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没看够?这里还有一部龙泉山极简史!

“山海经”没看够?这里还有一部龙泉山极简史!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冰川时代更新时间:2024-07-25

不了解这座山,不足以谈成都!

3月6日,

一幅“山海经”风格的穿越龙泉山长图刷爆了朋友圈。(不了解这座山,不足以谈成都)

网友们在竞相转发的同时,也直呼不过瘾!

毕竟,龙泉山在成都历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是绕不开的主角。

它穿越且串联金堂、龙泉和双流,被称作天府东大门。山脉形成一条高高的、狭长的隆起,山的西面是成都平原,东面是川中丘陵。自古以来,它便是成都东面的屏障,阻隔风沙,涵养生态。如今,千年古都不再安于现状,进阶的重要关键词也正是“跨越龙泉山”。

它跨越千百万年的时光,跨越田与海的流转,跨越历代文明,见证了城之初,蜀之变。

来吧,我们为你详细呈现这座年岁已千万年的“大山成长记”。

-初生(约千万年前)

你以为这里深处内陆?其实这里有海浪有鱼虾

千万年前的中国大地,造山运动如火如荼,火山爆发、冰川形成,横断山脉、大巴山脉、巫山、大娄山持续隆升,它们分别从西、北、东、南四面合围,从而在中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盆地,即四川盆地。

彼时,盆地西面的龙门山,东面的龙泉山不断上升形成背斜地层。而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携泥沙奔涌而至,形成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终而形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也就是成都平原。

由此,长200千米,宽10千米,狭窄而长的龙泉山脉不仅成了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成为了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

事实上,在更早以前,早在造山运动尚未开启之前,在成都市区与简阳的地理坐标之间,并未有一座大山相隔。

这里是一片海!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我国关于买卖“化石”的最早记载,撰述的就是龙泉山的鱼化石。

那是宋代黄休复所著的《茅亭客话》,收录了一则《鬻龙骨》,讲的就是一男子在龙泉山捡鱼骨化石买卖入药,为了好卖,男子还编了故事说山上有龙,其为“龙骨”。

-公元前 蚕丛王年代

山上供着一位养蚕大户

传说中的第一代蜀王蚕丛氏,是位养蚕专家。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并为成都开创了千古不变的大事业——专业丝织。这也是后来,成都之所以成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以蜀锦闻名于世的起源。

蚕丛王与龙泉山之间,不无关联。龙泉山的最高峰长松山,也是成都的制高点。有人将长松山成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祭坛,正是因为,古蜀人祭奠蚕丛王的祭坛蚕丛王庙,就在长松山上。

据说早先蜀人常依照蚕丛王的青衣装束,登山祭祀,缅怀蜀先祖蚕丛王。但蚕丛王庙到唐朝时已被废弃。

-公元前 鳖灵王年代

凿凿凿、穿穿穿 就不信跨不过龙泉山!

其实,跨越龙泉山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而最早跨越龙泉山的,不是其他,正是沱江水。

而此处不得不提的人物,是鳖灵。相传鳖灵王是第五代古蜀国蜀王。彼时,鳖灵为增强岷江下游的泄洪功能,命人开凿河道,希望将岷江水分流,借由沱江河道汇入长江。

但沱江龙泉山段的峡谷太窄,数代鳖灵王开始率族人凿宽峡谷,使水得以东流。于这十二三公里长的龙泉山峡谷,就成为了金堂峡,也称沱江小三峡(鳖灵峡、明月峡、九龙峡)。

“岷山导江,东边为沱”,据说后来蜀郡太守李冰兴水利工程时,在分岷江水入沱江的工程上,以鳖灵王初通河道为基础,进行了加大拓展完善。于是这条穿山而过的江,最早完成了对龙泉山的穿越。

-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条大路穿山过 你阻拦得了风沙阻拦不了爱情

早期跨越了龙泉山的,除了水,还有路。

成都市区有东大街,出东门有东大路,地铁2号线有还东大路站,这些地名的来历,与古时候连接成渝两地的快速路密不可分,快速路又称成渝古道,成渝古道又叫东大路。

东大路是成都沟通船东方向、长江下游的必经之路,它经过龙泉驿,穿过龙泉山,其最早成型,就是在秦汉时期。

从秦汉到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使得龙泉山被赋予了自然生态屏障之外的另一重使命,那就是军事据点和屏障。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大路已成为行军和官府公文传递的重要驿路。

自成都锦官驿起,经牛市口、沙河堡、黉门铺、大面铺、界牌铺、龙泉驿、山泉铺、柳沟铺、茶店子、南山铺、石盘铺、赤水铺、九曲铺、石桥至阳安驿(今简阳),全长约150里,直到现在,“东大路”之于成都人,都是交通最古老的印象。

