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禹形象的记载(大禹的故事简介)

关于大禹形象的记载(大禹的故事简介)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之神龙降世更新时间:2025-06-21

关于大禹形象的记载,大禹的故事简介

神话中的大禹,是上古神禹,住在月宫,掌管月亮上起和降落,和海水的,潮汐,深懂水性,受西王母派潜转世,同时让她的女儿云华夫人协助,受于上清宝卷,能招众神, 同事派他手下八大土卫协助大禹治水,为期十年,方能成功。

"大禹"的形象最早出现在上古歌谣中"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尽管歌谣并未对大禹进行直接描写,而是借用涂山氏之女的叙述让我们窥视到大禹为民兢兢业业的形象。在《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中,鲧因私自窃取息壤来治理洪水失败而被*,洪水依旧肆虐大地。大禹就出生在大地洪水肆虐的时候,他是为了完成鲧的遗志——治理洪水而降世的。《海内经》中的大禹生来便是为了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一位拯救天下苍生的英雄形象。

但是除了这些赞美式的描写以外,还有些许典籍中记录了大禹形象的另一面。大禹最让人钦佩的一点便是他有美好的品格,是民心所向,舜因此认为他是治理天下的贤君而将王位禅让给他,大禹因此获得天下。"尧授舜,舜授禹"便为我们揭示当时大禹的帝位是如何获得的,这就是所谓的"禅让制","禅让制"一直是舜和禹继承帝位的主流说法,然而在先秦时期一些典籍中则提出了另一种看法。

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史书《竹书纪年》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 89 位帝王、1847 年的历史。但《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都与传统的正史记载不同,其中关于舜的记载,就跟史记等正史所载的有德之君舜的形象大为不同。引述如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同期的一些记载中也说到了舜与禹的帝位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禅让制"。荀子在他的《荀子·正论》写道:"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荀子直白的写道所谓的尧舜禅让不过是"虚言",只有浅陋之人才会信以为真。而后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不但不承认有"禅让"这回事,反而说舜和禹,之所以能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他在《韩非子·说疑》中写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由此可以看出前文提到的许多典籍中记载大禹因品德美好,治水有功,获舜禅让而得帝位的这一说法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大禹作为一名势力强大的首领,他也有占有天下的私欲。

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存在于战国时期,到了东汉末年,历史上著名的献帝"禅让"一事也是如此。曹丕在自己的父亲曹操死后袭爵继承"魏王",但是曹丕不满足于当一名王侯,而想称帝。曹丕命人胁迫献帝让位,献帝答应,将让位诏书送给曹丕。曹丕得到诏书表面不肯接受,上表推辞。朝中不少人连忙致书劝曹丕登位,同时胁迫献帝交出玉玺。于是在受禅坛上,献帝请魏王曹丕受禅,亲手将玉玺奉上。当时,接受"禅让"后的魏文帝曹丕说了一句引人深思的话:"舜禹受禅,我今方知。"可见在曹丕心中由儒家正统所主张的"禅让制"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曹丕并不认可,在他看来,"舜禹受禅"是二王(即舜和禹)实力强大才会坐拥天下。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