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伪史”新考1:所谓古希腊人,是《圣经》中的希利尼人

“古希腊伪史”新考1:所谓古希腊人,是《圣经》中的希利尼人

首页角色扮演神启英雄录更新时间:2024-06-30

古希腊位于迦南地考

司民权

西方历史教科书表述的古希腊文明发生在巴尔干半岛,古希腊人就是古巴尔干半岛人。但是细读《圣经》,发现并非如此,古希腊人应该是和古犹太人一起活跃于迦南地乃至整个中东的希利尼人,位于加利利湖北岸的希利尼才是真正的古希腊。

《圣经·旧约》是犹太教历代先知、先哲的著作集,分“律法”、“先知书”和“圣文”三大类。其中律法类大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先知书大约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圣文类形成较晚,是基督教诞生之后公元1世纪末收编的。《圣经·新约》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遇难后其门徒及后代高阶教士撰写或口述的教义、圣训、传教故事和神启神谕录,成书于公元2世纪,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议正式确定为正典。

由于《圣经》的神圣性,不可随意修订篡改。在基督教历史上,往往因为教义之争引起教派之间的残酷斗争甚至教会分裂,修改《圣经》必须通过宗教最高会议裁定。所以《圣经》可以作为我们了解2000年前西亚和环地中海地区经济、社会、人文状况的一部典籍辅助使用。由于该地区历史演变复杂,民族迁徙和政权更迭频繁,加之近代殖民和“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的影响,很难保证史料和教科书的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圣经》的参考价值就不能低估。

一、雅完之国

根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要毁灭罪恶的人类,连降40天大暴雨,洪水淹没了所有陆地,连最高的山顶都看不到了。150天后洪水消退,大地上的活口全部被淹死或饿死,只有义人诺亚一家被耶和华选中。按照神的旨意,他提前建好了方舟,洪水来临时他带领全家和各类动物躲进方舟得以幸存。

洪水之后,神与诺亚立约,赐福给诺亚和他的后代,让他们人丁兴旺,布满大地。根据神旨,诺亚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闪、含、雅弗及其妻儿分散到不同的地方生息繁衍。其中长子一家去了西亚,成为闪米特人的始祖;一家去了北非,成为含姆人的始祖;雅弗去了欧洲,成为雅利安人的始祖。各始祖再分封自己的后代,人类根脉就不断延展。其中雅弗第四子雅完被分封到了巴尔干半岛,他就成了巴尔干人的始祖。

当然,《圣经》创世纪并没有得到现代人类学的支持,但它体现了人类由近及远的迁徙规律,一般来说,越近的族群血缘关系越近。另外,《圣经·旧约》一般用诺亚后代的名字命名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雅完是希腊人的始祖,所以《圣经》中把这个地区称作“雅完”,把这个地区的人称作“雅完人”。西西里在旧约中称伊利沙,这是雅完长子的名字;西班牙在旧约中称他施,这是雅完次子的名字;塞浦路斯称基提,这是雅完第三子的名字。

由此我们知道,在旧约时代是没有“希腊”这个地名的,因为诺亚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后代。

二、雅完地物产与商贸

大家都知道巴尔干半岛山多地少,典型地中海气候区,一年两季,旱季炎热,雨季寒冷,加之河流少而短急,不利蓄水灌溉,所以自古农业欠发达。“西史辨伪派”否认古希腊文明真实性的理由之一就是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生产力和紧缺的生产生活资料支撑不了辉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关于古希腊的物产,《圣经》又给我们什么样的提示呢?

《旧约·以西结书》第27节,耶和华对先知以西结说:“人子啊,要为推罗作起哀歌,说‘你居住海口,是众民的商埠,你的交易通到许多的海岛……造你的使你全然美丽,他们用示尼珥的松树作你的板材,用黎巴嫩的香柏树作你的桅杆,用巴珊的橡树作你的桨,用基提海岛的黄杨木作你的舱板。你的蓬帆使用埃及绣花细麻布作的,可以作你的大旗,你的凉棚是用伊利沙岛蓝色、紫色布作的……他施人因你多有各类财物,就做你的客商,拿银、铁、锡、铅兑换你的货物。雅完人、土巴人、米设人都与你交易,他们用人口铜器与你交易……威但人和雅完人纺线、亮铁、桂皮、菖蒲兑换你的货物”。

这是耶和华向先知以西结预言推罗城将被敌国毁灭时说的一段话,从这段神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推罗王时代地中海地区的造船技术、贸易情况。购买造船材料的地方都在推罗周边地区,而推罗的货物却要用船运到遥远的雅完、土巴、米设、威但;而雅完人与推罗人交换商品的物品主要是人口、铜器、铁器、纺线、桂皮和菖蒲。

