸怀变得非常宽广,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把这美好的景色保留下来,给游人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但是由于下雪之后,道路结冰难行,很多人也就无缘相会了。松柏的这种气节,这种操守,这种牺牲精神在天龙山上表现的非常完美。

▲天龙山雪景

一年四季,来来往往,它们时而如巨龙腾空,翻江倒海,时而如卧龙盘旋,悄无声息。不经意间,给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置身于千年古刹圣寿寺门前,环顾四周,静心冥思,一定会让人觉得大自然是偏心的,他把如此美丽的景色给了天龙山,真是一种造化,也是一种机缘。

诗曰:

壮美天龙势不凡,青松翠柏挺其间。

清风碧涛能醉客,到此游人不往还。

石洞栈道

“绝壁才通一栈悬,俯看蛟穴鼓重渊。”天龙山石窟是中国佛教雕塑宝库中的佼佼者。由于石窟多在悬崖峭壁之上,大概是古人为了雕凿的方便,在石窟寺的周围搭建了通往各个石洞的栈道,这就为天龙山创造了足以让后人叹为观止的奇特景观——石洞栈道。

▲东西峰石窟

不必说天龙山的石窟造像艺术水准之高,也不必说天龙山的佛教文化内容是何等的深厚,单说石洞和栈道,那也是人文景观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如果从外表来看,25个石洞各有神态又相互联系,这些形制大小不一的石洞,由于各自雕凿的年代不同,呈现出忽大忽小、忽高忽低、错落有致的韵律感。这些洞窟自从东魏大丞相、北齐神武皇帝高欢在此进行石窟开凿、修建避暑宫等文化活动之后,后人相继模仿,甚至一改前貌,结合传统文化特色进行创新,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格局。栈道修建在悬崖绝壁上,给人们一种神仙般的感觉,山是仙山,人是仙人,洞窟也成了仙居所在,凡人望尘莫及。

只可惜,连接石洞的栈道已随天灾人祸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空留下这些深深浅浅的石洞,坚守着那些肥肥瘦瘦的故事,守望着开窟者们崇高的理想和信仰——它在隐约告诉世人莫忘修身养性、积德行善。成佛也好,不成佛也罢,如果不想着在当世为社会、为苍生造福,生命也就失去了最要紧的价值。

诗曰:

雕凿众佛志踌躇,云路相携胜景出。

栈道已随风雨去,依稀石洞话宏图。

佛阁停云

“高阁凌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站在天龙山天龙寺广场抬头看,最显眼的建筑就是漫山阁了。

漫山阁明代时叫重檐阁。每逢雨后,抬头仰望阁顶,只见洁白的云团在天空停留不去,而漫山阁又是庇护石佛的木制阁楼,联系起来欣赏,就成了“佛阁停云”的美丽景致。这是天龙山最华美的一页。

▲漫山阁

漫山阁庇护的石佛,是天龙山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第9窟,大约雕凿于唐代中叶,总共有十几米高。最上层的弥勒佛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呈倚坐式,颈部有三道蚕纹,左手抚膝,这是降服众魔的降魔印。右手上举,为施说法印。双足各踩一朵莲花。整个佛身显得雄壮丰盈,面相慈祥端庄,相当威严。

弥勒佛下的石刻雕像为佛教中的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观音造型为密宗十一面观音。在唐以前,观音形象都为男身,这尊观音造像也是男身,但其婀娜多姿,身体有明显的动感和韵律感,是逐渐向女身菩萨过渡的一种造型。观音菩萨左侧为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右侧为乘青狮的文殊菩萨。在佛教文化中,普贤是真理的象征,文殊是智慧的代表。整组造像以其生动、壮美的气势,被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称为佛教雕塑艺术的宝库。

▲第9窟弥勒佛像

▲第9窟下层观音、普贤、文殊像

漫山阁有副对联很耐看:“悬石穿空气象万千开紫阁,漫山起势形藏九五应天龙。”对联由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书写,张先生是山西“国宝”级的大师。对联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如此气度与襟怀,旷世少见。

