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民间故事概论【上】幻想故事:精灵类、宝物类、神奇人物类

黎族民间故事概论【上】幻想故事:精灵类、宝物类、神奇人物类

首页角色扮演神奇幻想手游更新时间:2024-05-01

黎族民间故事数量繁多,内容丰富多彩,根据其反映生活的特点,可将之归纳为幻想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和寓言故事四大类型。

一、神奇怪异的幻想故事

幻想故事是黎族民间故事中一种常见的类型。这类故事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采用夸张、拟人化的手法进行创作,故事里常常出现仙人、神怪、精灵、宝物、法术等神奇幻想的形象,有强烈的神奇色彩。它往往通过超自然的神奇生动的故事情节体现民众的聪明才智,表达民众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

从故事的主人公出发,黎族的幻想故事可分为精灵类、宝物类和神奇人物类三种类型。

(一)精灵类故事

精灵故事是黎族幻想故事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这类故事的主人公是各种变幻成人形的精灵,有植物精灵,有动物精灵,还包括龙子、龙女和下凡的仙女等。

植物精灵故事。如《仙树》,传说海南保亭七指岭上有一种能够分辨好人和坏人的树,好人上山,它不仅会为他们指明道路,还会指引他们挖到更多的草药,砍到更多的柴,打到更多的猎物。而坏人上山,它就会让他迷失方向,饿死在大山里。因为这种树有灵性,所以人们都称其为仙树。一年夏天村里流行热病,许多乡亲病倒了,青年草医劳千为了解救乡亲们上山挖药迷了路,仙树引导他顺利下山回到了家,乡亲们也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有个恶霸知道后想独占这棵仙树,就准备把树挖回去移栽到自己家里,结果不但没有找到仙树,反而迷失了方向死在了山里。

又如《芭蕉树与少女》,说从前鹦哥岭下有一位与女儿相依为命的老人,他种的一棵芭蕉好几个月还不见回青,女儿阿花知道后就去浇水,那芭蕉叶马上就回青了。阿花天天都去浇水,一天芭蕉树开口说话了:“阿花呀,我不是平常的芭蕉,我要三年后才能开花结果,只要你天天给我浇水就行了。”三年后芭蕉树变成一个英俊的青年向阿花求婚,并告诉她自己是海里的一条龙,在她身边考察了三年,觉得她是一位好姑娘,请她答应嫁给他。阿花担心父亲没人照顾,青年便给老人留下五条芭蕉,一条吃了能够返老还童,四条可以变成金银财宝。阿花和青年幸福结合了,阿花的父亲变成了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一直活到100岁。还有《木棉仙子》《冬瓜仔》等,都是生动感人的植物精灵故事。

动物精灵故事。黎族的动物精灵故事相对于植物精灵故事数量更多,如《蛇姻缘》《姑娘与蛇》《蟒蛇报恩》《逼女嫁蛇》《南蛇精》《龟女婿》《花猫姑娘》《孤儿与螺女》《亚丹和红鱼姑娘》《白水牛》《白衣少年和鲤鱼姑娘》《孤儿与老牛》《孤儿与蜈蚣》《蜈蚣报恩》等。这类故事的内容有讲动物报恩的,也有讲人与某种动物精灵婚配的。

如流传于白沙县元门一带的报恩故事《蜈蚣的故事》,讲一个孤儿上山砍柴,路上看见一条受伤将死的小蜈蚣,于是将其救活并带回家里饲养。蜈蚣渐渐长大了。一天晚上,一条大蟒蛇要来伤害孤儿,蜈蚣为了保护恩人与蟒蛇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将蟒蛇咬死。报答了主人的救命之恩之后,蜈蚣便悄悄地离开了。

又如《蟒蛇报恩》,说的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十年前救了一条小蛇,十年后小女孩长大了,当年那条小蛇化身为一个英俊的青年与女孩结为夫妇,为女孩的父母治好了病,建了新房,一家人过上了富足美满的幸福生活。这既是报恩故事,又有人与动物精灵婚配的内容。

