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碳中和,不懂你就输了未来

万字长文:碳中和,不懂你就输了未来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单职业打金服更新时间:2024-07-30

碳中和概念在资本市场比较热,即便很多小伙伴跟风吃到了肉,其实不知其所以然,跟买彩票中奖一样,全凭运气 勇气。作为一个将持续40年的超级工程,对整个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巨大影响。具体有哪些方面,小智来讲一下你就明白了。

2020年9月举行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我国宣布将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即“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排放,使碳净排放降为零。所以这是一个会持续40年的工程。

碳排放是生存发展的必然产物

自“钻木取火”开始,人类掌握了“燃烧”这种高科技能源,从此夜不再黑、肉不再难消化、大型野兽也可战胜。“燃烧”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种能源,让远古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延长寿命,成为生物链顶端的。荷兰的风车、中国的水车磨稻谷、法国的所罗门太阳能抽水机,这些都是人类创造性去利用自然能源。

荷兰风车磨坊

人类社会膨胀依赖能源供给,而能源供给创新又推动人类进化发展。在所有能源获取方式中,木材、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一直应用最基础、最广泛的。燃烧是碳元素和氧元素两个家伙欢快结合,释放能量,产生二氧化碳(CO2)。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又将二氧化碳固化,经过时间的“发酵”形成化石能源。如果不出意外,这个循环还是完美的。但人类的出现本就是意外,在人类需求膨胀下,从地底、从海洋、从太空无节制的摄取能源,循环已被打破。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危害人类的整体利益。如果不行动,小智特别喜欢的几个海滨城市,比如大连,就得去跟龙王做邻居了。而马尔代夫更惨,用不了20年就得全国搬家了。

咱不讨论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间必然联系的正确与否,进化论是否靠谱、上帝是否存在、山海经是否真实,集体中总有家伙质疑一切。这都不重要,如果解释有用,还要警察干啥。成年人的价值观,不问对错,只看得失。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在人类现有技术能力下,要重新恢复平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给地球降温,这样才能保住沿海地区的家园。

如何全人类一起“减排”呢?先开会,是滴,各国*们那么牛逼,要解决问题也是先开会达成共识,有共识了才好让其他人搬砖干活。多说一句,别总抱怨领导开会,在任何一个超过3个人群体,不达成共识就干活,效率绝对低于一个人单干。所以全球最牛逼的一群人在巴黎签署协议,给每个国家分了减碳排指标,由五大流氓监督,设立委员会定期检查。蓝星上啥事子要有了这几位认可,就是板上钉钉了,其他小伙伴们领了指标,就乖乖各回各家开始筹备减排了。

发达国家在减排这个事情上比较领先,第一是新能源布局早,第二把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都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了。比如咱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就接盘了很多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那时候也没啥好讲究的,毕竟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连我国的碳排放都在增长,其他发展中国家压力就更大了。谁不知道昂贵的新能源污染低呢?但发展中国家也有权利发展,人民要脱贫,经济要提升,必须保证能源廉价供应,毕竟烧煤烧天然气成本最低。

60年前的雾都伦敦街景

来看看60年前的伦敦什么造型,今天某些人在环保上,经常指责发展中国家这不好那不对,跟脑袋被驴踢了一样,非常无脑。在发展建设阶段,某些榜样国家其实污染排放的更过分。都是这么发展这么过来的,成功也没有捷径可走,所以谁也别充大尾巴狼。国内潘某柴某们也跟着瞎起哄,不是蠢,就是坏到骨子里。

“中和”指的就是碳捕捉技术

上文说了碳排放的由来,大家都整明白碳排放是人类活动必须的产物,人类呼吸都要排放二氧化碳,难道14亿中国人都要为了呼吸交碳排放税么?碳排放禁止不掉,那就另辟道路建立碳循环,一边碳排放一边碳脱离,也就是“碳中和”。

