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逍遥游》:人间清醒!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人间逍遥游》:人间清醒!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首页角色扮演人间逍遥游手游更新时间:2024-04-12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说:“中国人的性格中有许多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若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这是一位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对中华文化潜心研究多年,他发现,中华文化的根源实则是“道家思想”。

早在五帝时期,中国人便领悟到需要“顺其自然,遵循天道”,方能修身治国平天下。

春秋末年,老子通过对历史的思考与总结,完成了《道德经》一书,至此,标志着道家学派的诞生。

而实际上,当时的诸子百家,都是围绕着自己的“道”在形成不同的流派,呈现出一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

正如李约瑟所言,中华文化是一棵大树,而树根便是“道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大部分流派都是为自己的主子服务的,要么是制胜之道,要么是管理之道,颇有些拔刃张弩之势。

唯有道家思想,一如既往地主张大家要“无为而治”,除老子之外,还出现了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庄子。

庄子虽与老子同为道家,但两者亦有着很大的区别。老子思想的立足点还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而庄子则开始探索“自我”以及“生命的意义”。

古典文化学者陈可抒老师以《庄子·内篇》为底本编撰的《人间逍遥游》,采用左页为原文,右页为注解的方式,让人读来轻松自在,一目了然。

这本书帮助我们从思想、文化、艺术、人生各个方面去领悟《庄子》背后的深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同时还发现,原来那些困扰我们的人生问题,庄子早已给出了答案。

生命的过程,看似在探索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实则却是在探寻与“自己”的相处之道。

和“自己”相处好了,与世界的相处也就融洽了。

01 探知己道,任我逍遥

“逍遥”二字的本意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是道家的哲学术语,特指身、心、灵的自由放逸,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

而陈可抒老师却指出,“逍遥”的本质是“知道”。也就是探知己之道,并且在知己之道不如天之道之时,同时求知天之道。

换而言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做到“逍遥”?

《庄子》开篇说的是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一般的古籍注解,只是将字词的意思解释一下,然后再加一篇直译而成的白话文:

“北方的海里有一种叫鲲的鱼,它的体积巨大,不知有几千里。鲲又能变成鸟,名字叫鹏,这鹏的脊背,又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展翅高飞时,翅膀就像天上的云。这只鹏鸟,在海水运动时,便要飞往南方的天池。”

说实话,是不是让人有种一头雾水的感觉?

《庄子》是一部恢宏巨作,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可是,如果单是从上面这种直译出来的文字中,谁能看明白其中到底说了些啥道理?

陈可抒老师的注解并不仅限于文字表层的意思,而是探挖背后的引申意,让我们能够真正读懂《庄子》。

在《人间逍遥游》中,陈可抒老师是如此解释这一开篇故事的:

这段话包含了几层含义:

一、小即是大,大即是小。

二、小大将转化,事物会成长。

三、名称只是代号,内涵才有意义

四、北冥暗示为“地池”(混沌),南冥明示为“天池”(明朗),努力追求,由地徙于天,便是人生的源动力。

实际上,庄子在开篇即抛出了人生的大命题:人要去往何方?

看懂了这个命题,才能看明白后面的内容。那些虽然是一个个小故事,但都是围绕此命题,从各个角度加以阐释。

陈可抒老师并没有一字一词去解释,而是直接给我们点明了内容的重点:若不明白人生的方向,就犹如一只没有航向的船,往哪个方向行走,都是逆风。

这确实是应该放在首位思考的问题。

02 今吾丧我,明心见性

出生于1856年的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著有《自我与本我》一书,被西方学者公认为奠定了人格结构发展理论的基础。

他的学术理论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柱,被誉为是“精神分析之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认为,人格结构的最基本层次是本我,中间一层是自我,最上面一层是超我。而“超我”才能认真审视自己,引导自己去超越本能,并做出一些理性的判断。

咱们的庄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吾”与“我”的区别,“吾”代表的肉身,“我”代表的生命的自我。

在《庄子·齐物论》的开篇中讲到: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问得不是太好。今天我丧失了自我,你能理解吗?”

人怎么就能丧失了自己呢?

庄子悟到了人是有“自我”的,可是却“不见其形”,但可以行使意志,也能够感知得到。

人这一生,又要寻找自我,又会天生丧我,偏偏人生苦短,时不我待,总有外物干扰,怎叫人不迷茫呢?

“吾”是肉体,“我”是灵魂,真正能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是“我”,只有找到了“我”,认清了自我,才有可能实现精神上的逍遥自在。

但是,普通人都会被外物所迷惑,使我们陷入迷茫。日常生活中的争执、是非、名利、爱、言论,无论我们陷入任何一物之中,都会丧失自我。

让人苦恼的原因,正是过于在意外在的“物”,而迷失了“我”,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庄子真是贴心,在2000多年前的文章中,就为我们提供了找到“自我”的解决方案。

解决之道和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看清了“真我”,便不会被外物所干扰,自然就能“随外物而化,明之以内心。”

03 人间清醒,自得其乐

可能有人会问,现代人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学习《庄子》有现实意义吗?难道是想让大家都跑到“终南山”去避世修道吗?

这或许是世人对“道家”存在的普遍误解,认为只有那些看破红尘之人,才需要学习道家经典,甚至将之视为“修仙秘籍”。

而实际上,“道可悟,不可学”

若能感悟其中的奥妙,在哪都可以自在逍遥;若是体会不到,就算是钻到深山老林里,也只不过是一名乡村野夫。

到底怎样才算是“悟道”了呢?

据说一位禅师开悟了,别人就好奇地问他:“你觉得开悟前和开悟后有什么不一样呢?”

禅师回答说:“开悟之前,挑水的时候想着砍柴,砍柴的时候想着煮饭。 开悟之后,挑水就是挑水,砍柴就是砍柴,煮饭就是煮饭。”

世人的烦恼,不正是无法专注于当下,总去担心一些已经发生过或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造成的吗?

在《庄子》中有一则小寓言故事《相濡以沫》,说的是两条鱼被冲上了岸,因为长期缺水,快要干死了,于是只能相互用唾沫滋润对方,相互安慰。

这个故事让人特别感动,两条鱼就像两个同处于逆境中的人,正在相互鼓励,一定要坚持下去。

可是,在庄子看来,对于鱼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相互喂口水,再喂下去的结果也是渴死,而是得想办法回到“江湖”里去。

若是能够回到“江湖”,两条鱼虽然会因为享受到自在的新天地后,便忘记了陆地上的患难之情,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么唯美的故事,庄子给出的批语竟然是: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初看感觉庄子真是无情,但细想不正是这么回事儿吗?与其苦苦挣扎,做些无谓的事情,不如想办法赶紧解决问题。

不得不说,庄子可真是“人间清醒”!

不过,这份“清醒”是需要修的,无需跑到深山里,只要开始“悟”了,修行就开始了。

此时,我们就会爱上“独处”,并且开始享受“孤独”的快乐。

04 结语

读完本书后,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对庄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停留于其大开大合、大气磅礴的文字之美,会更着重于去领悟每段文字背后的深意。

加上陈可抒老师一改古书注释加白话文的刻板形式,以深解《庄子·内篇》的思辨逻辑以及全篇故事的精妙结构为切入点,通过解读庄学骨、筋、肉、体的方式来讲解,让人读来耳目一新。

想了解中华经典文化,就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人间逍遥游》。毕竟,人生苦短,与其让自己混沌过一生,不如逍遥自在地去享受人生!

燕晓:自由撰稿人

这是与您共读的第65本书。欢迎关注燕晓,一年完成52 本经典好书的阅读。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