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6:骑士荣耀与毁灭

达芬奇密码6:骑士荣耀与毁灭

首页角色扮演荣耀与毁灭更新时间:2024-05-09

(这已经是解读《达芬奇密码》第六篇了,想尽快结束这个话题,因此本文有点长。对话题没有太强兴趣的读者,请马上打住,免得浪费宝贵时间。但我尽可能做到条理清晰、让大家一口气阅读流畅)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时代,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阶层,那就是骑士。

所谓封建,就是以“土地大领主与被赐封采邑之间,彼此构成生存隶属关系”为基础特征。

王、亲王、公、侯、伯、子、男这几个王爵分封等级,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军长”由司令的兄弟至亲组成(亲王),然后师/公爵、旅团/侯爵、营/伯爵、连/子爵、排/男爵,他们自上而下依次进行独立再分封。

而军饷,就是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营收。

自然,获得了军饷,就得对上级负责,并且不可跳级负责。同时,上司也不得跨级,向下瞎指挥。

骑士,就相当于班长。只是这个班长与前者们有所不同——可以获得一小块自己的封地、也可以没有。

同样作为“封建制度”,在这一点上,欧洲与中国明显不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欧洲没有这种刚性原则。

这就导致了欧洲人很早就产生了“私人财产严格不受侵犯”的理念,而在中国,抄家制度长期有着原则依据。

因为中国的“封建”,是代理人式的“士大夫受封”,没有产权的最后保证。

(因此,中国的“建”,历来靠上头的拨款、而不是“自建”。所以,中国人对“辞旧迎新、推翻重建”可热忱了,简直值得锣鼓喧天——它意味着“内含乾坤”,输送新利益!

而要让欧洲人拆毁自己的“心血”,哪怕是拆毁原先是别人的、后来成了被自己占有的“心血”,那可“心疼”了!情愿“缝缝补补再三年”——虚名不重要,好处是自己的!)

骑士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其封号又作为一种“荣誉”,是可以被独立叠加的。比如说,你不能把一个“公爵”,同时称为“子爵”或“男爵”,但他却可以同时是一位“骑士”。

哪怕贵为一国之君,都可以同时是一名“光荣的骑士”。如:英王理查一世(狮心王)、爱德华一世;法王路易七世、九世、菲力二世;德皇腓特烈一世、二世等等。他们皆同时以“神圣骑士”而著称于史。

最后还有更重要一点:与中国长期存在科举制度不同,欧洲长期以来只有固化的阶级,而几乎没有留出可改变个人阶级属性的选择通路。

唯一的一扇小窗口,就是骑士制度。

在中世纪的欧洲,骑士是平民唯一能取得的贵族头衔的渠道——因战功得到领主首肯后,可以直接从一介平民,晋封成一名贵族骑士。虽然这样的案例并不普及,但毕竟还保留了最后一丝希望。

亚瑟王

西罗马帝国解体后的4百多年,是日耳曼人开创的法兰克王国。法兰克分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前后两个阶段。加洛林时代,查理曼大帝于公元800年,更是把疆土拓展到了惊人的大部分西欧,缔造了法兰克帝国。

日耳曼,是凯撒征服凯尔特地区时(即高卢),对莱茵河东岸游牧民族的称谓。凯撒最终没能征服日耳曼,但“日耳曼”这个民族称呼,却被日耳曼人继承了下来。

也就是说,查理曼完成了当年凯撒想完成、却未能完成的事业。只不过,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换了个个儿。

法兰克王国的那4百年(后期成为帝国),也是德意志/法兰西不分的混沌时期。骑士制度,欧洲公认的便是源于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时期。

不过蹊跷的是,早在公元500左右,当时远在西罗马帝国边陲的英格兰与苏格兰交接地带,却出现了“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说。

西罗马于公元476年灭亡,在没落前,就已经开始了对当时英格兰行省的陆续撤军,亚瑟王作为英格兰本土自己的民族英雄形象,已在那时候出现。但一直只存在于纸面记录,并没有留下考古实证。