黎族精灵故事里的精灵,除了动物精灵和植物精灵,还包括龙女、龙子和下凡的仙女。如《翠鸟衣换皇袍》《星娘》《宝石仙女》《色开的故事》《鱼仙》《阿德哥和七仙妹》《银仙》《那山与龙女》《龙潭石棺》《尔蔚》《二姑娘和龙子》《青龙》《人龙情》《龙与少女》《害妹夺夫》等。这类故事多以仙女或龙子、龙女与凡人婚恋为主要内容,而且大都有着相同的情节模式,成为一种类型化的表现形式。这些故事数量很多,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很强的幻想性,而这种幻想性又是根植于民间丰腴的现实生活土壤的。故事往往把自然界中的物和景,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都通过幻想的形式使其变形,在奇幻的色彩中表现出人们的理想、愿望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黎族精灵故事里的精灵,有好精灵也有坏精灵。黎族幻想故事中的精灵大都是美好的代表,是善良的象征,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坏的精灵,这些坏精灵则是恶的化身。最典型的是《长妮娘》,故事中的长妮娘是深山里长臂猿变成的妖精,天天下山吃小孩,一天趁姐弟俩的妈妈回娘家之机假扮妈妈进了家门,企图吃掉姐弟俩,最终被孩子识破,用计处死。这是一个“狼外婆”型故事。类似恶精灵的故事还有《兄妹俩与恶蛇的故事》等。

这些精灵故事的产生,与黎族古老的图腾崇拜观念是分不开的。但人与异类通婚、异类报恩并不是这类故事所要表现的主题,通常只是借以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设置,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常常是劝恶扬善,赞扬勤劳、善良、勇敢等传统的美好品德,并劝诫、批评那些懒惰、贪婪、胆小的人。其核心主题,就是表现黎族传统社会中人们的伦理观和审美观,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事实上,这些故事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自然条件的制约和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黎族民众长期在艰苦的环境里劳作生息,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饥寒交迫的生活。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只能通过幻想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愿望和憧憬。因此,透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看到黎族人民艺术创造的才智,还可窥见其民族文化积淀中的社会心理形成和发展之一斑。

(二)宝物类故事

在黎族民间故事中,涉及宝物或以宝物为主题的宝物故事也占有较大比重。如《宝锤》《宝石锤》《宝锣》《宝斗》《宝石》《亚实与宝钩刀》《石门》《宝篮》《弟弟的奇遇》《葫芦宝》《三件宝》《神藤》《摇钱树》《贪心奥雅的遭遇》《劳彩香的奇遇》《红蘑菇与白蘑菇》《人头洞》等。

黎族民众在创作这些宝物故事的时候,往往借助幻想构思出一系列神奇的情节,而在推进情节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一样东西,就是某种具有魔法作用的宝物。这个宝物一般都不是什么珍稀之物,而多是人们常见的劳动工具或日常生活用品,如钩刀、锤子、篮子、竹筒、葫芦、锤子、石头、铜锣等。这些宝物往往具有神奇的魔力,它总是由善良人或弱小者所获得,也只有在这些人手里宝物才灵验有效。一旦落入坏人手里,宝物会立即失去灵验,或者致这些人于死命。

如《宝筒》,讲一个叫做亚丹的青年猎手从一条大黑蛇口中救出了一只猴子,猴子为了报答亚丹,送给他一个想要什么就会有什么的宝筒,他用这个宝筒为村里乡亲做了许多好事。后来恶霸峒主强占了亚丹的宝筒,却喊破了喉咙也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于是一怒之下将宝筒劈碎并烧成灰烬。灰烬变成了一颗乌黑发光的小石头,亚丹捡起放在随身携带的竹篓里,上山打猎时石头会自动飞向猎物,每每满载而归。峒主知道了,又将石头抢去,可是打猎时却反被石头打伤,于是峒主怒将石头扔到河里。石头被一条美丽的红鱼吞吃,亚丹把红鱼抓回家养在水缸里,红鱼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亚丹结为了夫妇。峒主知道了,又想强占红鱼姑娘,便屡次设计谋害亚丹。最终,峒主自食其恶果,落入自己挖好的深坑里摔死了。

从这个宝物故事可以看到,这类故事的主题通常是借宝物来反映民众的善恶观,劝恶扬善。因此宝物在善良、勤劳的人手中常常能帮助人们做很多事,而在贪婪、懒惰或恶人手中却常常使这些人受到惩罚。宝物故事中的“宝”,是民众按照传统的道德观和审美观所赐予的,这些宝物都是民众依靠正直、善良、勤劳而得到的,一旦得到宝物的人变得贪心、懒惰,宝物也就渐渐失去了它的魔法。所以在宝物故事中,这是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幻想,它鼓舞着人们做正直、善良、勤劳的人。

(三)神奇人物类故事

这类故事的主角是人类,但故事中的这些人物都被采用夸张的方法描述成具有奇异的功能或独特的本领。如淹不死、烧不死、*不死、刀枪不入、力大无穷、铜皮铁骨、千里眼、顺风耳,或为长手、长脚、身形巨大、身材矮小、能够变形之人等。故事有时强调主人公出身的神异,有时强调主人公独特的本领。这类神奇人物故事在黎族民间流传的数量很多。