咱们国家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多数北欧、西欧国家在2009年代就已达到碳排放峰值,以北欧丹麦为例,1991年火电发电占比89%,到2019年火电降低到10%,转为海上风电场、生物燃料发电为主,剩余的火电仅用于调峰。通过电网互通计划,实现了波罗的海五国能源互通互换。北欧零碳排计划开始于70年代末,用了40年时间才实现低碳排,咱们国家也承诺40年,不听那些有心者瞎BB。既不过度承诺,也不逃避责任。看到国家这么“流氓”,小伙伴们是可以放心的。

在技术层面,主要有三种脱碳技术: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以及富氧燃烧。技术层面的东西,小智尽可能简单讲。燃烧前脱碳技术,就是生成水煤气,然后脱碳,剩余的氢气作为能源使用。原理挺简单,家里煤气灶喷点水,出来的就是水煤气。富氧燃烧技术,就是高浓度氧气代替空气燃烧,尾气循环参与燃烧,也可以降低碳排放。燃烧后脱碳技术,是以旧改项目居多,从燃烧后气体中回收二氧化碳。

三种方式对比经济性,以燃烧后回收最容易普及,跟汽车尾气处理方式类似,比如膜分离、化学吸附、物理吸附、生物吸附等,其中化学吸附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成本最低的方式。这些脱碳后的产物又被压缩存储起来,成为碳捕捉产品。比如华能集团石洞口项目,采用有机胺吸收法,成本350元/吨左右,食品级CO2市场售价在600~800/吨,碳捕捉了还能卖钱。我国项目以发电厂项目为主,化工项目还比较少,技术多为燃烧后除碳和燃烧前除碳,富氧燃烧技术还在验证阶段,全球落地的项目不多。

看到这里,机智如你一定会问:捕捉后的碳怎么处理呢?不能都做成肥宅水喝掉吧?

全球每年有超过300亿吨的二氧化碳需要处理,食品市场那点肥宅水肯定不够的,必须得有工业化的处理方法。既然不能排放,那就只能找地方存起来,只要密封的地方就行,比如地下。二氧化碳的比较容易液化,主流的方法是把压缩后的二氧化碳存储于地层中。任何深度超过800m,且孔隙率和渗透性满足要求的地区,都可以作为碳存储备选。油田、煤矿是最好的选择之一,比如大庆地区,目前油田基本枯竭,搭配碳捕捉设备和输送管道网,完全可以作为碳储存黄金区域,换发经济第二春。

二氧化碳存储技术路线图

液体二氧化碳还可以强化石油开采,提升15%~20%采油率,一举多得。美国油田目前广泛采用CO2驱油技术,提升产油效率的同时,还可以赚取固碳收益。以目前的油价计算,固碳收益可以达到原油收益的10%左右,做好事积德又赚钱的好生意。管道输送二氧化碳成本是其他方式的五分之一,美国已经建成了超过6000公里二氧化碳输送管网,用于石油开采使用。其中很多都是川建国同志在位时候审批的,给全球油田增收做了榜样。

除此之外,海洋咸水层也是固碳存储的好选择,比如挪威北海的Sleipner项目,直接向海底1000m的岩砂层注入二氧化碳液体,实现了年固碳100万吨,由于海运成本低,据说综合固碳成本比油田更经济。

全球油田储碳能力预计可达到3000亿吨,基本满足全球零碳排放十年的需求。北美是全球最大的油田固碳区域,资本投入也最积极,落地项目最多。说到这里,小伙伴们看懂发达国家的套路没有?油田采空了不要紧,自己家里就能储碳,再搞个碳交易市场全球炒碳排放指标,发展中国家只有被割草的命。镰刀唰唰响,挥舞着继续收割。

按照碳存储能力分布看,北美潜力最大,其次是中国、欧洲、中东地区。第三梯队是俄罗斯、印度、东南亚。知道为啥咱国家在这个事情对碳中和如此坚决了吧,有实力的当然心里就不虚。

以每吨300人民币的固碳成本,按照10亿吨/年市场空间计算,油气田封存固碳市场可达到3000亿人民币/年。中国2019年年碳排放在93亿吨,其中40%为火电排放,即便只保存20%火电为新能源发电调峰,燃烧后固碳市场也至少为8亿吨/年,市场容量将到2400亿人民币/年。合计超过5400亿人民币市场容量。碳存储很可能接替采油业成为能源行业的支柱之一。我国目前已有多个项目在规划,落地项目最成功的是齐鲁石化。相关上市公司都可能长期获益。

碳中和下,哪些地区会受到冲击?

