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蜀墅塘边的知名学者、诗人金涓的雕像。
▢ 全媒体记者 龚献明 文/摄
在义乌的历史上,从来不乏心怀天下、官守清廉的士大夫。“吾邑山川之胜,不过绣水云黄,习俗之纯,不过急公慕义,而人物之盛,较无愧于大邑通都。” 自秦代立县以来,较之于贫瘠的自然条件,真正令义乌人骄傲的并非秀丽奇绝的山川形胜,而是由这方山水孕育出来的风流人物。俗话说,武以安邦,文以治国。一到国家危难之时,他们或拿起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或广募义兵,应者云集,挽狂澜于既倒,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建立了不世之功。
一个彪炳千秋的名人,能成就一个村落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韵味,为子孙后代不断注入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和灵魂。在义乌民间,有“四大官村”的说法,市文化部门在开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调查时,发现这些村庄有一个共同点:不但古民居众多,“官厅”“府第”雕梁画栋,姿态万千,而且入仕为官者辈出,如群星闪耀,在附近十里八乡赚足了名气。
踏着明媚的春光,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颇具传奇色彩的村落,探访历史遗迹,感受千年的历史文化魅力。
士林济济华溪村“邑东35里有华溪村,为名门望族虞氏族居地。宋熙宁(1068年—1077年)年间,始迁祖虞元吉见武岩挺秀,林木葱郁,清溪盘绕,实乃钟灵毓秀之地,遂占居焉。”廿三里街道华溪村,村以溪名,有花溪穿村而过,古代“花”与“华”同,后人将“花”改作“华”,但“华”溪的读音仍读“花”。
人们常说,义乌人杰地灵,灵秀之地往往会生出杰出人物。特别是自宋室南渡后,义乌深受朱子理学、吕祖谦婺学、陈亮事功学派等浸润,涌现出诸多文化名人。就华溪村而言,自虞元吉第四代起,日渐兴旺,子孙繁衍。在南宋年间,华溪的虞复赫赫有名。
虞复(号远斋),早年师从倪千里(东阳人),传永嘉春秋之学。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由太学生登进士第。授迪功郎,主南康军都昌(今江西省都昌县)县尉。宝庆元年(1225年),授修职郎,秩满,辟监临安府杨村酒库。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擢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嘉熙元年(1237年)授籍田令,迁武学谕,再迁宗正寺正簿,兼壮文府教授。历太常博士,知大宗正丞。十二月,任信州(今江西上饶)知州。
虞复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时丞相史嵩之开督府,以御批尽收列郡利权,虞复因上表《爱养根本之说》,忤其意,降职任都郎官,在淳祐三年(1243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宝祐二年(1254年),经丞相董槐力荐于朝,虞复又得到了重用,累迁尚书郎官,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三年郎署,又授宁国(今安徽省宁国市)知府,后欲改瑞州知府,但诏命未下即被罢免,最后以积阶至朝议大夫致仕(见《崇祯义乌县志》),享年72岁。恩诏敕建“尚书坊”。
南宋是中华文明走向巅峰的时代,义乌的文化发展也处于顶峰时期。在宋代理学的影响下,士大夫们注重气节和个人道德文化修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义乌考中进士的有203名,而自宋景祐元年(1034年)到咸淳十年(1274年)(宋朝的科举考试此后因战乱而中断)间,义乌就出现进士135名,占了一半还多。
考中进士,即是精英中的顶尖分子了。虞守愚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登进士,初授嘉鱼知县,嘉靖四年(1525年)改任万安知县。嘉靖七年(1528年)冬,选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后历任京畿判司判卷官兼清军御史、福建巡按、大理寺左丞等,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冬,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并提督南赣军务。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春,升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时兵部尚书夏言独揽军事大权,各府、司慑于夏言淫威,唯虞守愚一人挺身抵制,遭贬谪,罢官归家。在与严嵩的派系斗争中,夏言被处死,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虞守愚复起用为南京大理寺卿,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崇祯义乌县志》对此有记:“事白,起南京刑部侍郎,遂谢政归……隆庆改元,诏进阶一级。卒己巳,年八十有七。”