西方人特别热衷强调证据,譬如,在1870年施里曼凭着自己的历史兴趣发掘出了特洛伊古城遗址之前,欧洲人对《荷马史诗》一直持将信将疑的态度。虽然从文化上讲,欧洲人早就拥抱了荷马所讲述的三千年前的内容。但对特洛伊城是否真存在,尤其是那些西方“学者”,之前都只把它当“神话”来看待。

亚瑟王的传说,至今面临的也是同样的尴尬。这一点,倒与我们中国人完全不同:虽然没有考古实证,但中国人绝不会怀疑炎帝神农、黄帝轩辕、大禹治水这些事儿是否真存在过。

中国人相信文字记录。但欧洲的文字记录因没有可靠的记录载体(除了石碑),很长时期只停留在“口述历史”初级阶段,如:《荷马史诗》、法兰西的《罗兰之歌》、日耳曼的《尼布龙根远征记》(也因此《指环王》看得你感觉像是在看西游记般的群魔乱舞)。

之所以提“亚瑟王”,是因为欧洲最早出现的“骑士”这个概念,实际要比加洛林时代早了近3百年,并且还因为其涉及《达芬奇密码》中的核心悬念——“圣杯”。

据口述记载,以及一些残缺的罗曼史记录(没错!因为不列颠本岛上的原始居民,也是接受了罗马文化的凯尔特人,所以记录有关他们事迹的时候,便用“罗曼史”这个称谓),圆桌骑士存在的另一项要务,居然是为了寻找圣杯!

西方传说中耶稣最后的晚餐的这只圣杯(后又沾过耶稣在十字架上流下的鲜血),最后由门徒约瑟收起来保留。为了逃避当时罗马政权追捕,约瑟一路辗转,从地中海逃向高卢地区,最后越过英吉利海峡,抵达了不列颠岛。

相传约瑟最后选择在英伦定居,他和他的后人们,就在英伦担负起了保护圣杯的任务。

如果没有地理概念,你可以当一段西方故事来听。但你想想,即便是因为耶稣的门徒而需要继续逃避政府追捕,那门徒也不仅仅是约瑟一个呐!最核心的门徒就有十多个呢!况且约瑟在这十几个人中,也不是最重要的一位,至少掌门弟子彼得,在当局眼中要重要得多。

那么其余的这些弟子呢?

他们却都没有跑远,而是继续在周边地区传教,并还确立了新“基督教”的诞生。彼得也是再过了三十年后,才被政府当局抓捕*害(直接罪名是异教徒放火烧罗马城,而不是因为传教)。这说明,当时约瑟的逃难背景,并不仅因为“弟子身份”这么简单。

从罗马帝国最东南的热闹地区耶路撒冷、一路跑到帝国最西北的边陲英伦半岛,期间距离是5千多公里。这在当时,就好比是从最文明繁华的上海、逃到最落后冷僻的新疆喀什去避难,两者在实际距离上也差不多——简直与一个*人首犯的逃跑心理无异了——是什么原因,居然让约瑟做出如此“反常的举动”?仅仅因为他是耶稣的门徒而已?

你品。

这就为《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留下了可供进一步发挥的实锤线索。

英伦圆桌骑士,也是西方“骑士文化”发展路线图上的一次异响。因为“骑士文化”的主场,最初一直就在加洛林王朝的欧洲大陆。

骑士的土壤

对于中世纪骑士的传说,往往夸大着种种浪漫的遐想。一开始,骑士只是每一位封建主名下的私人武装,因为那个时期的欧洲,没有“国家军队”制度——既然土地已经作为永久产权封给了你,那么捍卫自己土地上的权利,也就成了你自己该承担的义务。

所以,骑士们的最初存在性质,只是受托的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

但成为一名骑士,又有着共同的“行业门槛与标准”:虔诚作为首要准则,信仰基督教既是品质、也是资格。骑士的装备,代表着教义,剑象征十字架、盾代表着保护领主和上帝(即教会)的职责。

中世纪的本质,是北方的日耳曼人,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地位、并接受了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遂按自己的方式把西欧大部分人给连接起来的时代。

