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两眼看世界:妖雾重回

「02」两眼看世界:妖雾重回

首页角色扮演神峰奇遇更新时间:2024-04-26

题图:闪电

开篇

​美国商务部6月3号表示,针对5月22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中所列出的33家中国企业和机构的限制措施将于6月5号正式实行。

除了各大企业,我的母校也赫然在列。

在广泛流传的"上海滩高校TOP3"版本中还有一个更具体的排座次的说法:

"一流的交大;二流的复旦,三流的同济"。(注:此处仅为引用,我爱上财也爱华师大)

其实我本人非常反对排座次,弄这些虚名,哪有踏实做学问来得重要?

小明考上了交大、小李进了复旦,我在同济,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不过,作为一个"三流"高校毕业的人来说,看到我的母校被纳入美商务部的"实体清单"。费解之余,居然有点傲娇。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反应哪里不对。

傲娇之余,不由感慨: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啊。

这个事情的本质我想不言而喻,美国是为了维护在高精尖科技产业的全球霸权地位。包括华为、我的母校在内的实体在某些关键领域的技术或者研发实力构成了对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威胁,所以灯塔国要想尽一切办法扼*。

既然赶趟儿了,我帮我的母校打个call。

同济大学

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1907年)之一,极为内敛,低调务实,属于高精尖一类的高校。许多人只知道同济的土木工程厉害,其实建筑、机械、交通运输等也都很牛。同济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标志性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同济正在统筹协调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即国家大科学装置。这个就十分厉害了!

目前,只有美国、日本和欧洲建立了类似装置。这个大科学装置一旦建成,将对我国海域从海底到海面进行综合性实时性的立体观测,也将是全球规模、水平最先进的海底科学观测网。

我想这才是美帝忌惮所在吧。

顺便普及一下什么是"国家大科学装置"

目前我国顶级的科研设施,是现代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必要条件,是为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提供保障的必不可少的科技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巨资建设大科学装置,而我国同样十分重视大科学装置。

借这个机会,我将疫情期间的思考继续扩展。

运用我上一篇文章的基础框架,我们把时间和空间拉开,重新审视一下两个不同时期的我们(此处指中国)和世界。

一、1000年前 中国和世界

中国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

经济

公元997年,中国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即位。

公元1022年,其第六子宋仁宗即位,至1063年崩逝,在位42年,也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宋真宗、仁宗二朝,商品经济开始高速发展,逐渐摆脱了农业的束缚,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经济体。

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注: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的数据】

哲学

中国北宋在哲学领域远超唐代,出现了一批理学家。理学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称为道学。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1017—1073年)、张载、邵雍、程颢、程颐。

科学

宋朝的皇帝眼界开阔,积极支持民间的商业活动和航海贸易,社会风气相当宽容自由,出现了现代科学的萌芽。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年-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反映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西欧中世纪(公元476年-1500年)

与北宋同时存在的大帝国主要有两个代表:

一个是拜占庭帝国马其顿王朝(公元867年-1056年);另一个则是诺曼底王朝(公元1066年-1154年)。

拜占庭帝国在十一世纪初期展现了复兴姿态,但很快陷入了战争。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最终使得拜占庭帝国四分五裂。

而英格兰地区的诺曼底王朝是个岛屿国家。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充斥着战乱、掠夺与饥荒,也被称为中世纪的黑暗。

二、200年前 中国和世界

中国清朝乾嘉时期(1736年-1820年)VS 英国工业革命(1760-1840年)

1785年 英国工程师瓦特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这是工业革命的标志,人类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1793年 英国国王派贵族马嘎尔尼率团到访中国清朝,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珍宝,还带来了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蒸汽机、织布机、天体仪、地球仪、钟表和榴弹炮、毛瑟枪、步枪及军舰模型等。但最终与当时83岁的乾隆帝不欢而散。

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乾隆于1799年去世。清朝实施海禁,闭关锁国,走向衰落。

