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88年,是大明王朝万历十五年的第二年、万历十六年。
那一年,从兴盛逐步走向衰败的王朝,不只是大明帝国。西班牙,一个在近百年的地理大发现时代累积起空前繁盛国力的欧洲王国,也走到了巅峰的尽头,庞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Spanish Armada)在那一年远征英国,却以极为惨痛的失败收场,格拉弗林海战(battle of Gravelines)常被视为英国挑战西班牙海上霸权、并逐步走上历史舞台的开始。
那一年,在当时被称为“低地、北方省”的欧洲西北部,有七个省联合起来,也在挑战着西班牙帝国,他们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一个新的海上强国雏形初现。
七省地图
直到十六世纪,大体范围等同于今日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地的区域,仍被泛称为“低地”国家,是由许多公爵封地、主教领地、郡、县等等构成的,大部分都在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的统一治理之下。1556年,帝国皇帝查理五世退位,他将奥地利等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正统分给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将西班牙和“低地”(当时亦被称为北方省)分给他的儿子——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King Philip II of Spain),这些低地的北方省,在接下来的一段岁月里,其实就是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海外领地。
1568年,因西班牙国王的中央集权政策、高税收、宗教教派迫害等原因,以北方省为代表的“低地”地区爆发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战争。1579年,北方省中的七省成立了乌得勒支联盟,这被认为是现代荷兰的雏形,1588年,“七省”进一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Republiek der Verenigde Provincien)”。经过史称“荷兰八十年战争”的一段岁月,直到1648年,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四世签订了《明斯特条约》,才算正式承认低地尼德兰七省联合共和国的独立。
《明斯特条约》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一个历史的时间印记。早在十六世纪末期,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就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1602年便已经正式成立的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此时已经拥有从加勒比海到远东的约15000多个分支机构,资料显示,荷兰贸易额占到彼时全世界贸易总额的几乎一半,游弋在世界五大洋之上的约2万艘商船,悬挂着联省共和国三色旗的也几乎占了一半,比英,法,德诸国船只的总数还多,荷兰人以“海上马车夫”的名号,经营着在全球的商业帝国,弹丸之地的国运和命脉,也愈发地依赖于海上贸易。
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拥有着七省这七颗“龙珠”的“海上马车夫”,许下的心愿就是:让挂着荷兰联省共和国三色旗的商船出现在地球上的每一个港口。
之所以用了些篇幅,介绍上面荷兰这段历史,是为了迎接下面出场的这位明星——十七世纪荷兰联省共和国最耀眼的风帆战舰——七省号(De Zeven Provinciën,英语:Seven Province,汉语也被直接音译为“德·泽文·普罗维森号”)。因为以贸易、金融、海运立国、并一度傲视欧洲群雄的弹丸“小国”荷兰,离不开一支强大的海上舰队,“七省号”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图:七省号复制的船艉雕塑,七省的小徽章围绕在共和国大徽章的周围,按分封领地顺序,分别是
事实上,还有第八个省——德伦特郡(The County of Drenthe),但当时这一地区过于贫困,联邦对其免于税收,相应地,它也没有资格在联邦中派驻代表。
七省号战舰模型
这艘以联邦“七省”命名的战舰,以当时的眼光与标准来说,是一艘融合了那个时代各种先进技术装备的一级战列舰*。该舰下层甲板长度达到了46.14米,船舯部宽度12.17米,最大吃水深4.67米,由于史料文献中普遍缺失这批大型80门炮双层甲板战舰的排水量数据,只能根据同时期类似战舰推测其排水量在1000吨-1200吨之间。该舰的武备系统包括12门36磅火炮,布置于下层甲板后部、16门24磅火炮,布置于下层甲板中前部、14门18磅火炮,布置于上层甲板中后部、12门12磅火炮布,置于上层甲板前部、26门6磅火炮布置于艏艉楼露天甲板的炮座上。(该舰的上下两层甲板采用连贯式炮甲板设计,露天甲板虽然拥有较长的艏艉楼,但并不连贯在一起,所以该型战舰仍被视为双层甲板战舰,而非三层甲板战舰)。值得一提的是下层甲板的12门36磅的重型火炮,这是当时荷兰海军的最强武器,这一磅数也几乎是那个时代火炮弹丸的上限。同之前荷兰建造的战船比较来说,七省号的尺寸与武备,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同时期,1650年左右,欧洲列强只有英国拥有三层甲板的一级战列舰(例如“海洋霸主”号与“皇家亲王”号等),但其船体尺度及排水量并不比“七省号”大多少,由于三层甲板船体重心升高,在航行稳定性及操控灵活性上同“七省号”有一定差距;在小火炮的布置上,“七省号”采取了荷兰人特有的复式艉楼布置;在最下层甲板的重炮布置上,“七省号”单侧拥有14个射击孔,比英国同等战舰上的12或13个射击孔还要多一些。
