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用现在AI技术呈现古人文笔下的世界,由于个人比较喜欢历史,在使用AI生成图片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上古神话、《山海经》和古诗词,尤其是山海经记录的异兽和地貌都非常有画面感。下面给大家分享”上古四凶兽“的成图,AI提示词均取自《山海经》及相应典籍记载,也就是比较单纯的按照古人描述的外形去生成,所以会和之前大家印象中的形象有所差距,有什么错误或不妥也请各位评论区指出。
四凶,中国神话传说中由上古时代的舜帝流放到四方的四个凶神。《左传·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一、混沌/浑沌
《神异经·浑沌》:“ 昆仑 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熊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凴之。天使其然,名曰浑沌。”
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对混沌的介绍:《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也就是说帝江的外貌就像是混沌那样。我也按这个描述生成了一些图片,如下图:
AI只要描述6只脚,都是蜘蛛或者螃蟹类型的生物,4翅膀更是无法生成,上图和我自己心目中的样子差距较大。
综合这两描述,共同点就是混沌/浑沌是不能看见东西的,有传说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混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混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还有说法是混沌是驩兜死后的怨气所化(驩兜(huān dōu),又作欢兜或驩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苗族首领。他因与共工、鲧一起作乱,被舜流放至崇山。现今的崇山在湖南张家界市,当地山上有关于欢兜的遗迹,如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
二、穷奇
《山海经·西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hao);狗,是食人。
穷奇还有另外一种记载:《神异经·西北荒经》:“西北有兽焉,状似虎,有翼能飞,便剿食人,知人言语。成图如下:
这两描述的共同点就是“食人”,传说穷奇看见有人打架,它就要去吃了正直有理的一方;听说某人忠诚老实,它就要去把那人的鼻子咬掉;听说某人作恶多端,反而要捕*野兽馈赠。
传说穷奇是共工死后的怨气所化。(共工,又名共工氏、康回、孔壬,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水神。炎帝的后裔,祝融的儿子。在早期的文献中,共工是尧的臣子,之后演变为古帝王、部落首领,后再转变为神话中怒撞不周山、破坏天体秩序的天神。)
三、饕餮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据晋代郭璞注解,此处“狍鸮”即饕餮。
当然,饕餮也还有另外一种记载:《神异经·西南荒经》记载:“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成图如下:
这两描述差距也是非常的大,不过现今对饕餮的共识就是:能吃。这种神兽没有身体,因为他太能吃,以至于最后把自己的身体都吃掉了。
传说饕餮是三苗或蚩尤死后的怨气所化。(尧时,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打败三苗。禹时,三苗不服,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70天的大战,从此三苗在历史记载中消失。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
四、梼杌(taowu)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
《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梼杌外形的描述没那么丰富,最主要的就是上面的记载,因为梼杌一窍不通,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在古代也常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恶劣的人。
传说梼杌是鲧(gǔn)死后的怨气所化(为了治理洪水,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用它来填塞泛滥的洪水。因为事先没有得到天帝允许,天帝很生气,派了火神祝融把鲧*死在羽山的郊野,又收回了息壤。鲧死后,他的尸体三年不化。祝融见状,用吴刀剖开鲧的腹部,肚子里却生出禹来,鲧的尸体也化作黄龙飞走了。天帝于是命令禹去分布息壤,平定九州的水患。)
文章开始也提到四凶是被舜流放边远部落,让它们去抵御魑魅,也就是抵御其他妖魔鬼怪,说明它们的战力还是非常强悍的,虽然被称做凶兽,但却能镇守四方,所以凶兽也可以被拿来充当辟邪、保平安的神兽。
结尾放一张场景图,这是根据一首诗生成的,看看大家能不能识图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