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孙权在末年是被打上残暴之君标签的,屡屡对江东士族下手,尤其是默认挑起了两宫之争,对于这位东吴大帝为何晚年会变得如此,我们以后讨论,今天主要来说一个人,陆逊,这位活跃于孙权执政时期的东吴众臣,最终因为“掺和”了两宫之争而给孙权“骂”死,有人也是说陆逊活该,孙权太过忌惮于陆逊的势力,所以有意逼死了陆逊。
个人觉得,陆逊作为东吴出将入相,权势更是达到了当时东吴朝堂之上无人可超越的一人,他绝对是孙权宠信的重臣,如果说孙权是忌惮陆逊的话,陆逊根本就混不到高位。
想要了解孙权和陆逊的关系,就必须要说孙氏和陆氏的世仇关系,在孙策崛起之前,依附于袁术之时,给孙氏陆氏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后汉书.陆康列传》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政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
陆康是陆逊的从祖,《三国志.陆逊传》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於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也就说当初孙策受袁术派遣,强攻庐江城(陆康当时是庐江太守),在开战前,陆康将族人送还江东了,而在此孙策和陆康之间的战争中,虽说陆康不是被孙策所*,但是毕竟是因孙策攻城引起,加上陆氏族人在逃亡之路上有惨死了一半,这可以说是血仇了,那些亲眼看见自己亲人死在自己身边的陆氏族人,会如何看待利用*伐统治江东的孙氏集团?
在孙权刚刚从死去的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江山之时,他前期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拉拢江东士族,这其中就包括陆氏宗族,《三国志.陆逊传》权以兄策女配逊,数访世务......以为帐下右部督。这也是后来很多人说孙权忌惮陆逊的一个原因,因为陆逊是孙策的女婿,是不是会帮助孙策这一支后代夺权呢?个人觉得这是想多了,本来这就是孙权拉拢陆逊的一种手段,同时陆逊为人稳重,注重大局,又是较早就被孙权拉入自己账下的,他会为了自己的妻子去扳倒孙权,弄得东吴大乱?如果陆逊这有这心思,那就和三国志中对他评价“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完全背道而驰了。
话说回来,因为当时陆逊是陆氏家族的代表,孙权也算是勉强用拉拢陆逊的办法,表面上获得陆氏的支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两家的世仇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血海深仇想要化解必要的条件是,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可能要花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弥合伤痕,不然你让经历过那段记忆的陆氏族人去原谅孙氏,太不现实,也太不讲理了。
当时陆康的儿子陆绩对孙吴就有些反感,陆绩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熟悉,《二十四孝》中就有“陆绩怀橘”一事,所谓孝顺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橘,遗母事堪奇。孙策活着的时候,和身边重臣探讨乱世当以武治平之,在场的陆绩就嗤之以鼻,《三国志.陆绩传》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绩虽童蒙,窃所未安也,本来嘛,听孙策这话,是不是在说曾今攻庐江城,间接害死陆康也是合理的事情了,该对陆康之死负责的是这乱世,陆绩怎么能忍,而且孙策算是他的*父仇人,这个死结是打不开的。
陆绩死前,也是预言了天下一统的局面,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他自认是汉臣,而且所预言的天下一统,也指的不是孙吴,而是汉室正统或者是代汉者,陆逊和陆绩对孙吴政权的不同态度也是陆氏族人对孙吴的态度代表,有支持有反对,而且支持者中也不乏面对现实之人存在,总之两族之间的仇恨需要时间去化解。
那么孙权晚年“骂”死陆逊是因为忌惮陆逊其个人所代表的实力吗?其实不然,孙权看重的是陆逊的为人,陆逊是货真价实的社稷之臣,不会因为私利而做出不利于国家行为的东吴忠臣,像陆逊这样的人,孙权巴不得越多越好。
陆逊是在荆州之战时被孙权推到前面的,在孙权吕蒙制定了麻痹关羽偷袭荆州的计划后,吕蒙称病回都,孙权询问吕蒙谁可以代替他表面上执掌前线军事,吕蒙推荐了陆逊,这也正和孙权之意,《三国志.陆逊传》权乃召逊,拜偏将车右部督代蒙。要知道当时陆逊也就是在讨伐山越叛乱的时候有些功绩,其他没有特殊表现。
陆逊在这次“诈骗”行动中也是充分扮演好了自己角色,可以说当时陆逊是最适合的人选了,既有能力,表面上有足够的弱,陆逊上任后也会有心机的给关羽写信,狠狠的夸赞了关羽一番,《三国志.陆逊传》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都把关羽比作兵仙韩信了,把关羽捧得足够高,也把自己放得足够低,打到了麻痹关羽的战略意图。
在袭击荆州的战役中,陆逊也是被委以重任,也就是去断关羽退回益州的归路,《三国志.陆逊传》逊径进,领宜都太守,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
这里要注意的是,陆逊当时是被孙权委任宜都太守,宜都是刘备所立,意味事宜建都,是荆州通往益州的必经之路,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宜都太守是孟达,如果说荆州之战时,驻守宜都的还是孟达,应该不会弃城而逃,让陆逊轻易夺取,在陆逊招抚宜都附近城池时,孙权也是给予了陆逊授权,代替自己招降各部,在荆州之战中,陆逊就已经表现出了文武全才之能了。
不过在吕蒙病逝后,短暂代替吕蒙地位的不是陆逊而是朱然,《三国志.朱然传》虎威将军吕蒙病笃,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硃然胆守有馀,愚以为可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
为什么当初麻痹关羽的时候,吕蒙推荐的是陆逊,而临终前又推举的是朱然呢?想要说的是朱然算是和孙权从小玩到大的,是发小关系,但吕蒙最后没有推举陆逊不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主要还是因为陆逊军功不足,加上为人温和,难以驾驭前线将领,相对来说,朱然的确是要比陆逊更适合,因为当时荆州初得,在军事上需要稳定。
但是面对刘备大军东来,孙权最终委以重任的还是陆逊,陆逊也是从此掌握了吴军的军权,逐步走向权势巅峰,《三国志.陆逊传》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这就是吕蒙死前所担心的,陆逊没有足够的军功压制众将,但是夷陵一战,陆逊给自己在吴军中打下了威望,孙权也是乐见其成,毕竟陆逊是他一手培植起来的武将。
在夷陵之战后,陆逊则全权处置和蜀汉的联盟事宜,《三国志.陆逊传》备寻病亡,子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陆逊办公场所就有孙权的印信,陆逊可以自行盖印发送,这是对陆逊绝对的信任,此时的陆逊虽然在官职上还没有做到出将入相,但是武能退敌安邦,文能连蜀抗曹,当时的东吴还有第二人吗?