在2060年碳中和大目标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比将从84%下降到22%左右,并且通过碳捕捉方式实现碳中和。而清洁能源占比将从16%提升到70%,剩余的8%可能将由绿色氢能源补充。我国所有省市中,30%左右已经实现了碳达峰,新能源置换比例也在不断提升中,比如四川省水电发电占全省总发电量超过70%,加上风电、生物发电等清洁能源后,新能源发电占比达到了83%,是中国在能源使用上最绿色的省份。自己完成了减排指标,还能每年外送1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10个三峡发电量。

省市GDP对应排放分解

绿色交通行业,未来30年的最大黑马行业!

常说造物主是公平的,为啥呢?小伙伴们应该听说过“资源诅咒”,这就是造物主给资源丰富地区的魔咒。资源丰富的地区仿佛受了诅咒,产业、技术、科技发展统统落后,再振兴也没用,最后资源枯竭,人都跑光,留下的找对象都成问题。比如曾经的煤都鹤岗市,人口大量外迁,一套房子几万块钱,吸引了不少一线小青年去买房搞直播。

资源诅咒传导机制主要过程: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挤占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高的最终产品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丰富的资源给人以“虚假的安全感”,减弱对于人力资本扩张的动力;权力寻租,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掠夺性开采;资源型产业高污染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和其他民生问题。所谓不破不立,碳中和转型有可能逼迫这些区域重新重视创新创业。但转型期的人口外流则几乎不可避免。

说到这里,必须要提一下,西藏将可能成为未来40年中国能源第一输出省份。西藏日照强度高,空气质量好,人口密度低,适合太阳能光伏电站大规模布设。我国主要的大江大河发源于西藏,待开发的水电资源极其丰富,国家已规划多个水电站。而且风能也丰富,风电潜力在全国前列。从能源结构上看,西藏是待开发的清洁绿色能源的宝库。相关行业的小伙伴可以重点关注,提前布局。

为了推进西藏地区脱贫,国家修建了青藏联网工程。被称为“电力天路”,于2011年12月投运,保证藏区居民用电。工程平均海拔465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多年冻土里程最长的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投运近九年来,经受住了高海拔、大风、严寒等恶劣气候环境的考验,一直平稳运行。但从2015年开始,西藏清洁能源发电开始爆发,不仅满足当地需求,还通过电网实现了反向电力供给,扶贫工程瞬间变成了致富之路。在十四五规划中,西藏还将建设藏川段外送电网,对接西南电网骨干网架,实现“水风光互补”,成为全国清洁能源开发和电气化的领先地区。

在能源板块,西南部地区必然崛起,变为全国主要的清洁能源供应省份。为实现碳达峰,高耗能行业也可能被强制使用清洁能源供给,为降低成本,部分企业可能发生区域转移,由目前的煤炭富集地区向新能源富集地区转移,比如钢铁、化工、电解铝等行业。整个西部地区将迎来一次产业转移机遇,可再生能源的丰富程度将成为这些地区的最大竞争优势。

碳中和下,哪些行业会受到冲击?

碳中和是一次人类能源获取方式的变革,本质是清洁能源替换高碳化石能源,而任何替代性变革,有人获益就有人受损,比如汽车需求总体不变,但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自然传统燃油车企就可能再变革中被淘汰。

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火电、交运里的航空作为重点排放行业,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很多竞争力差的企业将快速出局,加速龙头对行业的整合。根据CEADs数据库,2017年这八大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的88%,是碳减排主要*伤目标。小智看好这些行业龙头,也建议大家长期关注,小企业出清,龙头的市场集中度会快速上升。

