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汶上南旺运河枢纽工程博物馆

记汶上南旺运河枢纽工程博物馆

首页角色扮演蜀山往事回忆录更新时间:2024-06-26

| 作者: 郭文娜 | 责任编辑: 陈勇 | 来源: 中国报道网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著名词作家、剧作家济宁人乔羽先生在民族经典歌曲《我的祖国》开篇这样写道。在战争片中营造了乐观的氛围,唤起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正如《乔羽回忆录》一书中所说:“无论你出生在何时何地,家门口几乎都有一条河,即使是一条很小的水流,在幼小者心目中也是一条大河,而且这条河上的一切都与你息息相关,无论将来你到哪里,想起它来一切都如在眼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其实乔羽家乡济宁古来就有“运河之都”的美誉。今天,伴随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古老运河成为民族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

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宁人、汶上人,我有幸多次来到南旺运河枢纽工程博物馆学习。跟随导学老师脚步聆听古代官民创造的水工奇迹,感悟运河枢纽蕴藏的运河文化,汲取干事创业精神力量。

一、为什么要在南旺分水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南旺是古运河畔的千年古镇,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西南部。元明清三代称为运河总督衙门的管理机构大部分时间设在济宁,其中汶上南旺是京杭大运河的海拔至高点,素有“运河水脊”之称。解决最高点运河通水的工程叫南旺分水枢纽,是历史上最具科技价值的水利工程之一。保证此段运河畅通,是大运河管理的一大难关,所以,南旺枢纽又被称为“运河咽喉工程”“运河心脏工程”。

元代之前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呈“人”字形,分别向东北、东南延伸。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以后,北京人口激增,对粮食等各类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京畿一带出产的粮食无法保证供给。为加强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满足大都的粮食需求,南粮北运成为当务之急。

如果沿用元代以前的运河河道还要再绕经洛阳,为了提高漕运效率,元世祖忽必烈征发夫役,下令开凿了山东境内的会通河。

至元十二年(1275),郭守敬考察黄河、御河及山东境内的汶、泗、沂三河,论证黄河、山东诸河与御河连通的可行性,这是会通河的规划阶段。

至元十九年(1282),开凿了自济州(今济宁)至须城(今东平)的济州河,沟通了汶河与泗河。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们济宁、汶上南旺与大运河才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至元二十六年(1289),又开凿了自须城(今东平)至临清长达250里的河渠,元世祖非常高兴,特赐名为“会通河”。

从此,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从北京到杭州一举缩短了700多公里的航程,大大提高了漕运效率。至元三十年(1293),郭守敬又主持修浚了自通州到北京的通惠河。至此,来自南方的粮船沿运河可以直接抵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这时的大运河基本“冰糖葫芦”的竹签,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串联起来。

然而元朝大运河存在先天不足,这不足之处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济宁这一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道理谁都懂,而元朝修济宁段运河的人却没能掌握济宁至南旺段运河的地势高低。其实这段运河的地势以汶上南旺为最高,而且存在降水较少、分布不均、水源不足的问题。一旦到了枯水季节,河道缺水断流就难以避免。元朝治河官员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答案是在济宁分水。具体是在大汶河宁阳段筑堽城坝,拦截汶水,再通过洸河引汶河水到济宁,在天井闸分水,以济运河。当水量丰沛的时候,船只可以顺利通航。但是到了枯水季节,地势较低的济宁天井闸向北分流出来的水一是少,二是无法爬升到地势更高的汶上南旺运河河道内,因此运河也就无法通航。

为早日实现运河再次通航,到了明朝永乐九年(1411),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重新开浚会通河,千斤重担压在了宋礼肩上。宋礼最初按照元代的治河方案,疏浚了会通河河道,但是依然无法改变汶上南旺这个运河“水脊”因为缺水而无法通航的问题。宋礼虽是为封建王朝效力的官员,但他遍访乡贤,到民间寻找治水良策,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彩山的南面遇见了精通水利的白英。这位运河上的老人,担任着十多名河夫的领班。他世居汶上,对附近地势地貌、山川河流的情形非常了解,并做过实际调查。他准确地勘测出南旺镇才是京杭运河的最高点,提出在南旺分水的科学方案。

二、为什么能在南旺分水

失败是成功之母,济宁不通南旺通。南旺之所以能成功分水当然得益于宋礼和白英的精诚合作。除此之外更多取决于古人尊重科学、尊重实践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这些才是推动大运河重新通航的精神力量。

白英的方案具体是怎样的呢?我听到汶上政德导学老师这样讲:“总的来说就四个字:引、蓄、分、排。”

引水就是在比运河南旺段地势更高的东平县戴村筑坝,截拦水量充沛的大汶河水,再开挖小汶河把大汶河的水引到南旺分水济运;

蓄水和排水就是利用南旺湖、蜀山湖、马踏湖等天然湖泊做为“水柜”,由于担心水还是不够,于是决定同时收集和疏导附近州县300多处泉水,汇入泉河,引水到南旺。蓄泄水源,丰水季节储水,枯水季节放水济运;

分水是将大汶河水通过小汶河引至南旺这一段运河后,将水向南北一分为二。宋礼和白英在位于小汶河与运河交汇处小汶河口两侧,用石料垒砌成喇叭形分水口,南北拐角相间64米。两侧与砖石堤岸相连接。喇叭状的分水口将小汶河来水分散,与弯曲的小汶河相结合,减缓河水入运河的流速,减轻对运河西岸的冲击。而西岸采用曲线状石驳岸,分化了来水的力量,与不同角度的石砌分水口相配合,很好地起到了分水的效果。

博物馆还展示了清代引汶济运分水口的一个场景,我看到当年大汶河的水经小汶河,流至南旺的石驳岸后进入了京杭运河,随地势七分北流,三分南流,不禁让人想起“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民间传说。面对如此巧夺天工的分水工程,切实感受到这个工程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当我们把思绪拉回到600多年前的中国,当时科技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南旺分水前无古人,全凭集体智慧精准创新。

通过“引、蓄、分、排”这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证了京杭大运河水源,实现了大运河的全年通航。

三、为什么要来南旺枢纽学运河文化

这一水利工程科学、缜密、系统、合理,有效地解决了运河

水脊的通航问题。南旺分水成功,“万樯粮船扬帆直上,正供天庾,源源不绝”。南旺枢纽工程之所以在中国水利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它工程浩繁,作用重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为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提供了根本的保证。走近南旺运河枢纽遗址公园的每一处遗存,透过高超的水利科学技术,感受到古代官民的匠心和智慧,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伟力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近日,南旺运河枢纽工程博物馆已经重装一新,升级版博物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包括序厅、古代运河展厅、3D展厅、南旺枢纽展厅、河工技术展厅、运河管理展厅、“跨越水脊体验厅”等。全方位展现大运河的水工技术成就和源远流长的大运河文化。服务更多党员干部前来接受政德教育,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干部为政之德中献礼党的100周年。(图文提供:郭文娜)

作者: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 郭文娜

参考文献: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