还有个小知识点,著名川剧《春花走雪》,唱的就是一位叫刘春华的大家闺秀,凭借爱情的力量,冲破桎梏,穿越了龙泉山的阻挡。

-唐宋

聪明的人儿开始了山上的智慧农业!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成都平原的安定发展,龙泉山早已经不仅仅是一片山野。

一来,龙泉山上有了宗教文化的孕育,天宫殿、长松寺等等多座寺庙开始出现在山上。

二来,我大成都当时富饶安逸,平原发展稳定,人口也就突飞猛进了。平原地区的田地不够种,开始向龙泉山开垦农田种粮食。

这里要科普一个小知识,你可能没听过“雷鸣田”,但你一定知道梯田。“雷鸣田”就是宋代巴蜀人对梯田的叫法。

早在宋代,龙泉山已经有了关于“雷鸣田”的记载。宋代灵池县令潘洞所著的《圣母山祈雨记》记载:

“锦里城东邑,高原十六乡。江流分不到,天雨降为常”。

并附注“益部十县多引江水溉田,咸为沃壤。唯灵池疏决不到,须候天雨,俗谓之雷鸣田。”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宋时期,龙泉山已经被开垦种田,而且还承载了蜀人最初的“智慧农业”。

-明清

定下了名字 迎来了客家人

龙泉山的名字,其实就来源于明朝。

那时候,明朝于王店镇设驿站,始称“龙泉驿”。王店镇也就改名龙泉驿。龙泉山脉最高的长松山距离龙泉驿很近,后来龙泉山的名字就叫开了。

而在此之前,“北周文王碑”上记载的山名是“分东岭”,唐地方志记载的山名则是“平栋山”,也作分栋山,宋代又随灵泉县改称“灵泉山”。直到明朝,龙泉山的名字终于定下来了。

在清代,龙泉山迎来了一件“开山以来的大事”!移民的到来!

轰轰烈烈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让大量的湖广人口补充到成都,让大量客家人来到了龙泉山一代安家。

可以说,如今居住在龙泉山地区的居民,大半是清初移民。直到今天,到洛带古镇的游客,仍能看到客家人留下的会馆,建筑、美食,习俗。

他们的到来,不仅让龙泉山一代繁荣了起来,还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品种。比如烟草,就是其中之一。

据记载,来自福建的傅仕和父子在雍正年间“迁居金堂,后移居简州”,来后“广种烟草”,并且在成都北门开店买烟丝。当时,蜀中尚未熟谙种烟法,但清朝官兵需求却很大,故“烟丝遍于两川实自公始”。

-近现代

你可以叫我花果山,也可以叫我桃花源

许多人对龙泉山的印象,一来是果子多,二来,就是看桃花。

事实上,由于龙泉山的背斜结构,使其成为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带里少有的半干旱山区,原生态应该是常绿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并以常绿林为主,其中柏树和楠木是龙泉山的优势树种。桃花,是山的点缀。

上世纪50年代末,*同志到龙泉山视察,作出了改变龙泉山生态和风物面貌的指示,“龙泉山树木少,要抓紧绿化,把龙泉山变成花果山”。

此后,龙泉山改造荒山、植树造林、种植桃李等果树,终于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季花不断,八节佳果香”的“花果山”。

1987年,龙泉山的第一届桃花节举行,这标志着龙泉“花果山”全面建成。每年3月的龙泉山,也就成为了成都人甚至国内外游客看桃花的选择。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龙泉驿区。此时,不论是龙泉驿,还是龙泉山,都已是我们记忆中能够寻到的画面。

-今天

依然守护这座城 但不是从边边 而是从中间

历史名城成都,2300多年来“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古老而灿烂的天府文化在此发源孕育发扬。人们追溯不到历史的源头,但山却可以见证。或许对于千万年屹立于成都平原东侧的龙泉山而言,蜀人的数千年,不过弹指一挥间。

但时间长轴走到如今的刻度时,这座大山对于成都的意义,已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5)》的出炉,让成都城市格局从原来的“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

成都“东进”,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随着天府国际机场明年建成,成都将成为中国第三个拥有“双枢纽”的城市;天府奥体城的建设,则让龙泉山以东有了无限想象空间。

山的东边,不再边缘,而是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进阶为这座城市更广阔的未来。

成都不仅在跨越这座山,还在拥抱这座山。

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成都要构建形成以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为中心的“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这座山,也由原来的屏障升级为“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

这里将打造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拥有深丘峡谷的俊俏,花海林麓的绚烂,湖光山色的静谧。去年夏天,成都向全球顶尖规划设计机构发出邀请,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贡献顶层设计方案。公园的景点、项目也正如火如荼。,

今天,成都的千年之变,在龙泉山漫长无际的成长史上,也必定不平凡。

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部分图据视觉中国、东方IC

编辑 陈怡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