以钢铁行业为例,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是全球的主要粗钢产区。对全球粗钢产能排名,历来有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的说法。在碳中和的目标下,我国粗钢产能将急剧缩减,并且迁移到新能源丰富地区,从高炉炼钢转变为电炉炼钢。借鉴卢森堡转型之路,废钢将代替铁矿石成为我国钢铁的主要原料。但废钢运输成本占比极高,废钢回收型钢铁企业主要会集中在大型城市和港口附近,沿海东部地区极有可能取代北方地区,成为全国主要钢铁产区。这里要说一句,汽车处理、建筑拆除等废钢回收产业,可能会成为媲美当今互联网的朝阳产业,诞生一堆亿万富豪。有兴趣的可以提前布局。

新技术应用也将推动钢铁行业转变,比如富氢炼钢和气基竖炉,虽然成本相对于普通电炉高,但降本趋势很快。在考虑碳中和成本下,预计2030年氢气炼钢成本可与普通电炉持平,氢气成如果成为钢铁行业主要原料,可以减少70%以上的碳排放。按照当前10亿吨钢铁年产能估算,氢气需求将达到780万吨/年。

对于公共事业行业,火电是绝对的受损者,转变为供电后备和调峰的角色。“十四五”对火电的表述有两大新增项:

新增收入:电改深化,调峰补偿机制有望扩大应用范围,帮助稳定火电回报。部分省市,火电角色定位为“辅助服务”,支撑能源结构转型。一句话,从电老大转型成“打辅助”。

新增支出:燃煤火电机组免费配额标准收紧,年度碳配额成本最多增加3倍。以广东省为例,一台1GW煤电机组需要支付800万吨碳排放指标费用,即便按照20%补偿上限,即160万吨碳排放配额费用,按照20元/吨计算,年度额外成本达到3200万元。

按照这个成本来看,火电企业必将大幅转型,这正是国家的既定策略,逐步减少免费碳排放配额,给火电企业转型时间。转型期内,传统火电企业依靠稳定现金流优势、人员优势、电力管理经验,可以快速切入到新能源发电领域,完成自身能源替换。

说个身边的例子,小智的朋友从河北电力学院毕业后进入某电力集团,待遇好事情少,羡煞了其他人。在最近对碳减排沟通中,他竟然表达了对未来的强烈担忧,即看到行业可能遭遇的困局,也看到自身能力范围的短板。的确,传统电力企业,尤其是煤电将被大范围整改甚至关停,但还是会有20%幸存者。如果刚巧你也在火电行业中,也无需惊慌,问问自己运气如何?如果没中过彩票,可以按照下面这个公式考虑职业规划即可:

光伏制造 > 清洁新能源运营 > 风电 > 环保生物发电 > 核电 > 传统电力运营 > 火电

这也是小智对未来能源行业的投资优先级。最近几年新能源相关板块的涨幅有目共睹的,基本都可以跑赢主要指数。具体股票就不推荐了,好标的还是不少的。

在互联网行业全球化之前,化工行业是全球化竞争最为充分,产品和原料都实现了全球化定价。BASF巴斯夫是化工行业减碳的模范生,从13年开始跟踪碳足迹,其生产链条减碳占比贡献如图:

BASF碳排放路径

我们可以看到直接排碳只占比21%,其余都是间接排碳。通过采购更多清洁能源、改善工艺流程,在18年将单位产品碳排放减少了三分之一。参考巴斯夫的成功经验,碳中和对化工行业挑战主要是工艺改善和增加清洁能源使用,尤其是对于在建设和已运营的中小型企业,工艺升级时间成本高、不确定性强,购买碳指标可能是最好的选择,但这势必影响企业利润。

化工龙头企业规模大,利润高,可以像电力龙头行业一样,利用积累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运营优势快速切入新型工艺。同时,其巨大能源采购量也有利于从上游获得更多清洁能源供给,在能源切换过程中,清洁能源获取很可能成为龙头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除了关注化工龙头企业之外,小智也建议关注节能型材料生产企业,节能材料极可能成为建筑行业必选,相关企业在融资、销售可能获得更多政策支持。那么供应相关材料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甚至分享减碳积分,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小智在化工行业投资链如下:

大炼化龙头企业 > 节能型材料链 > 新能源产业链 > 清洁化工工艺设计/施工 > 天然气及煤化工 > 传统化工企业

绿色交通行业,未来30年的最大黑马行业!