权使鄱阳太守周鲂谲魏大司马曹休,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休,在石亭之战中,陆逊再次被委以重任,意图重创曹军,也正是有了此战的胜利,孙权才有资本称帝,曹魏在石亭战败后20多年才在东线发动对东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陆逊此战也算是一战定江山,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将领出征,都是假节钺,但是陆逊是假黄钺,黄钺是古代帝王所用,重臣出征往往加有假黄钺的称号,寓意代替君主出征,可以自行斩*节将,是最高的授权方式,东吴仅此一例。
《三国志.陆逊传》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徵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孙权称帝后,特意给陆逊增设了上大将军一职,位在三公之上,就像是后来李世民被册封的天策上将,孙权给予了陆逊最高的荣耀,在东吴无人可超越,而且这不是虚职,在孙权巡视建业,为迁都做准备的时候,陆逊是留守武昌,执掌全国军事的,同时还掌握荆州及豫章三郡之地,那几乎就是吴国一般的领土,在那段时间,东吴完全可以实现两都治国,也就是建业和武昌,赤乌七年,代顾雍为丞相,陆逊实现了实打实的出将入相,在实权上已经成为东吴的二号人物,还是孙权一手扶植上来的,没有绝度的才能和忠心,陆逊会被孙权如此重用吗?
想知道当时陆逊的权力有多大吗?陆逊是在赤乌八年二月死的,在选择谁来代替陆逊这个问题上,孙权想了有多久,足足一年七个月,19个月,赤乌九年九月,《三国志.诸葛恪传》会逊卒,恪迁大将军,假节,驻武昌,代逊领荆州事。
要注意的是,诸葛恪只是形式上继承了陆逊的地位,在权力上和陆逊差得太远了,《三国志.吴主传》秋九月,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硃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相当于是5个人分割了陆逊的权力,如果说孙权是有意除掉陆逊的话,他不会在陆逊死了之后,拖了将近两年才确定代替陆逊的人选,反倒是陆逊意外离去,给孙权一个措手不及,拖了这么久才找到5个人一起取代了陆逊的职权。
至于有人说陆逊自己不长眼,卷进了两宫之争,但是陆逊在很早的时候就表态过,不掺和到这件事当中,《三国志.陆逊传》二宫并阙,中外职司,多遣子弟给侍。全琮报逊,逊以为子弟苟有才,不忧不用,不宜私出以要荣利;若其不佳,终为取祸。所以说在暨艳案、隐蕃案、吕壹案中受牵连的人中没有陆氏族人,他只是因为替太子说了话,引起了孙权的不满。
及太子有不安之议,逊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这是不是陆逊卷入了两宫之争呢?个人觉得这算,而且还是主动的,但是不同的是,别人为的是私立,陆逊为的是国家利益,本来太子就是国之储君,不能轻言废立,陆逊作为朝中重臣,有责任站出来提醒孙权,如不是有必须非要废掉太子的理由,就应当以保护太子为主,保住了太子就是保住了孙吴的江山,这没什么可质疑的。
远得不提,袁氏集团是因为什么败的,虽说官渡之战主力损失,但是袁氏集团最终是败在内部分裂,源头就是袁绍有废长立幼的想法,那么孙权想要废掉太子,是有步袁绍后尘危险的,陆逊必须站出来力谏,如果说这个时候陆逊还选择默不作声,那才是不对的。
而孙权“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也不能说他太无情,孙权是一直很宠信陆逊的,不然陆逊也不会有如此权势,但是孙权陆逊在这件事情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吴录》太子自惧黜废,而鲁王觊觎益甚。权时见杨竺,辟左右而论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为嫡嗣,于是权乃许立焉。
孙权想要废掉太子,这件事本来是很隐秘的,只要少数人知道,而陆逊却在自己尚未公开表露的时候上书保太子,这让孙权很气愤,陆逊是通过什么渠道得知这件事情的?如果说是孙权在朝堂之上提出废太子之事后,陆逊在保太子,孙权也就不想那么多了,但是陆逊上书的时间节点很特殊,孙权派人训责陆逊也是很正常的,那个君主遇到类似的事情能不气愤,只是孙权想不到,陆逊因此气愤而死。
所以总的来说,孙权没有忌惮过陆逊,反而是一支扶持陆逊走向权势巅峰,陆逊结局虽然有些悲惨,但不是孙权有意为之,也不是什么蓄谋逼死了陆逊,如果说陆逊这样忠于孙吴的士族,孙权都不能放心任用,那么孙吴在江东就真的一点根基都扎不下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陆逊传》《三国志.陆绩传》《三国志.诸葛恪传》《三国志.朱然传》《吴录》《后汉书.陆康列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