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

1842年,清朝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

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000年前的中国GDP是当时世界的NO.1,但西方国家仅仅只用了200多年便将中国打的一派涂地。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前段时间引起互联网上热烈反响的关于《光刻机和氢弹哪个更难搞?》的话题中就做过中美基础计算力的差距探讨。

可见即使是现在中国的科学水平在很多领域还是处于落后状态。

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研究观点是:中国只有"技艺文化",而没有建立系统的"哲科文化"。唐宋时期中国掌握了当时全世界60-70%的技术,但不是科学。西方工业革命的根源恰恰是由哲学演化而来的科学思维。

但这是否意味着,在当今时代,200多年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无可挑剔,延续了5000年的中华文明一无是处呢?

这是疫情期间,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思考的过程极其无聊、痛苦。

三、心理学的远和近

心理学上有个很有意思的词,叫近因效应。

是指最新出现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1957年,由心理学家A·卢琴斯根据实验首次提出。实验证明,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不同的刺激物依次出现的场合,印象形成的决定因素是后来新出现的刺激物。

例如介绍一个人,前面先讲他的优点,接着"但是",讲了许多缺点,那么后面的话对印象形成产生的效果就属于近因效应。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词,叫首因效应。

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1957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也叫首次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1964年,心理学家C·梅约和W·克劳克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

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可惜我是双子座,认知结构简单又复杂。

这两个词和我们讨论的话题有何关系?

清朝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没办法活在首因效应的故纸堆里。不愿意睁开眼睛去看世界,总觉得自己是泱泱五千年文明的天朝大国,对一切的外来事物不假思索,全盘否定。

另一方面,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被西方全方位超越和碾压的历史,这样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200年,但因为近在眼前,甚至我们都是部分亲历者,很容易又给我们造成近因效应:于是我们自怨自艾,我们失去政治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凡是西方推崇的都奉为圭臬。自由资本主义成了普遍真理。美帝似乎成为了自由和民主的灯塔。

四、突破经验边界和认知边界

作为"智人"的后代,我们99%的人都活在自己的经验边界里。

大约200万年前,整个世界其实存在不同的人种,包括东非的鲁道夫人,东亚的直立人,欧洲和西亚的尼安特人。大约1万年前,就只剩下"智人"这一种。

今天人类(Human)已经习惯以为自己是唯一的"人",是因为在过去1万年间,"人种"确实只剩下"智人"这一种。然而"Human"这个词真正的意思是"属于人属下的动物"。但要知道在1万年前,这可不只是"智人"而已。

同样,200多年前的乾隆活在乾隆的边界里,所以他拒绝了马嘎尔尼。因为在他眼里看到的是"中华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所以他才说:"朕不缺事例足以证明对僻处荒远前来本国之尔国子民所施之仁爱,中华不仰赖别国货物"。他的边界就是他的"眼见为实"的经验。

如何突破边界?

一种普遍认可的理论认为,"眼见为实"的经验边界是可以用"思维模型"的方式来突破的。但是倾向于用"思维模型"思考的人又会产生另一种边界,这是一种理性的边界,思想的边界,一种认知边界。

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那么有没有一种即能突破经验边界又能突破认知边界的思维模型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END -

后记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这是一个特别的头条号。

关于标题隐喻

【01】号文章副标题"神峰奇遇"是《葫芦兄弟》第一集的名字;

【02】号文章副标题"妖雾重回"是《葫芦小金刚》第一集的名字。

关于行文风格

力求宏大叙事,喜见微知著,以小写大。

喜欢在时空里镜头切换,分享有趣的视角。

题图是我良心精选,文末点"在看",我的sense希望你喜欢。

关于行文长度

为了阅读体验,我尽量控制文章长度在3000字以下。

这篇是讲基础框架,阅读时可能需要思考。

但不必担心,后续我会穿插实证和框架印证。

最后祝各位:阅读愉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