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占社会总碳排放10%左右,随着GDP增长,交通周转量还可能翻倍。目前新能源成本依然较高,形成绿色溢价,即切换新能源的成本增加。对交通行业整体而言,从化石能源切换到新能源预计增加68%成本,预计为2.7万亿元,减碳的压力比较大。

分行业看,乘用车实现碳中和的技术路径较为清晰,中国在锂电领域的优势将带动中国乘用车行业实现汽车制造弯道超车,无论是大咖比亚迪、还是蔚蓝等后发小而美,都处于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第一梯队中。公路货运(商用车)将会通过电动中性微卡 燃料电池重卡组合,实现碳中和目标。铁路已经基本完成了电气化改造,是交通运输业最早能实现脱碳的行业。航空和航运则几乎无解,除非有技术革新,否则只有购买碳指标一条路可走。加上疫情的影响,航运航空处境甚至比火电和钢铁行业更加恶劣,有机构做过测算,全部改用氢能源之后,航空业绿色溢价高达343%。

从产业分层看,上游挑战主要是推广新能源燃料电池,以及锂电池寿命管理;中游制造商目前商业化成熟,主要是推进车电分离;下游挑战最大,需要巨额投资解决充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小智投资逻辑是:

新能源龙头车企 > 造车新势力 > 先发代工整车厂 > 智能汽车供应链 > 低碳出行新方式 > 提升效率的科技企业

在回测中,相关标的过去一年等权重收益大幅跑赢主要指数。

这里多说几句,氢能源的使用一直争议极大,但国家有两大理由重视氢能发展。第一,中国氢气年产能超过2000万吨,占全球50%以上,妥妥的蓝星第一氢能大咖,有着广泛的氢气生产产业基础。第二,氢能量密度高,氢燃料电池能量密度是锂电池200多倍。如果应用氢气固体存储黑科技,能量密度更是数量级增长。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常规潜艇,就采用氢燃料电池,延长数倍潜伏时间,让常规潜艇潜航接近于核潜艇性能。搞技术的小伙伴都知道,很多东西本来就是一通百通的,比如语音识别就是典型军民两用技术。

氢燃料电池是个好东西,热响应不超过1分钟,冷启动也不超过5分钟,跟柴油发电机一样,满足电网调峰需求。设备布置极其灵活,在碳减排的大背景下,不能上网的冗余电制氢气,存储用于未来调峰发电使用。氢燃料电池有希望成为电网储能选择。

锂电池续航基本满足乘用车需求,但商用车,尤其是大型货运车辆则是另外一个场景。氢气在商用汽车行业应用有锂电池无可比拟的优势。制约因素是制氢成本、运输技术、储氢技术改进。全球投资不断涌入,全球最聪明的那批人都在公关这些问题,相关技术在飞速进步。

氢气目前成本50~80/kg,如果需要达到跟普通柴油替代,需要达到30元/kg。煤炭制氢和水电解制氢是现阶段氢气生产方式。短期看仍然是化学制氢为主,比如我国大力在北方地区发展的煤制氢。但中长期看水电制氢可能成为主流方式,随着电解槽成本快速下降,水制氢设备的灵活性更具竞争力。预计到2030年前后,氢气零售成本可能触及30元/kg。以重卡百公里氢耗降至8kg~10kg计算,重卡氢燃料电池就可以低于柴油成本。氢气使用成本趋近柴油,可能带动氢气总需求增加3000万吨/年。

除此之外,氢能设备市场也是巨大的缺口,仅仅氢气储气瓶需求预计超过200万支。又如加氢设备中的循环泵,其主要由德国普旭供应,售价在3万人民币以上,国产化后售价预计做到1万以下。小智粗略估算,仅氢能相关产业带来市场空间就会超过2万亿人民币,无论是氢气生产设备、储运设备,还是加氢站,相关从业者中又会诞生一大批超级富豪。整个氢能行业黄金周期将从2030年开启,一直持续到2060年碳中和实现。

绿色金融,碳排放融资需求巨大

1995年央行发布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一次明确了金融行业对绿色经济的政策性支持。环保总局、央行和银监会成为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引导者。2013年颁布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第一次明确银行绿色信贷项目范围,包括绿色农业、林业开发、工业节水等12类,规定每半年对21家主要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审计工作。到2017年12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绿色信贷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绿色金融信贷在咱们国家经历几个阶段发展,已经进入到规模增长期:

1被动降压阶段,世纪初开始控制高污染行业信贷投放规模,绿色信贷进入酝酿时期;

2积极投放阶段,绿色信贷进入发展轨道,流程、内控、监管系统完善;

3纳入行业KPI,宏观考核,对绿色行业信贷支持纳入到银行业绩考核体系;

4规模增长阶段,绿色金融工具建设标准化,绿色信贷进入规模增长。

5全绿色投融体系,从贷款和债券扩大到多种类型,可能包括股票指数、基金、保险、碳金融、ABS等多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

绿色金融规模超过2万亿/年,到2030年,随着相关产业发展,绿色金融规模可能超过4万亿/年。截止到2060年碳达峰目标实现,总体绿色经济融资需求将超过130万亿人民币,其中电力行业超过65万亿元,交通运输超40万亿元,建筑行业超过25万亿元。这些融资需求将主要由商业银行承接。房地产行业总融资规模超过75万亿元,推算全国35%资金流入到房地产行业中。同期绿色金融规模是12万亿元,随着绿色经济发展,其天量融资需求将接盘房地产,成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基本盘。金融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不看嘴炮看行动,哪些商业银行做到知行合一呢?绿色金融信贷余额最高的三家银行为:工行、农行、建行,这几家毕竟总体规模巨大。占比表内贷款比例最高的银行为兴业、农行和工行。增速最高的三家银行为浙商银行(138.8%)、华夏银行(40.8%)、邮储银行(27.8%)。绿色信贷负增长的是平安银行,作为“零售银行”,小智推测主要是绿色金融产品未能充分覆盖个人用户,相信在不远将来能看到更多零售型绿色信贷产品,比如节能型住房贷款、零排放汽车贷款及保险、信用卡绿色积分兑换等。这里一定要怒赞支付宝东家蚂蚁金服,消费积分种植蚂蚁森林,是全球个人绿色金融产品最成功的应用之一。

除了金融信贷产品收入,银行还可以在碳交易市场出售相关积分。这里一定要说一下碳交易。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在排放总量受到控制的前提下,温室气体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备了商品属性。国内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有四大主体构成,分别是商业银行、第三方碳排放资产管理机构、碳交易所、控制排放企业。商业银行是其中的中流砥柱,不仅提供基础金融交易设施,还通过多样化金融产品和资管服务加快资金通融。

比如企业A有1000万吨碳指标,可以用该排放权质押给商业银行获得贷款。2014年,兴业银行为湖北宜化集团提供国内首笔4000万元额度的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企业获得贷款后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2016年,兴业银行、上海置信碳资产管理公司与春秋航空三方签署了碳配额资产卖出回购合同,完成了50万吨碳额度交易过户。

在息差收窄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碳交易环节,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随着碳交易在我国落地,提前布局绿色金融信贷,敢为天下先的商业银行将在资本市场获得更高的估值。

作为量化投资的践行者,小智也在思考金融投资组合中如何体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即ESG投资。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已经提出方案,并且在“碳中和”实践中获利。如“中金中国碳中和指数CCCNII”从2009年至今,等权指数(所有企业等比权重)获得了25.1%的年化收益率。没有酱香型科技,一样能跑赢主要的市场基准指数。该指数中包括了120余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包括清洁替代能源、节能减排、综合提效三大主线,覆盖率清洁能源、绿色制造、绿色农业、绿色金融、绿色交通、绿色食品、节能建筑、智能电网、垃圾处理等多个主题。从2017年开始,得益于太阳能及电动汽车产业贡献,超额收益显著,真正是投资绿色赚大钱。

中金碳中和指数

相关标的请小伙伴们拿去,自行判断。谨记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最后一句话总结,碳中和,本质是一次人类能源获取方式的变革,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小伙伴们都将被推入到这伟大的浪潮中,聪明的你肯定是提前布局的获益者,而不是被动躺平的受损者。

全文完,喜欢就关注点赞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