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与《山海经》一脉相承,“大荒”位置的线索出现了!

《逍遥游》与《山海经》一脉相承,“大荒”位置的线索出现了!

首页角色扮演山海经之逍遥游更新时间:2024-05-01

人类存在至少两百万年,至5000年前,这么长时间一直都处于饮血菇毛的状态,这合理吗?

这么长的时间,搞出什么*操作其实都是有可能的,即便诞生好几个科技文明都不足为奇!

像这种不能确定作者的奇书,比如《灵宝毕法》、《黄庭经》、《阴符经》包括《山海经》,一看感觉内容很牛,读起来有种玄之又玄的感觉,但就是看不懂,美名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管怎么翻译都差点意思,有没有可能是失落文明的遗留?

其中与道家典籍相关的书隐喻超多,比如,丹书之祖,《参同契》云:

“黄帝临炉,太一执火,八公捣炼,淮南调合……”

八公,是汉淮南王刘安八位门客,也可以说是刘安修道的引路人。

古人写书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随便,尤其涉及到技术类,更要做一些加密处理,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恐泄天符!”

将历史人物作隐语,这种习惯由来已久!所以我说黄帝指金刚石,颛顼指氧气,并非胡说八道!

道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深不可测,与上古文化是一脉相承。就是保密工作做得太好,历史、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等一锅乱炖了。

表面上看起来不就成神话故事了!如果我是历史专业的都会说一句:真的太难了!

而《山海经》至今没完全破译,其中隐语恐怕会更多。

因此贯通文意、贯通逻辑可作为一种验证思路!这一篇《逍遥游》比较简单,只涉及一些地理知识,那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还是不要浪费时间的好。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有鱼”,在《山海经》中是作为常客了,一般跟液体有关,那么太阳是液体么?太阳表层的核聚变反应十分剧烈,理论上不存在稳定状态的固体,各种粒子像一锅粥一样乱炖,称它为液体其实也没大毛病。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不管是鲲、鹏、鹏之背、鹏之翼,都是指太阳的某个层次。如对流层、辐射区、色球层、日冕层等。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鸟”非鸟,在《山海经》一般以射线出现。“鹏”在这里译为正午太阳直射。

南冥者,天池也。

南冥:南纬23°26′,称为南回归线,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南界线。北冥:北纬23°26′,北回归线。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何以要在六月离开?农历六月(公历在七月),在一年之中为阴阳交替之际。

夏至,一般在农历五月,地球公转在远日点,正午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

之后正午直射会向赤道转移,北半球气温并不单纯与正午直射同步,在农历六月(公历7月)是北半球最热的时候,称季夏,这时正午直射约在北纬20°26′。

“鹏”经过赤道,北半球气温随着正午直射南移而逐渐下降,正午太阳直射到达南纬23°26′,“鹏”便到达南冥了。

这时地球公转约在近日点,北半球正好在冬至。

“抟扶摇而上”描述太阳正午直射的转移就好似地轴向上翻转一样。

“九万里”就差不多是北纬20°26′到南纬20°26′的距离,每纬度111.11千米计算。

“水击三千里”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要穿过150万米厚的大气层。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地球大气分子、粉尘、植物光合等都会吸收太阳辐射,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皆来自于太阳能。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色球是恒星大气的一层,包围在光球层之外。平时,由于地球大气中的分子以及尘埃粒子散射了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形成“蓝天”,色球和日冕完全淹没在蓝天之中。

“天之苍苍”,当然并非太阳的正色!离开地球大气层。再往下看,就能对比出色球层和日冕的颜色了。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因此“海”并不一定是海,指的“气海”大气层。

于是“大荒”的位置猜测是对流层。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对流层),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从《山海经》中夸父逐日​、入日、追日可推测,日可能指的是大气的成分,水蒸气。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