《旧约约珥书》3:1“到那日,我使犹太和耶路撒冷被虏之人回归的时候……带他们下到约沙法谷,在那里施行审判……4推罗、西顿和腓力士四境的人哪……既然你们夺取我的金银,又将我可爱的宝物带入你们的宫殿,又将犹太人和耶路撒冷人卖给雅完人……我必将你们的儿女卖在犹太人的手中……”

原来雅完人不仅卖人口,也买人口,人口是雅完之国排在第一位的外贸商品,这与我们从教科书上获得的“古希腊以橄榄油、葡萄酒为主要外销品,粮食是主要进口品”认知相去甚远。

其实圣经提供的信息和当代希腊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是基本一致的。橄榄和葡萄这两种木本经济作物的主产地的确是地中海地区,但自然物候条件却把巴尔干半岛基本排除在外。当代橄榄油最大生产国是西班牙,排第二的是意大利,希腊产量排名第三,勉强算得上橄榄油生产大国。但地中海沿岸其它国家也有生产,而且西班牙,意大利产量远超希腊,迦南地区有一个山脉就叫橄榄山。所以橄榄油在本地区并非稀缺商品,巴尔*古希腊不可能靠橄榄油换粮食等紧缺物品。

葡萄酒更是如此。目前希腊的葡萄产量在全球排到第20位,在亚欧非三大洲排到第15位,排名不算靠后,但排在前边的全是邻居。希腊葡萄酒产量是意大利的4%,法国的4.6%,西班牙的6%,德国的24%,周边的土耳其、罗马尼亚、葡萄牙等国的葡萄酒产量都比希腊高很多。

没有丰饶的物产,就养活不了足够的人口。当代希腊、马其顿两个国家领土加在一起将近16万平方公里,人口1250多万,粮食不能自给自足需要进口。而临近的意大利领土面积只是希腊和马其顿的2倍,人口5880多万是希腊和马其顿的4.7倍,不仅粮食自给有余,还是欧洲有名的农副产品出口大国,更是全球靠前的发达工业国。希腊独立战争之前的1821年只有93.9万人口,战后的1838年人口下降到75.2万。以此上推,以希腊的自然物候条件,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人口会超过1821年吗?没有足够的人口,怎能形成充分的社会分工,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和抵御侵略、对外征服?

三、多神信仰与偶像崇拜

《圣经》提供的古伯罗奔尼撒地区是多神崇拜。在《新约·使徒行传》中记载了一段使徒保罗在雅典传道的情节:

徒17:16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激动,在会堂里跟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还有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国鬼神的。”这是因为保罗宣扬耶稣和复活的好消息。众人就拿住保罗,带他到亚略巴古,说:“你讲的这个新主张,我们可以知道是什么吗?你提倡的事,我们听来很新奇。我们想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各位雅典人,我看你们事事都似乎比别人更敬畏神明。比如说,我一边走路,一边观察你们所崇敬的事物,就发现了一座坛,上面写着‘献给未知的神’。现在我要向你们传扬的,就是你们未知而又敬奉的神。他创造了世界和其中的万物,既是真神,就是天地的主,自然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侍候,好像缺乏什么似的,倒是他把生命、气息、一切,赐给万人……”

从这段使徒行传可以看出,在圣保罗传道的公元1世纪中晚期,雅典人的主要信仰还是多神教,但已经有哲人在传播非宗教学说,而且在雅典的街头和集市上已经形成演讲、辩论的传统。此时巴尔干半岛已经归属罗马帝国约200年,东边的小亚细亚、亚述、地中海东岸和埃及等东方广大地区也早已被帝国征服,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文化有了较大发展,雅典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但这些文明红利显然是新生的,而不是传承的。以彼古罗(伊壁鸠鲁)和斯多亚(斯多葛)如果是所谓古希腊晚期哲学流派,不可能在约350年以后还在希腊传播。这个时代正是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如日东升的帝国必然伴随着文化思想上的百家争鸣。

实际上,伊壁鸠鲁哲学、斯多葛哲学、犬儒哲学等,正是和基督教同时代产生于爱智慧的希利尼民族,并在迦南地、小亚细亚、巴尔干、亚平宁等地区传播的文化新思潮。只不过后来西方把阿拉伯帝国和中华帝国文化成果篡改为古希腊成果,拔高了包括伊壁鸠鲁哲学在内的所谓古希腊文明。

四、Hellenics、Greek,两词一意出了鬼

1980年以前,在汉语版《圣经》中很多处读到“希利尼人”,偶尔读到“希利尼”。显然,“希利尼”是一个地名或民族名,而“希利尼人”则是这个地方、这个民族的人。但是在1980年之后的汉语版《圣经》中,则统一改译为“希腊”、“希腊人”。据何新先生考证,从最古老的英文版到最新版英文《圣经》,一直译为“Greek”。是旧版汉译《圣经》译错了吗?何新先生解释说,原始亚兰文和希利尼文《圣经》中的希利尼人英文音译是“Hellenic”,意译是“Greek”,问题不在翻译上,而在于把黎凡特地区的古希腊移到了巴尔干半岛。但是何先生的文章过短,未见可信的证据。

当代希腊共和国的英文名是“The Hellenic Republic”,说明Hellenic和“希利尼人”的确是一种音译,而且符合翻译惯例。那么《圣经》中的“希利尼人”到底是在巴尔干半岛,还是在黎凡特地区呢?