虽然对于南欧的教皇,日耳曼人却远没有做到像对上帝那般的俯首帖耳。但就宗教的态度而言,他们比起罗马帝国的那些公民、遗民们,则要虔诚得多。

日耳曼民族对上帝虔诚的另一份传统,来自于他们更早期原始奥丁宗教之朴素精神的延续:一夫一妻美德、及对女权的一贯尊重。若单论这一点,日耳曼人天然就比罗马人高尚得多。(女权这一点,也与代表日耳曼女性形象的奥丁之女是一位女武神,有着长期的可疑关系)

关于日耳曼文化的深入解读,我们以后可以放在《指环王》的主题下继续。

德法混沌一体的法兰克王国后期,自打莱茵河东边的日耳曼人搞出了“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新花样后(公元962年),莱茵河西边的高卢人很快也以独立的“法兰西”概念进行对冲(公元987年)。

高卢人和日耳曼人,重新又回到了凯撒时期那样的、以莱茵河东西两岸划河为界。

自此,日耳曼化的神圣罗马帝国、罗曼化的法兰西(当时还蕴藏着最早的英国王室贵族)、和拉丁化的罗马教廷国,在西欧完成了三大势力范围圈的初步奠定。再外加一个老牌的东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堡,构成了一个图谱清晰的、当时西方的基督教世界。

在高卢人和日耳曼人再度对峙的1百年后、同时也是在基督教分裂成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两大阵营约50年后,欧洲迎来的一场大的风暴——异教伊斯兰徒的入侵。

三大骑士团的崛起

人类怎样才能团结?只要搞个敌人出来,内部就能团结!所以,世界和平是不存在的!没有了外部的敌人,人类照样会从内部制造出一个“敌人”,除非人类终于找到了外星人。

这就是上帝留下的法则,因为上帝就怕人类错把自己当成了上帝。

随着兄弟阋墙的君士坦丁堡发出呼救,罗马教皇不但迅速响应,还同时向整个西欧发表了战斗檄文。

很快,起源于日耳曼地区的骑士风,在这样的背景下得到了一次人为加速,或者说自上而下的推动。

拉丁地区,1099年,教皇加冕了第一支的*:圣约翰或者叫圣若望(同一个西文名称,两种不同的中文翻译法)医院骑士团。其实,第一次东征于三年前(1096年)就已开始。而早在1048年,耶路撒冷残存的基督教人群中,更已经有了专事救死扶伤的准军事骑士团。但现经教皇的再次钦点,这支最初由民间自发的、以拉丁裔为主的医护团体,遂升级成为正式的“上帝部队”。

罗曼法兰西地区,当初参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并在胜利后留驻在耶路撒冷当地的法英贵族骑士,在1119年也主动宣称自己自愿守护“圣殿”之名,并与10年后(1129年),得到了教皇的正式加冕。

日耳曼地区,圣玛利条顿医院骑士团的组建相对较晚,要到1189年第三次东征时才开始。当时是为了解决日耳曼地区参与东征的骑士们,医护后勤得不到及时保障的瓶颈问题。同样在10年后(1199年),得到了教皇的正式加冕。

两百年东征,是欧洲骑士文化之黄金时代的到来。除了原先的剑与盾,他们在着装上再统一背起一个十字架符号,并被称作了十字军。而加入十字军,又升级为骑士们的完美归宿。

从异教徒手中夺回圣地,保护无助的朝圣者,在这个时期被看成是骑士的最高天职,宗教完成了为骑士团镀上最崇高的光环。

十字军人穿着朴素,过清苦的信仰生活,用守护圣徒的名字命名,在贵族的指挥下战斗,为教规所约束,因捐赠而致富。

作为回报,教会则将骑士团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使之成为跨国的组织。许诺他们分享教会的财产、及种种宗教特权,并免除十字军骑士的忏悔。

这三个十字军团组织,也是以后英国嘉德骑士、勃艮底金羊毛骑士、萨伏伊的爱伊霞特骑士、法国圣米歇罗骑士和圣灵骑士等组织的崛起立照。

然而,欧洲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最终还是因失败而惨淡收场了。象征十字架的直剑,日后被岁月的流沙掩没,君士坦丁堡变成了伊斯坦布尔,阿拉伯人拿着星月弯刀,证明了苏莱曼的后裔、战胜了所罗门的传人。(苏莱曼、所罗门为同一个祖先人物的两种不同翻译)

