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重阳节”从何而来 古人为何觉得“九”是个神奇数字?

九月九“重阳节”从何而来 古人为何觉得“九”是个神奇数字?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九幽至尊更新时间:2024-06-05

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为“重阳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又被称为“重九节”,因为这个日子有两个“九”。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九”是一个神奇的数字,直到如今,人们还将“九”视为吉祥、尊贵的象征。那么,九月九日为何被称为“重阳节”呢?古人为什么觉得“九”是一个神奇的数字?

作者:赵运涛

北京故宫九龙壁

古人数字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为开端三为多 九为“至尊之数”

《素问·三部九侯论》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和“九”一头一尾,是天地之间最为重要的两个数字了。古人对“一”的崇拜,很可能是出于原始混一的观念,与“一”有关的神话,往往都与开创之地位有关,如宋之前,皇家祭祀的最高神被称为东皇太一,宋之后,他才被玉皇大帝所取代。相较而言,古人对“九”的偏爱,则是执其另一个端,充满了对远方的幻想,有着更丰富的精神投射。在古人看来,“九”既是“终”,又是“无限”之始,所以李白诗曰:“疑是银河落九天”,王涯《汉苑行》也有诗句曰:“二月春风遍柳条,九天仙乐奏云韶”等等。九天之上,九泉之下,九霄,九幽等这都是用“九”表示无限高远,深不可测。

《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授天书”场景

汪中《述学·释三九》曰:“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在古代,“三”表示多,“九”则表示极多。在古籍中,“三”往往是泛指“多次”,如人们所熟知的“韦编三绝”、“三思而后行”等成语,说的都是多次而不是三次。古人对“三”推崇,大概是源于“礼以三为成”的传统,《礼记·曲礼上》曰:“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中便有“礼以三为成”一句,这里“三”是占卜求吉的一个限度。“三”有“多”的意思,也是一个界限,中国民间历来有“事不过三”的说法,如“三顾草庐”、“三打白骨精”等等。不过,相比于“三”,古人对“九”更为偏好,往往愿意以“九”来表明数量极多,以夸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义,如“九曲黄河”、“九牛一毛”,“九死一生”等成语,其中的“九”都是“极多”的意思。此外,“九”还有着谐音“久”这一优势,通过数量上“九”的强调和重复,又有着“长久”的寓意,从而更受到古人的喜爱。

“九”的特殊意义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中多有体现。北京的恭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里面的走廊、窗棂等处的装饰都是蝙蝠,据说总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只,蝙蝠谐音“福”,取福运长久之意。如再加一“福”,又是“万福”,而那一“福”,正是藏在假山里面的康熙御笔“福”字。皇帝作为九五之尊,更是离不开“九”,他穿着九龙袍,住的地方,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度都是九丈九尺,大门上的门钉也都是横九排、竖九排,一共九九八十一颗,这些都是国运长久的象征。当然,天坛、故宫对“九”的崇拜可能有着更深层的意义,考古发现,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宫殿F901遗址就是八柱九间的格局,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了,而后世宫殿基本都沿袭了这样的建筑模式。

人们追求十全十美,数目字“十”是满,但古人又认为月满则会亏,物极则会反,盛极则会衰。相对而言,“九”恰好是在上升趋势中,而且是上升到了一个极点,是有限之极,因而“九”被看做是“至尊之数”。这种“至尊”的地位往往掺杂着许多宗教的神秘性和神圣性,如上古时期与原始信仰有关的“九歌”之类,此外,后来的佛道也都将“九”看做一个重要的修行之数。如佛教有“九谛”、“九禅”、“九僧”等,道家有九转之丹,吃了就能成仙,道教的神仙社团“九仙”、“九真”,“九圣”等都是以“九”为编制名额。与“九”相关的宗教信仰还影响了文学创作,神仙中有一位“九天玄女”,《水浒传》中说她搭救了宋江,给了宋江天书,嘱咐其要“替天行道”。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天罡神和七十二地煞神,《水浒传》中说洪太尉误放走了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他们转世为一百单八好汉,这都是九的倍数,《西游记》中提到的法术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佛爷说九九归真,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等等也都是九的倍数。显然,“九”在佛道思想及民间信仰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九九重阳”从何而来

源自《周易》传统 先秦就有了“重阳”一词

“九月初九”在民俗中被称为重阳节,“九”和“阳”等同成为人们的共识,要追溯到《周易》。《周易》大约形成于商末周初,它其中的阴阳八卦等思想深刻的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在《周易》中,数字“九”是一个重要的符号,也正是在《周易》中,“九”作为“阳”的属性被确定了下来。《周易》里面把阳爻称为“九”,把阴爻称为“六”。如我们熟悉的乾卦,是由六个阳爻组成,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其中“九五”就指的是乾卦从下到上第五个阳爻。

朱熹撰《周易本义》

九月初九,也就是重九,“九”与“阳”对应,这也就是为什么九月初九会被称为重阳节了。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指出九月九日,人们将“九”阳的寓意与“九”长久的象征结合起来了,并且在曹丕的时代,九月初九这一天,已经形成了享宴高会的风俗。我们最熟悉的习俗是这一天插茱萸,这一习俗大约西汉时期就有了,《西京杂记》卷三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习俗在不断变化,比如到了唐代,重阳节依旧盛行插茱萸,大多是女子和儿童佩戴,有些男子也佩戴,唐以后又流行佩戴菊花,宋元以后大有超过佩茱萸的势头。而在重阳日以阳驱邪,祈求寿命长久的愿望则与日同行不变。

清陈枚绘《月曼清游图·重阳赏菊》

其实,“重阳”这个词先秦时期就有,屈原的《远游》曰:“集重阳入帝宫兮”,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而“重阳”专指重阳节大概要到了汉以后。诗词中最早提到的,可能是《艺文类聚·岁时中》收录的一首:“献寿重阳节,回鸾上苑中”。而人们熟悉的名句则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张籍)、“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白居易)等等。

“九”的应用,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仍有所见。如影视剧中,《西游记》里有九头虫,是碧波潭万圣龙王的上门女婿,电视上它是被二郎神射掉了几个头逃跑了,原著说,它最后被哮天犬咬下一个头就逃跑了,《西游记》中的主角妖怪,其结局既没有被打死,也没有被降服的可不多见,足见其厉害。《山海经》记载说青丘有九尾狐,尾巴越多,自然道行也就越深,前不久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白浅即是以此为原型。姜文以北平为背景的影片《邪不压正》正在热映,其中有这样一个桥段,彭于晏到钟楼上敲钟,姜文告诉他敲钟要“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这实际上正是古代钟鼓楼的敲钟传统,一般每天敲两次,早上开城门敲一次,晚上关城门再敲一次,每次“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共五十四下,一天总共一百单八下,全是九的倍数。

除了影视文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仪式、俗语往往也都和“九”有关,如情侣送花,结婚发红包,多以“九”为基数,我们常说“女大十八变”,这是对一个姑娘成长的赞美,也是九的倍数。每年秋天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们都要登高赏菊,而到了冬天,人们也还会唱着那首古老的“数九”歌。

(原标题:重阳说“九” :古人眼中的神奇数字)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TF016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