与恶势力斗争是黎族神奇人物故事的一个重要主题。人们通过这类幻想故事,或教育人们要团结一致与恶势力进行斗争,或通过这类故事反映民众与恶势力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如《勇敢的帕拖》是黎族神奇人物故事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故事讲述一魔力无边的老鹰精常常危害人间和海国,连国王和海龙王的女儿都被它抢走。黎族英雄帕拖为了替人间和海国除害,只身闯入魔窟,冲破重重险阻,经历了生死考验,终于勇斩老鹰精,救出了国王的公主和海龙王的女儿以及其他被掳女子。而当国王和海龙王都分别表示要将女儿许配给他的时候,他却坚守着对未婚妻的忠贞,谢绝了国王和海龙王的美意。故事中的帕拖是个凡人,却具有常人所不及的神奇本领。故事不仅表现了帕拖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怀和品格,同时也歌颂了黎族民众坚信正义、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此类神奇故事在黎族民间中为数不少。这些集幻想性、神奇性、象征性于一体的口传故事,充分表现了黎族民众的理想追求和爱憎感情。

在黎族神奇人物故事中,还有一种怪孩子型故事,这类故事也为数不少。《田鸡仔》《椰子壳》《椰子仔》《大肚仔》《小蛤蟆放牛》《乌龟当皇帝》《蟾蜍求婚》《大黎头变蛤蟆》《蟾蜍儿子》《老鼠儿子》等,都属此类故事。这些故事里的怪孩子大都是父母老年得子生出的怪胎,长大后却在某种机缘下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这些怪孩子都有着超凡的神奇本领,最终他们或者娶了美丽的姑娘甚至皇帝的公主为妻,或者勇斗恶霸为民除害,或者不畏艰险造福于民。

如《椰子壳》就是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神奇人物故事。这个故事反映生活所选取的角度和表达方式都十分新颖、独特。其故事梗概是:从前一位母亲生下了一个没有手脚的椰子壳,椰子壳遭母亲嫌弃,将他扔到了大河里,后来被下游的一个老农捡到带回家中。在老农家里,椰子壳主动要求干活,放牛、放羊,砍竹子做篱笆,样样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出色。老农有个漂亮的女儿天天给椰子壳送饭,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每当干活的时候,都会从椰子壳里跳出一个英俊健壮的小伙子,利索地将那些看似椰子壳无法完成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姑娘告诉了老农并表示想嫁给他,老农亲自验证了椰子壳的真面目和本领,同意将女儿嫁给他。椰子壳的秘密被发现后,就现了真身并道出了真相,说他本是一条龙,因为厌倦水里的生活才上岸来的。说完在他们后面出现了一间漂亮房子,前面出现了成群的牛羊积鸡鸭。从此两个年轻人相亲相爱,一家人辛勤劳动,过在着幸福的日子。后来事情传到了椰子壳生母那里,母亲心想椰子壳是我儿子,他发财致富应该有我的份。就找到了椰子壳想要相认,椰子壳说以前你嫌我生的丑把我丢掉,今天我也再不能认你做母亲了!母亲哑口无言,只好羞愧地离去。

在这个故事里,椰子壳以其勤劳和能干赢得了老农的认可并获得美丽姑娘的爱情,而其母亲前来认子却遭到了拒绝,它所传达出来的文化意蕴是多方面的。其中,作为作品中被歌颂的人物,从椰子壳身上展示出了黎族传统的道德观念:首先,椰子壳虽然遭遇了被遗弃的命运,却没有因此而丧失生存的意志,而是以辛勤的劳动顽强地体现自身的价值,赢得了收留他的老农的信任和称赞;他与老农女儿的爱情发生和最终幸福结合,是建立在踏实勤奋地劳动的基础之上的。而对于抛弃了他的生母,则态度坚决地予以拒绝,表现出鲜明的是非观念。其次,关于故事中椰子壳被遗弃经历,一方面通过对其生母先是“弃子”而后“认子”的明显带有批判性的描写,可以看到黎族社会集体观念中对那些丧失伦理亲情、以私利和私欲的满足为前提的行为的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在其生母身上,还体现出远古时代所残存的“弃子”遗风。再次,老农对椰子壳的认可,其女儿对椰子壳的爱情,都体现了黎族视内在美重于外在美的美学观。椰子壳的内在美,既是黎族民众美好心灵的写照,又是他们“外朴中美”的传统审美意识的形象体现。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