成王败寇

当年三大骑士团,归宿最好的一支,是圣约翰/圣若望医院骑士团。两百年来的节节败退,使得骑士团拥有了无比冗长的一个全称:耶路撒冷、罗得岛、马耳他、圣约翰医院骑士团。其中出现的地名,是东征期间每一次败退后,一度停留的根据地。

这是西方人在命名时特有的习惯。我们习惯把“小葱拌豆腐”上升到“一清二白”的名称概括意境,西方人则偏偏喜欢把它拆分成“水磨黄豆粉蒸煮后撒葱花加豆酱汁拌麻油”来作为他们认为“非常清楚”的菜单名——每个字都能看明白、合在一起后变得完全不明白。

于是有了“把狮子的头、烧红了端给你尝尝”的大惊失色、以及对“埋在地底下发黑后出现琥珀纹路”的松花蛋之神智错乱!

圣约翰骑士团如今简称“马耳他骑士团”,但与“马耳他国主权”没有丝毫关系。当年在马耳他岛上作停留时,骑士团也是得支付租金的。最后被拿破仑远征埃及时,公报私仇给赶跑。

马耳他骑士团是当年教皇第一支钦点的“上帝部队”,又都是拉丁手足至亲。作为梵蒂冈的历史脸面,教皇无论如何都会尽力维护的。最后,教皇在梵蒂冈领地内拨出地皮,象征性地收取点租金。

如今,马耳他骑士团已经是全球知名的“慈善俱乐部”,从事“上等人”对“下等人”的责任义务。这其实与当年马耳他骑士团掌握着大量资产,以及梵蒂冈在西方真正拥有的背后能量密不可分。

都以为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了,大部分人却不太清楚,比梵蒂冈更小的国家是“马耳他骑士团”。它作为一个准主权国家(因为没有自己真正的领地),在联合国还是“特别观察员”的半主权身份。

它的总部机构,设在今日罗马最昂贵的地段内——水道大街68号。那条街上,如今奢侈品牌林立,一间60平米的最小店铺,每月的租金都得3万欧元以上,还有价无市,没有上流社会关系背景根本就搞不到。马耳他宫的旁边,就是全球皮包中的战斗机——贵族范儿爱马仕品牌的驻意大利总部。

再看看如今马耳他骑士团的成员都是些啥牛人: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现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亨利基辛格、原美国总统布什、原美国总统里根、原南非总统曼德拉……

圣玛利条顿医院骑士团是一个比较拗口的名字,源于“条顿”二字出自古拉丁语。翻译成今天的“德意志”是否一下子令人豁然开朗许多?(你再琢磨琢磨这两者的发音。今天的意大利语,还直接保留着“德语”即“条顿”的古拉丁发音方式)

熟悉德国史的读者朋友都知道,比起“日耳曼”,“德意志”这个概念出现得很晚。

但究其这个概念的出处源头,完全是因为“条顿骑士团”的原因。

不仅仅因为一个名字,事实上,德意志民族特有的纪律精神、尚武作风、威权主义,其实都来自于“条顿骑士团”。

同样作为最后沦为一个当代的慈善机构,虽然条顿骑士团的归宿远没有马耳他骑士团那么光鲜,但它在塑造日耳曼民族之“国家概念认同”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毕竟,“日耳曼”是一个非常宽泛、松散的称谓。

碍于篇幅,以及本文的中心是《达芬奇密码》,我就不再细做解读了,因条顿骑士团真不是几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事情。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查一下条顿骑士团一路走来的经历、与德意志民族精神形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东普鲁士与波兰、立陶宛、俄罗斯之间的三角世仇关系。