退到稍远处再看漫山阁,它的雄伟和它所庇护的神秘,依然让人心生向往。真是看不够啊!想一想,每当云雾升腾缭绕时,站在漫山阁前,无论远观,还是近看,你都会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当心灵获得澄净时再想,云团也好,佛阁也罢,其实是佛祖借助它们表达对众生的殷切期望,佛祖希望众生能慈悲为怀,能追求真理,能修炼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与天地自然和谐相生的智慧。

▲漫山阁

“佛阁停云”是需要不断欣赏的,保准你会越看越有新收获——因为,它是一种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相互交织相互辉映的美,是佛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文化环境相互影响、碰撞后散射出来的美,这种美在不同人的眼里,自然各有千秋。佛阁停云,大美不言。

诗曰:

漫山阁上白云飘,气度恢弘贯九霄。

愿景佛家君记取,人生洞明自逍遥。

鼎峰独峙

“香炉峰峙万山高,梵宇嵯峨远世嚣。”如果把整个天龙山景区绘入一幅风景画,若隐若现的南山就有了它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没有其它景点那样耀眼夺目,却永远是那么深邃、那么耐人寻味。在南山上,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峰顶耸立一块约10米高的巨石,常有薄雾在石上飘荡,宛如一缕青烟自炉鼎冉冉升起,颇似李白的“日照香炉”,所以又名香炉峰。

上南山旅游,既可以锻炼身体,欣赏佳景,还可以释放心中的那份童趣,去亲近大自然。大自然最不偏心,对谁都很包容。在南山上,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放松身心,让生命在此绽放,与自然尽情交流,相互学习。这难道不是至乐仙境吗?

▲南山全景

下雨的时候,或是早晨起雾的时候,应当是人们心情最为烦恼的时候。此时的香炉峰烟云缭绕,但雨过天晴后,它又是那么地别有情致。它像一位得道的神仙,处处给人以启发,告诫人们不快乐是暂时的,要爱惜生命,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不能为所欲为。

月圆夜,在天龙寺广场和朋友品茶论道,几缕清风,遥望香炉峰沐在清辉里,月色如此醉人。想想李白也不过如此,人生匆匆,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心灵的升华。不管做什么,只要能提升自己的境界,人生何尝不是一趟快乐的旅程?

诗曰:

袅袅青云上九天,香炉疑是紫生烟。

等闲岁月得真趣,遍地人间清净莲。

柳子旗石

“巃嵸高石竖嵬崔,畴昔曾悬盗跖旗。”一个优秀的景区如果仅有自然风光,那一定会觉得缺了一点什么,同样如果仅有人文遗存,其号召力无疑也是苍白的。如果在优美的自然风光映照下,又有丰厚的人文遗存,但历史人物的生存年代不算久远,在历史上影响也很小,文化遗址的内涵粗陋浅薄,那么景区的文化魅力就相对单薄。

柳下跖,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不满奴隶主的压榨,聚集数千人起事,横行天下,引得孔老先生看不惯,骂他为盗跖,从此他的名声一直不好,常作为反面人物闪烁于史册。在天龙山南山香炉峰的巨石上,有一个凹槽,传说是柳下跖插旗的地方,被称作柳子旗石。

▲柳跖沟

尽管柳下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柳下跖还是被后人记住了,明代就有柳子旗石的景观被挖掘出来供后人探讨。为了纪念他的,当地人把靠近南山的一条沟命名为柳子峪,俗称柳子沟,柳子沟夏日泉水溪流,冬日冰瀑高悬,已是天龙山最美好的景观之一。

漫溯历史可知,早在春秋时期,天龙山已被人们所认识、了解,柳子旗石被保留下来、流传下来,这说明了先人们有一定的远见。如今,柳下跖先生依然默默地在为天龙山的旅游经济增添光彩,我想,他将永远年轻。

▲柳跖沟

诗曰:

揭竿而起犯龙颜,天下巡游岂等闲。

金铄圣人难毁誉,柳子英名存世间。

虬柏蟠空

“老干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绿蒙茸。”在天龙山山腰,天龙寺门前,有棵盘根错节、如蟠龙卧波的大松树,名叫蟠龙松,它已丰茂千年,明诗有“门对虬松欹偃石,殿围龙柏倒撑丘”句,蟠龙松早已成为天龙山的文化名片。