虞守愚是华溪村“士林”中的代表。其中在明代,虞氏家族就有多人中进士(据《华溪虞氏宗谱》记载,包括外迁的子孙,中进士人数为13人),入朝为官者达14人(据《华溪虞氏宗谱》记载,含外迁为94人)。在明清时期,华溪村出去任七品以上官员的有160多人。
虞文诩,明正德五年(1510年)在乡试中考《麟经》,中亚元(举人第二名),次年授吉州(今属山西省)知州,再调任解州知州。因政绩卓著,升南京刑部员外郎,又改北京刑部郎中、南安知府。他为官30余年,操守清正,勤政为民,时人称贤。
虞怀忠为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初授北直隶真定府推官,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以正直敢言大忤明朝权臣张居正,被罢官归里,数年后复起为安庆潜山知县。虞宗诩,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至镇国将军。
华溪村士林济济,簪缨不绝。众多志士贤达衣锦还乡,在村内留下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古建筑。虞守愚进阶正议大夫、勋资治尹时,封赠“忠孝堂”匾一方,为表彰虞守愚的功绩,恩诏敕建大司寇坊立于义乌县署东,村内建有兄弟进士坊、双豸雄班坊、都宪坊。虞文诩则敕令建有登第坊,立于中祫祠前。沿该村的村口大路行走,在墙垣门内纵贯并列有科第世家坊等5道牌坊。据说在最辉煌的时候,华溪村有22座牌坊。
如今,华溪村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的建筑众多,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中袷祠、谷贻堂、虞氏小宗祠的上厅、乐寿堂、计久堂等。这些历史古建筑和牌坊,曾经是华溪村的标志性景观,见证了时代的历史变迁,犹如一部无声的书,在风雨中默默地倾诉着昔日虞氏宗族的荣耀与辉煌。
皇上敕封大元村“所谓‘大’者,是大户人家,状元子孙在此居住,必定人丁兴旺;‘元’者,首也,因其为状元的长子。”说起村名的来历,江东街道大元村的村民一脸自豪,这是一个由皇上敕封的村庄。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始祖吴造任乌伤(今义乌)主簿,他是北宋庆历年间状元吴相(官至翰林大学士、卒赠吏部尚书)的长子。吴造任义乌主簿期间,勤政爱民,体察民情。因政绩突出,又调任江苏真州、山东青州等地任知州,政绩颇丰。他年迈之时辞去官职,在义乌南山北麓建居,并奏请皇上敕封村名。宋哲宗念其父子两代忠心事国,敕封为“大元”。
吴造妻孙氏生吴让、吴尧。吴让留居义乌,吴尧后迁至苏州,登宋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吴尧妻葛氏生四子,长子吴禄登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官至左丞相。吴造去世后,受次子吴尧之荫庇,受封“枢密院使”,扩建的府邸叫枢密院。在如今的大元村内,还留有枢密院的门楼,这也是大元村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了。门楼的匾额为吴造立,匾上的“枢密院使”四字系工部侍郎、理学大师朱熹的老师杨时(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的手笔。
在枢密院的斜对面,即是明万历年间刑部尚书吴百朋的故居“尚书第”,但现仅存大门前的照壁和残存的门楼。大门两侧立有两尊石狮,照壁立四柱三间,青石质须弥座台基,陡板有雕饰,门前立夹杆石,树四根旗杆。
照壁又称影壁,在古时的一些府第,以及富绅的厅堂豪宅、寺观宫殿前常设。它与大门及其门前的旗杆石、大门前明堂等相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显得颇有气派。大元村的尚书第照壁,也是义乌迄今保存最完整的照壁,该门楼是义乌现存的规格等级最高的官宦府第大门。