或者,以后我们也可以单拉出篇幅来独立讲述。

了解了条顿骑士团、普鲁士,也就了解了为何希特勒会义无反顾地出兵、并与苏联一起,联手肢解了波兰,也就明白了当时英法为何对希特勒采取绥靖主义的另一个深层历史原因。

就简单粗暴地直接放个关键图片,给大家加深理解的核心概念吧——还记得希特勒的铁十字勋章么?那是德意志民族在二战期间的最高荣誉。

铁十字勋章图案,既是条顿骑士团的徽章延续,也是希特勒“第三帝国”的终极精神诉求。而正是因为与希特勒扯上了说不清的关系,虽然它同样曾被教皇钦点、最后同样投身慈善事业,但今天在国际上的动静,却要小得多——每年仅在维也纳对外公开刷一次存在感。

在丹布朗笔下,圣殿骑士团把握着一个惊天秘密,并由此发迹、最后也因此招致灭顶之灾。 几百年来的欧洲,那些骑士并未随着焚烧异端的大火灰飞烟灭,而是在游吟四方的传奇中再生,并被罩上英雄主义的光环。

他们是上帝的忠诚卫士、还是虚伪的异教徒?是信仰的捍卫者、还是恶行累累的恶魔?是基督的贫穷士兵、还是横征暴敛的贪婪之徒?

当年,在各方势力混战的巴勒斯坦之际,圣殿骑士以异常威猛的形象登场了。他们身穿白色战袍,背后绘着醒目红十字。他们只招募训练有素的士兵,黑白两色的旗帜上,绣着“主,荣誉不属于我们,只属于你。”

在圣地,他们不断受到国王和宗教领袖的差遣,捐赠也滚滚而来。单单一个阿拉贡国王,就竟在遗嘱中要把自己整个王国送给他们。因此骑士团仅在伊比里亚半岛,就得到了大量的城堡。

1139年,教皇英诺森二世确认了圣殿骑士团的教规,并把多项特权赋予这支军队,并使之超越了红衣主教的管辖(独一无二的待遇)。他们建造自己的教堂、拥有自己的神父——这是一项非常敏感的特权。

之后,保护圣地的使命,扩大到保护圣殿骑士团所有的教堂或修道院。随着封地的日益增多,骑士团自己名下的教堂也越来越多,遍布法国、英国、匈牙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地,最后甚至就连法国的国库,都由他们来管辖。

正如伏尔泰所言,圣殿骑士“特别令人眼红,因为他们趾高气扬,而且身为军人,还不受婚姻约束”。此外,还有其它不绝于耳的批评:在圣地作战不利、却与医院骑士团敌对等等。

东征结束后,不利骑士团的流言已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被说成是异端分子,相伴论据听上去令人毛骨悚然——背弃基督。

须知,这些真实的记载史料,是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中加以渲染的重要一手素材。

大红之际往往是大难之日——虾说的。

流言越传越盛,惹恼了天主教忠实信徒——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作为正统观念的护卫者,菲利普一道密诏到达全国各地总督,要求他们在同一时刻拆阅。

1307年10月一个“13日的星期五”,一夜之间,法兰西境内的圣殿骑士全数被捕,在教皇之前的已经秘密同意下,骑士团名下所有动产与不动产,悉数被没收。

之后,包括大团长在内的大部分圣殿骑士,被施以了火刑处死。剩下的逃往了海峡对岸的英国……

一个存在了200年的军政组织,一夜之间走到末路被清零。

历史留给人们的解释,是“骑士团的狂傲、对基督的背叛、尤其是法国当时日益亏空的国库,使得菲利普有了真正的行动动机。”

但,真相果然如此么?丹布朗显然不那么同意。

况且,关于“圣杯”,欧洲从来就没停止过踹度与争议。于是,《达芬奇密码》在一个新的千年到来之际横空出世,并立刻受到天主教廷的严厉斥责与抵制……

而骑士文化与历史,是《达芬奇密码》这部作品得以存在之关键的关键。

你细品。

与很多人一样,我不是基督徒,圣杯是否存在对我来说并不特别重要。但围绕着丹布朗的作品来重新梳理一遍欧洲看似纷乱、实则环环相扣的大历史背景,的确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解读《达芬奇密码》全文完,在我赶紧滚之前,再次感谢本期读者们的耐心!

歇息几日后,我将继续完成承诺给好友们的丹布朗第三部作品解读——围绕着神秘梵蒂冈本身的——《天使与魔鬼》。

上一篇: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