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上一篇我们分析了《山海经·中十一经》的对应山系,发现二里头遗址绿松石来源的矿脉被整条记载在《山海经》中,商王武丁伐荆楚鬼方,不是因为外敌入侵,而是为了绿松石矿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中的扩展链接查看。本文将继续深入分析《中十一经》,因篇幅所限,此为下篇。在后边的系列文章中,我们还会系统地解读《山海经》,欢迎关注。
(《中十一经》上篇请参阅 )。
《中十一经》全图
从《中十一经》的记载来看,出现了多处与“帝”相关的名字:“帝台之浆”、“倚帝之山”、“帝女之桑”、“帝苑之水”、“帝囷之山”、“帝囷之水”(结合原文看更好):
第三山:“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
第十六山:“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其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
第二十山:“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
第二十八山:“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
第三十一山:“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馀,赤理黄华青柎,名曰帝女之桑”。
注意,因为《中十一经》整体东向,所以第二十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视”与第三十一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视水”相悖,说明了《中十一经》存在有错编现象。
严重变形的竹简
据《清一统志·南阳府一》记载, 高前山 “顶有池,甚清冷。亦名天池山”,在南阳盆地内乡县西南十里;
“倚帝之山”在今南阳盆地镇平县北顶五朵山,有唐朝诗人吴筠所作诗作《游倚帝山二首》;
而“视水”亦在今南阳盆地:
《水经注·卷三十一》:“水出阴县东上界山,《山海经》谓之视水也。郭景纯《注》:或曰,视宜为,出葴山。许慎云:出中阳山。皆山之殊目也。而东与泌水合,水出阴县旱山,东北流注。水又东北,*水出西南大熟之山,东北流入于。水又东,沦水注之,水出宣山,东南流注水。水又东得奥水口,水西出奥山,东入于水也。”
《水经注疏》:“奥水所出,在今遂平县西。”
五朵山
“帝女之桑”则应与嫘祖有关。嫘祖,又名累祖,西陵氏之女,为轩辕黄帝的元妃,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而西陵,在古籍中多记载为南阳盆地东侧、漯河以南的西平县嫘祖镇一带。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南阳盆地,也叫南襄盆地(南阳襄阳盆地)。是以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周围为主体的、包括湖北省西北部的盆地,面积4万6千平方公里。南阳盆地群山拱卫,安居中国腹心地带,北为伏牛山,东为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东南方通过随州走廊与两湖盆地(湖北盆地)相连。盆地边缘分布有波状起伏岗地,岗地海拔140~200米,岗顶平缓宽阔,岗地间隔以浅而平缓的河谷凹地,呈和缓波状起伏。盆地中部为海拔80~120米的冲积洪积和冲积湖积平原。境内唐河、白河、丹江以及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等主要河流。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素有“中州粮仓”之称。
南阳
地质构成上,南阳盆地位于中国最核心、最坚硬的“中央造山带”的陷落处。中国的“中央造山带”,指的是昆仑山—秦岭大巴—桐柏山大别山—郯庐断裂带—苏鲁造山带,这一绵延东西的造山带。这是东亚大陆上最坚硬的造山带,其地质上是由华北(中朝)板块与华南(扬子)板块相撞击形成的。而南阳盆地则位于中央造山带上,是中央造山带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中心,各方势力都可以进入,也可由南阳盆地出发奔向各个区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南阳盆地及通道
“帝囷之山”的“囷”,是会意字,从禾,从囗。“囗”即“围”,“禾”指“五谷”。“囗”与“禾”联合起来表示“圆筒形的谷物存放处”。囷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储粮圆仓,流行于全国各地,历史悠久,代代沿用。这与南阳盆地的“中州粮仓”意思相合。
《中十一经》记录的这些与“帝”相关的名称,基本都与日常建筑、生活有关,所以,可以看出这是“帝”的居住地。而在“倚帝之山”下,便是南阳市卧龙区的黄山遗址:
倚帝之山与黄山遗址位置
黄山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黄山村,发现了目前在豫西南乃至汉水中游地区屈家岭文化时期等级最高的氏族墓地。在挖掘过程中,发现有“大王墓”,骨骼完整,配双玉钺、玉饰雕弓等高等级用品,陪葬的猪下颌骨多达一两百个,还有其他大量随葬品。
黄山遗址有出土号称“中华第一铲”在内的5件独山玉玉制品,并有大量玉制品、石制器和半成品,被确认为是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一处区域性玉石器加工中心,大型的玉、石器产地和集散地。从上到下,为龙山时代晚期、屈家岭时期、仰韶中晚期、裴李岗时期等多层次文化叠压。如此多的文化类型,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黄山遗址出土文物
南阳盆地南部的随州,即是炎帝故里。所谓“倚帝之山”的“帝”,指的应是炎帝,与《山海经》的记载相符: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从黄山遗址的文化类型来看,反映了屈家岭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交融,这与我们的推断相符,也再次佐证了南阳盆地曾是炎帝的领地(相关内容请参阅 和 )。
南阳,简称为“宛”,地处南阳盆地,三面环山,宛字反映出了南阳盆地地貌,古已有宛城之称:
《说文解字》: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即Yuān)今讹作(Wǎn)。其义:① “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 “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
南阳盆地地貌对应了天苑星宿:
天苑星宿
南阳盆地形状
这与天津所在华北平原与天津星宿形状对应一样,是古人象天法地的体现(相关内容请参阅 )。
《中十一经》还记录了《中七经》中的“大騩之山”:
《中七经》:“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艹/狼]([艹/很])。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
由于《中十一经》山序有错编,我们无法通过换算距离来确定其位置,不过,由于《山海经》是按山脉的延绵关系来记录,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山体的延续找出其范围。
我们知道,《中七经》的“大騩之山”指的是具茨山:
《水经注·卷二十二》:“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
具茨山是嵩山的余脉,嵩山则属属伏牛山系。伏牛山,位于南阳盆地北部,是中国河南省西部山脉,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00公里,为淮河与汉江的分水岭。
伏牛山东南与南阳盆地东部的桐柏山相接,为秦岭东段的支脉。桐柏山为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地带,属淮阳山脉西段,西北—东南走向:
具茨山、伏牛山、桐柏山位置
由伏牛山系的延绵关系可知,“大騩之山”指的应是伏牛山系,而《中十一经》的“大騩之山”则位于南阳盆地的东北围,这一带即是著名的方城垭口:
方城垭口位置
方城垭口,位于豫西南南部,南阳盆地的东北缘,有“五界一口”之称。这里是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的分界线,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南阳盆地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的分界线,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五条自然界的分界线纵横交织在25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方城垭口又称为“方城缺口”,方城人俗称为“风口”,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两侧地面高程达200米以上,而地堑最低处仅为145米。方城垭口是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上自然形成的隘口,与居庸等并称为天下九塞,南北方分界线从方城垭口这里改变了走向,由东西走向折向东南走向。特殊的地理环境不仅使方城成为南下荆襄、北入中原的交通要道,遗留下“方城夏道”等重要历史人文遗迹,而且使方城在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土壤、光热资源和生物群落乃至民风习俗等方面都极具个性化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边缘性和多变性特征,同时,也形成了方城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
方城垭口地形
方城垭口以东即是《南首经》、《南二经》中的由巢湖、鄱阳湖、长江中下游泛滥平原湖泊群等组成的大块水域“东海”。由于“大騩之山”与鬼方、炎帝密切相关,根据鬼方与炎帝的关系,可以判断出精卫填海的原本出处就在“大騩之山”,可能因残简断简重拼等问题被错移入“发鸠之山”。从名字看,精卫所衔“西山之石”,应就来自“发鸠之山”。
《山海经》记录的“东海”范围
黄山遗址即位于“大騩之山”伏牛山系的南部中段,也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阳独山玉的产地:
整个伏牛山系,即“大騩之山”
黄山遗址所属的屈家岭文化,以黑陶为主,也有蛋壳彩陶、彩陶纺轮和陶塑的红陶小动物,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600年。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主要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南,南抵湘西北常德一带,几乎遍布长江中游的江汉流域。
屈家岭文化蛋壳彩陶杯
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代,实现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屈家岭遗址还是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的首次发现地,是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总观荆楚文明中繁荣灿烂的物质文化,即独具特色的楚文化,其艺术特色与荆楚之地原始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屈家岭文化一脉相承。无可争议地表明,屈家岭文化即是楚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荆楚文明高度发展之源。
屈家岭文化纹饰
其后继者石家河文化亦是琢玉的好手,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古老文化,早期的时间当为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300年,晚期(或称后石家河文化)约为公元前2400年—公元前1900年,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石家河文化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最北处可扩展至黄河南岸的郑洛地区。石家河文化已经发现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陶器大部分为黑色,不过也有不少红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该文化的一大特色。