旧版《圣经·马可福音》1:16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21到了迦百农……28耶稣的名声传遍加利利的四方……39于是在加利利全地,传道赶鬼……6:53来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7:24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附伏在他脚前。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腓尼基族(Syrophenician)……31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进过西顿,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

这几节福音记述了耶稣在加利利海(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交界处的加利利湖)周边布道、治病的事迹。明确指出那位求耶稣捉鬼的妇人是叙利亚腓尼基族希利尼人。说明在叙利亚境内有一个地名叫希利尼,或者有一个希利尼人的定居点,他们属于腓尼基族。所记述的迦百农、革尼撒勒、推罗、西顿等都是加利利海北岸到地中海东岸的几个地名,与爱琴海西岸的那个半岛相隔甚远,况且耶稣一生并没有去过那个地区。

事实也正如此,英语的“Greek”、汉语“希腊”并非音译转意译,因为随着历史的变迁,《圣经》中的“Hellenic”到中世纪和近代已经演变成了“Halla”(图1、2)、“Hella”(图3),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希利尼由《圣经》时代的希利尼人、犹太人聚集区,已经发展成了“希腊国”或“希腊省”,方位漂移到了幼发拉底河的东西两岸,而不是漂移到爱琴海西岸。古版英文《圣经》把“Hellenic”译成“Greek”,不是什么音译、意译,而是译者捕捉到了希利尼人的历史变迁,按当时的实际地名翻译,不是按圣经时代的地名翻译而已。

图一:公元1570年地图

图二:公元1587年地图

图三:公元1790年地图

(地图来自程碧波教授个人公号“国计学”)

五、希利尼人是一个“爱智慧”民族

历史上在地中海东岸的黎凡特地区(现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的确存在一个希利尼民族,她是古腓尼基人的一支,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希利尼文或称阿拉米文)。《旧约》(犹太教经典《塔纳赫》)大部分以亚兰文写成,小部分以希利尼文写成;《新约》小部分以亚兰文写成,大部分以希利尼文写成。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名号牌是用希伯来文、拉丁文(罗马帝国官方文字)和希利尼文3种文字布告(《约翰福音》19:20)。希利尼民族是腓尼基王国解体后形成的一个族群,广泛分布于黎凡特(迦南)地区,《圣经·新约》在很多地方把希利尼人与犹太人并提,并称希利尼人是一个爱智慧的民族。

《使徒行传》18:4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利尼人。

《使徒行传》19:10这样有两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亚细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听见主的道。

《使徒行传》19:17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

《使徒行传》20:21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罗马书》1:16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

《罗马书》2:9将患难、困苦加给一切作恶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

《罗马书》2:10却将荣耀、尊贵、平安加给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

《罗马书》3:9这却怎么样呢?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利尼人都在罪恶之下。

《罗马书》10:12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

《哥林多前书》1:22犹太人是要神迹,希利尼人是求智慧。

《哥林多前书》1:24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

《哥林多前书》10:32不拘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神的教会、你们都不要使他跌倒。

由于西方把“希利尼”译成了“希腊”,现代西方历史叙事中的古希腊文明,实际上是夸大了的古希利尼文明。现代标注为古希腊文的典籍,除了篡改的阿拉伯文献之外,包括《荷马史诗》在内,其实都是古希利尼典籍;所谓古希腊文字,其实是古希利尼文字。罗马帝国迁都“新罗马”之后的至少200年内,一直以拉丁文作为官方法定语文;公元5世纪官方公文变成拉丁文与一种“东部民族普遍使用”的文字并行;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王朝停用拉丁文,以这种东部民族普遍使用的文字作为官方法定语文。后世历史学家把这种文字称作“希腊文字”,实际上它就是希利尼文字:

第一,希利尼民族脱胎于腓尼基,而腓尼基人分化出了很多族群,古埃及、古迦太基、古地中海岛屿和北岸三大半岛都有腓尼基人殖民地或商业据点,被罗马共和国征服的迦太基就是腓尼基人建立的王国,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也是腓尼基人的王朝,所以只有这种脱胎于腓尼基文字的希利尼文能够被东部民族广泛使用。

第二、《圣经》的半数篇章是用希利尼文字写成,而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国教。

第三,希利尼人是一个追求智慧的民族,西方历史叙事中的古希腊文明,只有古希利尼人才有能力和条件创造;所谓希腊化地区,实际上是希利尼化地区,东部通行希利尼文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是荷马,我是迦南希利尼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