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力乱神那些事,《山海经》中的奇神异兽你认识吗

怪力乱神那些事,《山海经》中的奇神异兽你认识吗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搜神记吞天异兽更新时间:2024-07-31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曾经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如果自己不以正念做主而去崇拜鬼神,那就要为鬼神所制。可偏偏后世有很多文人,写下不少“怪力乱神”的故事。志怪古籍《山海经》,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唐代牛僧孺的《玄怪录》,宋初徐铉的《稽神录》,直到明清的《才鬼记》、《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传统时代的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世界的想象。

《山海经》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作者不详,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内容包含了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例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动物、植物、矿物、民俗学、民族学、地质学、海洋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均出自《山海经》。而《山海经》中,更是记载了许多极具神秘感的奇异怪兽,这些异兽承载了古人对未知事物的理解和想象,也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遐想。

九尾狐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传说中人吃了九尾狐的肉,可以不逢妖邪之气,抗拒蛊毒,九尾狐也成为祥瑞和子孙繁荣的象征。但是,在经历千年流变后的九尾狐,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不仅食人的形象越发突出,更多了魅惑的狐妓形象。

烛阴

《山海经·海外北经》:“锺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锺山下。”

它的两只眼睛,一只代表太阳,一只代表月亮。它威力极大,睁眼时普天光明,即是白天;闭眼时天昏地暗,即是黑夜。但是如果它同时睁开两只眼睛,大地就会被酷热烤焦。烛阴不食不息,口中衔烛,放出的神光照耀整个大地。古人认为烛阴的吹气会导致大风,因此认为冬天就是它在用力吹气,而夏天则是它轻微的吐气。

这个神的形象明显来自古代对气象的自然崇拜,传说舜帝时代常狩猎烛龙,将其炼油制成蜡烛用以取光。

帝江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黄帝、共工氏首领在一些记载当中也被称为“帝江”。

蛊雕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是食人。”

蛊雕又称纂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雕,有角,叫起来像婴儿啼哭,是能吃人的。考古学家发现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的纯金鹰嘴鹿形兽身怪兽,在造型上与《山海经》的蛊雕有相像的地方。这类造型带有典型的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

狸力

《山海经·南山经》:“柜山,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

狸力,是柜山上的畏兽,它的样子像猪,脚上长着鸡距,叫起来像狗吠。狸力出现的地方,正在大兴土木。见到它的地方,地面多起伏,所以猜测狸力善于挖土。

《山海经·西山经》:“狰者,上古蛮荒之神兽,出于钟山,阴烛之鼻息,日形于型,尾羽,腰生翅,首四角,琉璃眼,赤皮,生黑络。诶静伏于山间,首击石,“狰狰”之鸣,故名狰。”

相传章莪山寸草不生,还有许多怪兽出没其中。其中一只就是狰,它的声音如击石般铿锵,脸部中央长出一只角,而且有五条尾巴,全身赤红,身形似豹。

䑏疏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其名曰䑏疏,可以辟火。”

䑏疏,一角马,有点类似西方的独角兽,辟火奇兽。

举父

《山海经·西山经》:“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之瑶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鄢渊。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

举父的样子像猕猴,手臂上有花纹,尾巴和豹子的尾巴相似,善于跳跃。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