石家河文化玉人
石家河遗址位于南阳盆地随枣走廊及炎帝故里随州的南端中部,是荆楚文化的核心区。楚人尚巫鬼,即傩。其文化辐射范围,包含了记载有“合巫祝二人舞”的《中七经》和湖北秭归县一带夏商时期曾存在过的隗国和归方:
石家河遗址的位置关系
《论衡·论死篇》:“鬼者,归也。”
《周易内传》:“(武丁)伐鬼方,《诗》所谓‘奋伐荆楚’”也。楚人尚鬼,故曰鬼方。”
注意,鬼方与鬼宿和相应的祭祀有关,是傩文化圈的泛称,具指时也可指归方或隗国,和人种无关。“鬼”是与“神”相对的祭司,各负责不同的祀礼,其中“鬼”与魂归丧事有关(相关内容请参阅):
《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鎋,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现最早的傩记载在甲骨文中。据郭沫若的考证,甲文中有一“倛”字,是一个戴着面具的驱鬼者的意思。这个字,有的写成“魌”字。据饶宗颐研究,卜辞中的〇 字(见《合集》6063),是一个小地名,诸家均释为○ ,是头上戴着假面。《世本》辑文“微作裼五祀”中的“裼”字就是“傩”字。另据姜亮夫研究,〇 竹尊金文有〇 字,可能是“大傩”的意思。
殷商时期青铜面具
我们前文分析过,少典代表的屈家岭文化与有蟜氏代表的仰韶文化通婚,诞下了炎黄二帝。而傩便与黄帝有关:
《事物纪原·驱傩》说:“《礼纬》曰:高阳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二居江水中为疟,一居人宫室区隅中,善惊小儿。于是以正岁十二月,命祀官持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轩辕本纪》曰:东海渡朔山有神荼、郁垒之神,以御凶鬼,为民除害,因制驱傩之神。子游岛问于雄黄曰:‘今人驱傩出魁,击鼓呼噪何也?’雄黄曰:‘黔首多疾,黄帝氏立巫咸,使黔首鸣鼓振铎,以动心劳形,发阴阳之气,击鼓呼噪,遂以出魁。黔首不知以为祟魅也。’或记以为驱傩之事。”
驱傩人亦称方相氏,必不可少的道具就是面具:
《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郑玄曰:“蒙,冒也。冒熊皮者,以惊驱疫疠之鬼,如今魌头也。时难,四时作方相氏以难却凶恶也。”
《云笈七签·纪传部》:“帝週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令次妃嫫母监护于道,以时祭之,因以嫫母为方相氏向其方也,以护丧,亦曰防丧氏。”
傩面具
因《帝王世纪》记载黄帝娶了四妃,唯嫫母未记其氏,而《世本》记载黄帝与鬼方联姻,所以根据《云笈七签》黄帝命嫫母为方相氏的记载可推知,嫫母即是鬼方氏,也佐证了傩与鬼方的关系:
《帝王世纪》:“黄帝四妃,生二十五子。元妃西陵氏女,曰嫘祖,生昌意;次妃方雷氏女,曰女节,生青阳;次妃彤鱼氏女,生夷鼓,一名苍林;次妃嫫母,班在三人之下。”
《世本》:“黄帝娶于鬼方氏。”
傩文化随着屈家岭文化与仰韶文化的融合,少典与有蟜氏的联姻,伴着炎帝与黄帝的扩张,向着四面八方传播,傩文化圈均可视作鬼方的影响范围。石家河遗址出土的不少人面玉像,在三星堆找到了相似的青铜人像、面具,被认为是石家河人群西扩的结果:
石家河与三星堆出土文物对比
这符合史料记载(相关内容请参阅):
《路史·卷三》:“丹壶书云:皇次四世,蜀山豗傀夷四世,九渠一世,狶韦四世,大巢二世,遂皇四世,庸成八世,凡六十有八世,是为因提之纪。”
其中的三星堆黄金人面像,应就是记载中的“黄金四目”(面具的眼睛加上祭司的眼睛),和方相氏有关,在冶炼技术提高后,才有了大面具,并与黄金权杖配合使用:
三星堆权杖外包裹的金皮
三星堆与石家河恰位于《中八经》和《中十一经》记载的“荆山”大巴山的两端,显示了其传播路径:
位于“荆山”大巴山两端的石家河和三星堆
《中八经》:“《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中十一经》:“《中次一十一山(经)》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珉。”
由于“大騩之山”伏牛山系位于祁连山—秦岭—大别山的中央造山带上,所以,也沿着山系向西传播到了“騩山”的西端敦煌市三危山(相关内容请参阅),也是“騩山”得名的由来:
长长的“騩山”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注意,流放中途有接应点,才能知晓是否流放成功,属于已经开拓的通道。
向东则传播到了山系的东端良渚文化:
石家河玉人头像与良渚玉神人面的对比
向北沿着太行山和郯庐断裂带传播到了红山文化(相关内容请参阅),与其一同传播的还有高庙文化的八角形图案,不过数量较少:
辽宁阜新他尺出土的红山文化的带獠牙神人像
向南则顺着两湖平原南下,所以后又有舜葬在九嶷山:
《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不过,向南可能是回传,高庙遗址也有类似的獠牙图案,时代更早:
高庙文化出土的獠牙图案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一贝丘遗址。通过大面积发掘,在揭示了高庙文化晚期的一处大型祭祀场所,出土了中国年代最早的装饰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图案的陶器(距今约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国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在高庙上层遗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领级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遗迹。首领夫妻墓中的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其精湛的钻孔技术让人叹为观止。这些玉器上面的钻孔又细又光滑,仅容绣花针穿过。
前文我们分析过,高庙文化应和帝俊有关(相关内容请参阅),这可能是傩和鬼方的源头之一。
高庙文化出土的八角星图案
后世的八角星纹,右下为辽宁小河沿遗址南台地出土
这与中国人的超级祖先O系M117的分布与传播方向一致,反映了父系氏族与母系氏族交融过程中的后发优势:
O系M117分布图
结语:商人同样尚鬼,为何称荆楚为鬼方呢?我们将在后文继续解读。我是虾郎摘,别忘了关注我不迷路,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转发。独立研究不易,如能赞赏,不胜感激。本系列文章已完稿,出书请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