吴百朋是明代抗倭英雄,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进士,初授江西永丰知县,后调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巡按淮扬(今江苏扬州)。由知县选拔为监察御史,自然是知县中的佼佼者。此后,吴百朋又出任南赣、汀漳巡抚,管辖江西南安、赣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地。因功绩卓著,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晋升大理寺丞,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升任大理寺少卿,翌年改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复改提督军务,巡抚南赣汀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秋,晋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朝廷令其继续巡抚南赣。
隆庆二年(1568年),吴百朋升南京兵部右侍郎,隆庆三年(1569年)改任刑部右侍郎。隆庆六年(1572年)改兵部右侍郎。万历三年(1575年),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署(代理)刑部事。万历五年(1577年)晋升北京刑部尚书。吴百朋为官数十载,以清正廉洁、俭朴好学闻名朝野,后谥“襄毅”。“进擢刑部尚书,竟以续劳卒于官。上悼之,谕祭葬如例。”(见《崇祯义乌县志》)。他的子孙得益于吴百朋的言传身教,很多成为有用之才。
在继吴百朋之后,大元村相继涌现出吴大缵、吴存中、吴之器、吴之文等一批可圈可点的人物。吴之器乡试中举,初任兵科给事中,后任金华、衢州、严州三府巡道。吴之文为新昌知县。
大元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该村有“一府八院”之说,即尚书府,上院、下院、枢密院、中心院、昭院、马坊院、前院、花院。早年在村内村外还建有尚书坊、尚义坊、孝子坊、恩荣坊、节妇坊、神道坊、绣衣坊等牌坊。漫步于大元村内,可以看到“金吾第”“箫墙”等古宅遗址,清代古建筑九思堂、继志堂、九成堂、四太婆井、仰止堂等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村落有如此众多的牌坊和民居府第,可见昔日之繁盛,从中也可以感知历史的沧桑。
文脉绵延梅陇里义亭镇陇头朱村,自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由朱贯(字珍华)始迁。时朱贯与朱质、陈亮(永康人,娶稠江官塘何恪二侄女为妻)一起赶考,朱质与陈亮进士及第,陈亮是魁首(状元),朱质为第二(榜眼),朱贯则因“举进士不第”,从乌伤县蒲墟(今义乌赤岸)“隐居陇头(今陇头朱)”。
朱质是赤岸镇溪西村人,也是义乌历史上唯一的榜眼,历任侍左郎官、右正言、左司谏兼侍讲。时与朱质一同赶考的陇头朱始祖朱贯,实乃叔伯兄弟,朱质为朱贯的堂兄。朱质在宋绍定四年(1231年)所写的《宋侍郎守轩公自序》一文中提到:“善佑生三子……长世商生绶与维。绶四子,长生吾考季瓛(即朱质的父亲)。季瓛生贽与不肖质(即朱质)……三季益,无子,以甥陈珍华改名贯为后。四季野,又名季文,生二子:赍、贷。长赍同贯迁居陇头之西原。”另据朱之锡在康熙丙午(1666年)所著《国朝宫保梅麓公溪西谱序》中有载:“珍华系百十府君讳季益公继男,与侍郎守轩公为堂弟行,洵班班叙次也。”
朱贯迁居陇头朱800多年来,陇头朱朱氏崇耕尚读,繁衍昌盛,代有闻人。七世孙朱肇(号梅陇)是陇头朱村第一位通过努力读书考取功名的高级官员,他先后授户科给事中、长沙府同知等职。
官厅是陇头朱村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明代建筑。整个建筑前后两进,两侧为厢房,结构规矩严谨,用材硕大,当心间四根金柱和前后檐柱都用樟木,瓜楞纹柱础,下置覆盆,垫方柱顶石。次间边缝用五柱,用圆形樟木柱,下置覆斗形础,垫方柱顶石。正大门前是一条东西向的青石板路。
官厅的建筑对研究明代浙江金衢地区民居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据传由梅陇十三世孙朱懋芳(号肖梅)所建。朱懋芳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擢户科给事中,后授南京礼部主事,转北京兵部主事、礼部员外郎。
朱之锡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中清朝首届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河道,在康熙三年(1664年)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在雍正年间封为河神“朱大王”,乾隆年间又被追封为“助顺永宁侯”。
在明清时期,陇头朱村出了4名进士,有19人中举、100多位秀才,涌现九品以上官员64人,其中五品以上16人。
春日的陇头朱村显得有些静寂。在陇头朱这个“中国传统村落”内,传统古建筑占整村面积的45%。穿行在村内的古街老巷,历经风霜的老屋静静矗立,保存完好的官厅、小祠堂、白虎门、大厅里等一大批明清古建筑,犹如一幅展开了的水墨画卷,在蓝天的映衬下,更觉气势恢宏。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在空中勾勒出优雅的线条,韵味十足。踏着铺设在古建筑间的青石板一路向前,恍如穿越在悠长的时光隧道中,从中可以感受到岁月沉淀的力量。