*战列舰,(英语Ship of the Line,荷兰语Linieschip)这一名词是风帆炮舰时代的产物,是为了适应和发挥舰炮威力的战列线战术,而发展完善出来的战舰类型。战列线战术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末期已得到应用,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发展成标准的海战模式,在第三次英荷战争中英国人正式提出了“战列舰”的概念与定义。这种巨舰重炮的海战模式延续了近300多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逐步退出战争的历史舞台。
在“七省号”出生之前的近一个世纪里,同为新教国家的英国人与荷兰人“并肩战斗”,为了共同挑战强大的天主教西班牙帝国,英国不光自己在“英西战争Anglo-Spanish War”期间对抗着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同时还投入大量的金钱以及部队支援荷兰人对抗西班牙的斗争,英荷一度算是一个战壕里的亲密战友。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当大英帝国逐步追赶并超越西班牙的海上霸权时,突然发现,依靠商业立国的荷兰人,已然成长为阻止自己称霸海洋的另一个强劲对手。
1651年,英国克伦威尔政府宣布生效的《航海条例》直指荷兰的海运与贸易利益,昔日的亲密战友之间很快就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First Anglo-Dutch War”,英国人的巨舰“海洋霸主”号闪亮登场,一度成为荷兰人口中的“金色魔鬼”。从1652年到1674年,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就爆发了三次“英荷战争”,鉴于两国的地理特点及矛盾重点,历次战争主要都是以规模巨大的海战方式进行的。
1651年 英国颁布的《海运条例》,是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导火索
荷兰于1654年在第一次英荷战争战败后,对于《航海条例》如芒在背,卧薪尝胆一直寻求着重夺制海权的时机。此时,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鲁伊特(Michiel de Ruyter)海军上将继任成为荷兰海军统帅,他励精图治,改组海军,并重整了海军的战略思想:即认识到单凭护航商船是无法击败英国的。只有改变这种被动战略,抛开商船,以海军主力寻求与英国舰队决战的机会,夺取制海权,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2015年,根据德·鲁伊特生平改编的荷兰历史电影《海军上将》上映后在荷兰一票难求)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荷兰加紧建造大型战舰,史料记载,至1664年,海军已拥有103艘大型战舰,火炮4869门,官兵21631人,已经拥有了同英国海军抗衡的能力。不过此时的“七省号”尚在荷兰鹿特丹造船厂的船台之上,一年以后才能下水形成真正的战力。
荷兰海军上将德·鲁伊特的肖像画。 作者Ferdinad Bol
1663年,英国组织“皇家非洲公司”开始进攻荷兰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并于1664年占领,企图从荷兰人手中夺取一本万利的象牙、奴隶和黄金贸易;1664年4月,一支英国海军远征队占领了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并将其重新命名为:新约克,即纽约,英国人还颁布了更为严苛的新的《航海条例》……。英国的连续挑衅使得荷兰觅到了复仇的良机:1664年8月,8艘荷兰战舰收复了被英国占领的原荷属西非据点;1665年2月22日,荷兰正式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了,这是欧洲列强的虎狼之争。
“七省号”的服役,开始于第二次“英荷战争”,她的开篇既是高潮!
第二次英荷战争总体上可以视为荷兰人取得了胜利,在两国间规模巨大的数次海战中,“四日海战”及“突袭梅德韦河”等战役,是“七省号”参与的几场重要海战,也是第二次英荷战争中荷兰海军的高光时刻。“七省号”在第二次英荷战争开打的一年之后才下水。她参与的第一次海战,就是作为荷兰海军司令德·鲁伊特的旗舰,在“四日海战”中大败英国海军。
