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8 10: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吴旭华 李磊
“老蒋讲非遗”开播至今 已讲了厚厚一摞非遗故事。
“正月出头到了两月,二月初二有个名件,东阳侬叫‘午月午’。我们东阳城区,早先有四个大庙会,午月午是头一个叫做‘红椿庙会’……”
打开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官方微信,会发现自2017年底至今,几乎每天都有个“老蒋讲非遗”的栏目,里面有文字有音频,打开音频,标准的东阳南乡方言让人油然而生亲切感,娓娓道来的非遗故事涵盖东阳人熟悉的民间风俗和民间故事,听罢仿佛回到了儿时岁月。
栏目的主持人“老蒋”蒋泰灯是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外聘的工作人员。年过七旬的他,承担了栏目的选题、写稿、播报等职责,开播至今已圈了不少粉。
方言讲非遗唤起民间记忆
这几年,“非遗”成了高频热词。但是群众对非遗的认识误区也不少,“曾经有人要求把古建筑定为非遗,还有要把家里的老物件定为非遗。”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吴海刚说,每次碰到这种情况,解释起来都颇费唇舌。而目前,东阳共有116个非遗项目,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这些非遗项目的由来、内容。如何通俗清晰地传递非遗概念,解读非遗项目,让大家掌握非遗保护工作的内容和途径?这成了他思考的课题。
“让蒋泰灯老师说非遗,也是他的工作日常启发了我。”吴海刚说,由于蒋泰灯年纪大,人缘好,每天都有老年人来找他聊天,“尤其是冬天午后,蒋老师经常和他们在走廊上晒着太阳聊天。我一听,这说的陈年旧事可不都是非遗吗?他可真的是聊天也不忘工作了!”一念既起,“老蒋讲非遗”应运而生。
蒋泰灯声音宏亮,口齿清晰,2009年至2013年他被南市街道文化站聘为文化管理员期间,还受邀去东阳电视台“道德讲堂”讲了两堂课,全程东阳方言,受到听众欢迎。
蒋泰灯曾为孩子们讲东阳故事。
“接到任务时我还有点顾虑,主任说,这不过是把我平时和一两个人聊天,变成我给更多人讲故事,让我讲得更过瘾,而且内容更加规范。”一番话让蒋泰灯放下了包袱。
第一期在2017年12月14日开讲,讲的是民间故事《盘古王开天》,后面两期说的也是上古神话《女娲造人》、《日月成亲》。讲了3期,最先关注的那些老伙伴提建议了:“老蒋,故事讲得不错,但是能不能换成与东阳有关的故事?”虽然这些“全国通用题材”的故事早就经过东阳人加工,但受众的意见让蒋泰灯明白——自己还可以讲得更接地气,用东阳话说东阳故事。于是第4期他就换上了《樟树爷的解释》,说的正是东阳市级非遗项目“樟树崇拜”。
随后,东阳戏、哑背疯、秋车等非遗项目逐个上场,埋藏于时光中的共同记忆被逐渐唤醒……
一生恋非遗集纳民间文化
“老蒋讲非遗”一旦开了头入了状态,蒋泰灯就发现自己如鱼得水。随着故事越讲越多,有老伙伴开始担心:“老蒋,你天天讲故事,肚里存货会不会用光呀?”确实,每周5个故事的频率,在一般人看来,差不多可以打造东阳方言版的《365夜故事》。
蒋泰灯平时用来记录民间智慧的笔记本。
“不用担心,我的存货够编一本东阳方言版的《天方夜谭》。”蒋泰灯说,他从1959年就开始收集民间故事和俗语、谚语甚至技艺。那时候,他还是名箍桶匠,挑着工具担走村串巷给人干活。但是在他的工具箱里,始终放着笔记本和钢笔。做活间隙,听别人聊到有意思的话,他就赶紧拿出纸笔记下来。有时候,一个场院里有好几拨工匠在干活。白天他就留意观察,晚上就把这些手工艺的流程和技术要点记下来,碰到不懂之处就次日去请教,为此有工匠和他打趣:“你这是不是想偷师学艺抢我饭碗呀?”