▲蟠龙松

千年古刹天龙寺是北齐时期由皇帝亲自主持建造的寺庙。蟠龙松自那时起就屹立寺门前,任凭风吹雨打,雪雨交加,从来都是那样默默无闻。

▲天龙寺

然而,在多年前的一天,许是大自然有意考验,蟠龙松被大风刮倒。一位张姓木匠路过圣寿寺,向寺里捐献了五吊钱,说要伐走被刮倒的松树。凑巧,当地一位叫赵天育的老汉,夜梦神僧托付,于是第二天出资保全了松树。从此,蟠龙松更加努力地生长,历经千难万险,在风雨中抽出铜枝铁干,织就一片浓荫,也长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蟠龙松

背倚佛门,树也就沾上了佛性,担负起普度众生的使命。寒来暑往,他不知吃了多少苦,经历了多少难,牺牲了自己“挺且直”的形象,曲膝弯腰,护佑大地苍生,默默无闻,毫无怨言。

诗曰:

名山脚下卧蟠龙,风雨千年道不穷。

莫道高松直且挺,射雕大者是弯弓。

龙潭灵泽

“潭水长阴隐蛰龙,为霖赫赫慰三农。”民国19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展开中原大战。战败的冯玉祥在天龙山住了一个多月,为这座宝山留下了难得的墨宝:“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为此二事。”今天细细品读,英雄叹惋,其情悲切,恍如昨日。著名的“龙潭灵泽”一景,就在冯将军题词处右侧的白龙洞内。

▲白龙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水相融的天龙山,从来就不缺少故事。山上随处可见涓涓细流,尤以白龙洞内的水为佳。白龙洞又名白龙王庙,古人在巨石上凿了一个两米多深的池子,这里的泉水天旱不涸,雨涝不溢,传说里面曾隐匿一条白龙……“龙潭灵泽”就是这样得名的。那些看似遥远的故事,总是常讲常新。在故事的导引下,游人会对洞内的泉水欣欣向往。据说白龙洞内的优质山泉水富含微量元素,能治百病,因此,许多人慕名而来,为能喝一口“龙潭灵泽”的水神清气爽而满足自乐。

▲白龙洞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水对于老百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要日常饮用,还得灌溉良田。因此,逢旱必求雨成了百姓社会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大事,求雨求的就是传说中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龙。不管龙王爷爷是否显灵,老百姓都会虔诚顶礼膜拜,他们生存的希望全系于此。这也是“龙潭灵泽”的故事能在天龙山上世世代代流传开来最为根本的原因。

传说在一天天老去,也在一天天鲜活。所有的文化慢慢积淀为历史,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不管是谁,来到天龙山,都不会去追究传说的真伪,宁愿相信这故事就是真的,就发生在昨天。

诗曰:

白龙施法不新鲜,谁知此处有清泉。

若能乘兴掬三口,不枉到过此名山。

▲白龙洞

高欢暑宫

“避暑台高五月寒,至今指点说高欢。”在南北朝的东魏时期,社会动荡,位高权重的大丞相高欢,平定叛乱后拥立新主,安定了一段时间。后来,高欢病逝,他的儿子高洋推翻了东魏政权,建立了新王朝,史称北齐,高洋就是文宣帝,高欢被追尊为北齐神武皇帝。

高氏父子都对晋阳这块宝地情有独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高欢的大丞相府就设在晋阳城内,并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开凿石窟,拉开了天龙山佛教人文历史的序幕。这与高家平时崇佛信佛有关,当然也有规划民心、稳固政权的考虑。

▲高欢避暑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现在,高欢避暑宫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近些年来,为了旅游规划考虑,太原市文物部门主持在原址上重修了高欢避暑亭,并立有一双碑在亭前。立碑树亭的意义原是为了纪念这位历史人物,觉凉亭曾是其旧名,意思是到此能感觉到有凉爽之意——此言不虚,游客爬山累了,在此休憩片刻,阵阵凉风吹过,顿有超凡脱俗的清爽。

诗曰:

高欢父子忆天龙,且向深山有旧踪。

历史风吹花落去,去留人论几峥嵘。

▲观音塔

来源:文博山西

编辑:吴雨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