“隐世村落”塘下洋相比较于华溪、大元、陇头朱等大村,佛堂镇塘下洋村的名气稍逊。笔者在塘下洋村采访时,许多村民都不知道村里出过哪些历史名人。毕竟,华溪村的虞守愚官至刑部侍郎(追授刑部尚书)、大元村的吴百朋官至刑部尚书,陇头朱村的朱之锡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这几个在义乌历史上都是如雷贯耳的人物。其实,塘下洋村的历史名人官阶虽没有他们显赫,但官员人数不少,官职品级也不低。
塘下洋,因村坐落于蜀墅塘下方,且先祖姓杨,故原名塘下杨,后因杨氏渐渐衰落,金姓人财两旺,渐渐演变为塘下洋。春耕时节,地处蜀墅塘脚下的塘下洋村村民正在灌满水的稻田上插秧,片片水田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点点光斑,倒映着远处的树木与村庄,形成一幅美丽的生产画卷。村里的老人说,站在蜀墅塘的塘堤上俯瞰这一切,可见脚下良田万顷、一片汪洋,故取名为塘下洋。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知名学者和诗人金涓曾隐居蜀墅塘之滨,其第三代迁居塘下洋。因此,金涓成了塘下洋的始祖。
塘下洋向塘而生,因塘而兴。顺着蜀墅塘的小溪流水一路行至塘下洋村,发现村内的明清古建筑颇多,穿行于敦厚堂、九间头民居、十八间民居、全院民居、金氏宗祠、新祠堂、继善堂等市级文保单位间,一股在沧桑中透出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村内古迹遍布,人文资源丰富,有诉说不尽的故事。明代中叶以后,倭寇连年侵犯浙闽沿海,扰得明王朝的半壁江山摇摇欲坠。就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倭战争中,“义乌兵”如人才“星云团”般闪耀登场。根据《义乌县志》和义乌城乡各宗族家谱记载,东征的义乌兵将领涉及义乌27个家族,有2.6万人被招入戚家军,后来还有不少人主动投军,涌现出把总、千总以上的军官800多人。塘下洋的金福便是一位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抗倭名将。
金福以武生应募,在首战台州中脱颖而出后,旋受命试守台州。在浙兵驰救闽地各役中,论功金福居首,被破格提拔为统领南兵的中军。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三月,他奉命入赣剿山贼,尽灭之。待台闽之倭平定后,金福调防辽宁马兰,又出奇制胜,升任指挥佥事。由于累积军功,擢任三屯营游击将军,继升为松蓬路参将。金福每战必探明敌情,善于运用奇袭战术,攻敌之不备,平时在驻地则以深沟高垒严防谨守,戚继光倚之甚重。金福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于家乡时年仅49岁,戚继光闻讯叹曰:“金福之死,损我一臂啊!”
金科由监生应募从军。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月,寇发2700余徒,劫福建仙游攻省会,金科、叶大正等拒截之,斩49级,此为金科首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四月,金科又督步兵奔袭沙堤澳巢,鏖战时久,倭遁据海屿,明军涉水登屿,倭投海,生擒5人,斩59级。同年十月发生的“南澳之战”,金科统左军衔枚登舟,粉墨其面如鬼似厉,直薄贼所,尽焚贼巢贼舟,斩1203级,焚5000余,解救民众1800余人。贼首吴平领800余徒,乘小舟逃至陈棠驿登岸,金科等率兵追之,边追边*,吴平等从福建沿海直逃到安南方被全歼。明隆庆六年(1572年),金科因军功升任福建游击(属于镇戍军系列),谪戍蓟门。
金光是平南王尚可喜(清朝三个异姓王之一,在康熙年间又被晋封为平南亲王)的重要谋士,也是清初平定广东及“三藩之乱”时期的重要人物,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金光随平南王尚可喜转战南北,戎马一生,功绩卓著,被尚可喜称为“心腹手足”“张子房再世”。康熙十三年(1674年),尚可喜奏请朝廷,封赏金光为鸿胪寺卿。康熙十五年(1676年),金光因不畏胁迫,阻绝与尚可喜长子尚之信共事,最后被尚之信*害。
金以桐为金光长子,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中举,人品才学兼优,深得尚可喜的喜爱,特将二郡主许配给金以桐,金以桐由此成为亲王之女的夫婿——郡马。金光被害后,经刑部多年核实,朝廷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下旨褒奖。金以桐得以扶父亲灵柩回义乌老家安葬。
鉴于父亲的坎坷仕途,金以桐看破红尘,扶父亲灵枢回乡后即过起了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