回忆做此事的初衷,蒋泰灯也说不清道不明,“就是喜欢,喜欢那些古老的仪式、生动的话语,还有灵活的技艺,每次接触总让我觉得东阳人真聪明。”他尤其喜欢听“油口讲”——未识几个大字的农民用诙谐风趣的话讲述村庄流传的传说故事以及乡间轶闻,很多可能是无凭无据被人称为“呒名件”,但他都会及时记录整理下来,暗夜里不知为这些民间智慧而赞叹了多少遍。一个仅读过小学、粗通文墨的民间工匠,就在这日积月累的记录中,了解到乡村日常生活表象下的许多隐密文化,却浑然不知自己正在做着多年后在学术界成为时尚的“人类学田野调查”。至于这些笔记的用处,他没有想过——能借此打发漫漫长夜已然让他很是自足,何况又能从中享受到微小的快乐!
悉心写非遗传播民间美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溪文化站工作人员找到蒋泰灯,让他讲几个“大话”听听。他就讲了蒋百康和许都以及《新雷公不打侬》等故事,共有七八个。1987年,他收到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东阳县故事卷》,发现自己讲的“大话”都收编在内,这才意识到原来在百姓当中口口相传的“大话”就是民间文学。从此,他的收集热情更加高涨。
2008年,全国实施非遗资源普查。蒋泰灯遇到了专业的引路人吴海刚,在其指导下,他完成了南市街道区域内110多项非遗资源的普查整理,受到文化部门表彰。次年他就被街道聘为文化管理员,2013年东阳市非遗保护中心挂牌后又被聘用至今。
在中心的工作让蒋泰灯接触了更多的非遗资料,对东阳丰富朴茂的非遗生态有了初步了解。他还是像从前一样喜欢四处采风,打捞沉没的民间记忆,整理恢复濒危的非遗项目。2015年《金华历史文化故事》编撰,他独立承担了东阳15个村庄民间故事的收集整理工作,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76个故事近6万字的采写,受到高度评价。这项工作在其他县市都由多人完成,而他以七旬高龄独立完成,每个故事都注明出处,质量之精让专业人士感佩。
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资源“垫底”,蒋泰灯才底气十足,认为自己讲个三年五载也没问题。
“老蒋讲非遗”开播后,受到金华和省非遗保护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创新了非遗宣传工作的方式,成为金华市首创。
蒋泰灯用来录故事的录音笔。
对“老蒋讲非遗”,蒋泰灯采取了纵横交错的构架:纵就是时间轴,以民间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为节点,讲解东阳在各个节气、节日的风俗;横就是地域轴,以东阳18个镇乡街道的非遗项目为支撑,择时讲播。他还专门整理出了东阳各地的传统庙会,把每个庙会相关联的民俗活动逐项标注。仅这一项就可讲近50期。
每期非遗故事,蒋泰灯都“三易其稿”,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故事内容。像农历三月三在即,他就准备了横店南上湖何氏定武本兰亭序碑的故事,这是金华市级非遗项目。在整理资料过程中,他偶然发现东阳县令孙统当年曾参加过“兰亭雅集”,是“兰亭四十一子”之一,又衍生出新的非遗故事。文章修改了3遍,最后还请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的专家把关。“文章最后有孙统写的一首诗,怎么样用东阳方言表达?着实难倒了我!”他请了老伙伴当听众,当面反复诵读,最后还是确定用“东阳普通话”表达。
“老蒋讲非遗”的每一个故事,都由蒋泰灯自己整理成稿。
自从开出栏目,蒋泰灯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以往周末他都用来休养生息,有了栏目后,周末他就一遍遍改稿,录音笔更是随身带,讲好后请家人和朋友试听,若有人指出哪里可以改进,他就毫不犹豫地删掉重新录音,特别是一些专业术语或者是新兴词语,东阳方言没有前例,他就一遍遍推敲,力求用最合适的表达让大家都听懂,一个故事讲两三遍是常有的事。这番付出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远在北京的东阳籍古建专家王仲奋听了他的非遗故事后,评价他讲得真实亲切。
非遗故事好听“难讲”,一些非遗涉及民间宗族观念,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纠纷。蒋泰灯对每个非遗故事力求理清来龙去脉,严格考证来历归属,尽量淡化敏感内容,放大美好内容,在八九分钟的时间内,传播更多的正能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