第二次英荷战争的初始阶段,德·鲁伊特依靠杰出的海军指挥艺术,率领荷兰舰队游弋于英吉利海峡、泰晤士河口外,有效的保护着荷兰的战时交通线,保护荷兰的海外贸易就是有效的保存了荷兰的国力,但英国海军依然控制着制海权,荷兰海军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1666年初,荷兰说服了法国人站到一起对抗英国,英吉利海峡的战略局势变得更加复杂。由于错误的情报,英王查理二世误判法国舰队会进入英吉利海峡作战,故而将英国本土舰队一分为二,由鲁伯特亲王率领一只由20余艘主力战舰组成的精干舰队,迎击子乌虚有的法国舰队,由乔治蒙克率领其余79艘舰船(含纵火船等)组成庞大的英军预备队,准备随时支援鲁伯特亲王。然而前进中的英国预备队却迎头撞上了德·鲁伊特坐镇“七省号”指挥的、由84艘战舰组成的荷兰主力舰队。从1666年6月1日持续到6月4日,当时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海战——“四日海战”爆发了。
描绘1666年第二次英荷战争中“四日海战”的油画。作者Pieter Cornelisz van Soest
“七省号”在这场海战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他的火力在对抗英国大型三层甲板战舰、英军总司令乔治蒙克的旗舰“皇家查理”号时甚至取得了压制性的优势。持续了4天的海战以损失惨重的英军利用夜幕与大雾掩护撤退、荷兰海军也是打的弹尽粮绝、断桅残橹无力追击而结束。据史料统计,此战荷兰海军只有4艘小型舰船被击沉、近2800人伤亡,英军则损失了包括三层甲板战舰在内的17艘主力战舰,约5000人伤亡,另有近1800人被俘。这场战役荷兰海军创造了两个海战历史:俘虏了英国海军上将爱司句,这是在风帆年代,唯一一位在战争中被俘虏的海军上将;俘获并焚毁了爱司句的“坐骑”——“皇家亲王号”,这是建于1610年的、世界上公认的第一艘三层甲板风帆战舰,也一度是英国詹姆斯一世国王最尊贵奢华的战舰。荷兰人的这两个“第一”对于英国人的自尊与自信都是个沉重的打击。荷兰人取得了这场海上战役的胜利,不过德·鲁伊特意图歼灭英国舰队主力、掌控制海权的战略目的并没有达到,所以这场海战对于整场战争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描绘1666年6月10日荷兰“战争委员会”登临“七省号”的版画。 作者(Willem_van_de_Velde_I, 1693)
荷兰人也意识到英国人并没有被打垮,荷兰大议长约翰·德·维特命令德·鲁伊特秘密酝酿一个追打落水狗的计划:即深入英国本土的梅德韦河,摧毁英国舰队整修的大本营母港——查塔姆海军基地。为了这个目的,荷兰新成立了有2700名队员的海军陆战队,并特制了10艘舰船进行训练,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次专门从事两栖登陆训练的海军陆战队。
荷兰人还试图鼓动法国人的舰队一起加入对抗英国人,然而法国人依旧没有出现,恶劣的天气也阻止了登陆作战计划,德·鲁伊特不得不限制荷兰海军的行动,并继续试图封锁泰晤士河口,1666年8月1日,德·鲁伊特已经注意到英国海军舰队要出港行动,但一场风暴把荷兰舰队赶回了荷兰本土海岸,8月3日风暴停止,德·鲁伊特再次穿越北海,打算顺泰晤士河口进攻英国查塔姆海军基地,但此时,一个多月之前刚刚遭受惨痛失败的英国海军已经重整旗鼓,做好了迎战的准备,8月4日早上,在北弗兰附近(North Foreland),一个多月前的老对手又展开了一场新的海上厮*——德·鲁伊特指挥着89艘战舰的荷兰海军对阵乔治蒙克指挥的90艘战舰的英国海军,圣詹姆斯日海战(St James' Day Battle)打响了。
这场巨型海上混战持续了2天,与一个多月前的四日海战完全相反,英国人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绝望的荷兰海军上将德·鲁伊特看着自己溃败的战列线,一度试图以身殉国,不过他的旗舰“七省号”依然表现耀眼,在荷兰舰队阵势已乱、英国鲁伯特亲王和乔治蒙克率领的英国前卫和中坚舰队夹击荷兰中坚舰队的情况下,“七省号”依然坚守战位。英国人预测“七省号”在两艘英国三层甲板巨舰——“金色魔鬼——海洋霸主号”和“皇家查理号”——的双重夹击下,会两舷齐射并趁机逃跑,但“七省号”顽强地顶住了英舰的炮火并猛烈反击,硬是拖住了英国舰队前进的航路,为已经溃败的荷兰前卫舰队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此役,荷兰付出了包括4名将军在内的七千多将士伤亡、2艘主力战舰被俘、数艘战舰被击沉、包括“七省号”在内回到本土的绝大多数战舰都是伤痕累累的惨重代价,但荷兰人也只是被击败击退,并没有被打垮,仍然拥有“修复”舰队的强大经济实力。而英国人为这场胜利一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舰队的修整和补给同样代价不菲,不过不同于荷兰充盈的国库,英国本土爆发的黑死病瘟疫,已经使得英王查理二世的战争经费捉襟见肘了,而1666年9月10日的一场罕见大火算是真正的火上浇油,在燃烧了四天四夜之后,繁盛的欧洲经济文化政治重镇伦敦几乎被彻底摧毁,市区近七成被完全烧毁,仅直接的经济损失就已经超过了第一第二次英荷战争的全部开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场海战史上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荷兰人酝酿已久的“突袭梅德韦河行动(Raid on the Medway)”——正在慢慢地拉开序幕……
(待续)
本文为 橙湖工作室 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荣耀舰队 / 橙湖工作室 作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